美國文武關係的理論,是理解美國文武關係的本質和解釋其實際演變的基礎,也是觀察其他民主或民主化轉型國家的政軍關係演變趨勢,及探討其可供借鑑的途徑。本書作者透過綜合文獻評析,並針對幾種最重要的美國文武關係理論及其最具代表性著作,深入分析其理論的內涵與發展的脈絡;剖析其理論對美國文人機構統制武裝力量可能遭遇的難題──文人既需要嚴格監督武裝力量,使其能避免國家不受外敵侵略,確保人民安全,又不致於因可能削弱軍人專業自主而能有效發揮其專業功能;進而探討如何為美國文人統制提供解決此難題的可行方案。 書中闡述以政治學為取向和以社會學為取向的,兩個美國文武關係主流思想所導引融合而成的民主政體的文武關係模式。這種民主模式是以文人至上為原則和以文人統制為機制的建構演進而成。書中並揭示社會科學發展和環境演變影響美國文武關係理論研發的因素,以及科際整合與跨國研究的發展趨勢。
|
 洪陸訓
學歷: 美國北德州大學政治學博士 美國聖若望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政戰學校政研所國際共黨研究碩士
經歷: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系主任 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所長、大陸研究組主任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教授 國防部總政戰部上校政參官
|
目錄
序 言
緒 論
第一章 美國文武關係理論文獻綜述 一、美國文武關係的思想淵源與早期的理論論述 二、冷戰時期的美國文武關係理論(1946-1990) 三、後冷戰初期的美國文武關係理論(1990-2000) 四、後冷戰時期「911事件」後的美國文武關係理論(2000-2024) 五、綜合評述
第二章 克勞塞維茨的文武關係理論 一、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和政軍思想中的軍事思想要素 二、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文武關係論點 三、學者對克勞塞維茨文武關係論點的解讀 四、學者對克勞塞維茨文武關係論點的評析 五、結語
第三章 拉斯威爾的文武關係理論 一、拉斯威爾衛戌國家的概念和理論重點 二、衛戌國家假設的重新檢視 三、拉斯威爾對恐怖行動的看法 四、學者對拉斯威爾衛戌國家理論的迴響與評論 五、結語
第四章 杭廷頓的文武關係理論 一、杭廷頓文武關係理論主要內容 二、〈1970年代的軍人與國家〉 三、杭廷頓的文武關係理論體系 四、學者對杭廷頓文武關係理論的批評 五、結語
第五章 簡諾維茲的文武關係理論 一、簡諾維茲《專業軍人論》的主要論點 二、軍事專業的新形態:「保安警察力量」 三、《專業軍人》1960年至1970年期間的演變 四、關於杭廷頓和簡諾維茲的綜合評論:比較觀點 五、結語
第六章 費弗的「代理理論」 一、非正式代理理論 二、文武關係的正式代理模型 三、以代理理論解決冷戰難題 四、後冷戰時期的文武關係「危機」的解釋(1900-2000) 五、結語──費弗代理理論的貢獻與適用性
第七章 調和理論與其他文武關係綜合性理論 一、西芙的「調和理論」 二、薩奇先的「均衡模型」 三、艾德蒙的一般性理論 四、布蘭德的統一理論:「共擔責任理論」 五、布魯克斯的文武關係戰略評估理論 六、赫斯普林的「共擔責任概念架構」 七、結語
結 論 一、美國文武關係的研究和發展,大致上與其社會科學普遍發展趨勢相呼應 二、美國文武關係的研究發展也深受其環境的影響 三、美國文武關係的理論建構發展及其影響因素 四、美國文武關係的實際演變與出現的問題 五、美國文武關係模型的適用性 六、文人至上原則的民主文人統制 七、文武關係研究發展趨勢:科際整合與跨國研究
附錄一 杭廷頓的政治發展理論:軍人在社會變遷與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一、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 二、禁衛軍主義與政治衰敗 三、軍人在民主化過程中的角色 四、結語
附錄二 簡諾維茲的社會組織與社會統制論 一、簡諾維茲的哲學實用主義研究邏輯 二、社會組織:先進工業社會的制度發展 三、初級團體與個人統制 四、社會統制:公民身分與民主政體 五、制度建設與社會變遷 六、結語
參考文獻
人名、名詞英中對照與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