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章,編排由淺入深,內容包括土壤概述、土壤的描述與分類、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質、土壤的重要化學性質、土壤有機物、土壤生物、土壤水、植物必需營養元素、土壤的肥力與管理、問題土壤的改良等。
|
※推薦文 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之後,由於長期不當地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導致鹽化、酸化與汙染等土壤問題叢生,已經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進而導致食安危機。近年在氣候變遷的作用之下,如何因應高溫與旱澇不均對土壤品質與糧食生產之負面衝擊,更是人類永續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而在地小人稠的臺灣,耕地面積原即有限的條件之下,都市持續擴張導致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更應該將土壤資源定位為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之基石,予以善加保護。「第二次綠色革命」強調的是永續利用土壤資源以及確保糧食的供應與食品安全的需求。
《土壤:作物與林木生長的基礎》一書即在確保糧食與食品安全的需求下應運而生。本書作者蔡呈奇博士為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之專任教授,亦是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的系友;許正一博士為現任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專任教授。兩位作者皆為國內土壤學界之資深學者,有豐碩的學術著作,為理論與實務結合的傑出土壤學家。有鑑於土壤學的專業不易讓社會大眾明瞭,他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介紹土壤學,由簡單的認識土壤、描述與分類、土壤的物理性、化學性、有機物、生物、土壤水、植物營養與土壤肥力,以及管理與改良問題土壤等進行說明與闡述。全書內容淺顯易懂,相信此書的內容除了可以作為一般大眾認識土壤的科普書籍之外,對於目前從事作物及林木之生產與種植,或有志於從事作物與林木保護的相關人員,此書所提供之土壤學基礎知識將有助於快速進入土壤學之專業殿堂,進而達到植物保護的重要目的。特為文推薦。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 暨 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 王尚禮
|
 蔡呈奇 國立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目前從事土壤科學(包括森林土壤)教學、研究與推廣工作。研究興趣為土壤分類與化育、生物炭與土壤的交互作用、火山灰土壤、土壤碳吸存的推估與增進技術、土壤碳保存的作用。
許正一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曾任東亞暨東南亞土壤科學會聯盟主席、科技部生農環境與多樣性學門召集人及永續科學學門共同召集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者、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從事土壤科學之研究、教學與推廣,研究興趣為土壤分類與化育作用、土壤汙染評估與整治。
|
推薦序 作者序
第一章 土壤概述 土壤學的緣起 土壤的定義 礦物質土壤與有機質土壤 土壤的功能 土壤的生成 土壤的組成 礦物質土壤粒子的性質 土壤有機物的性質 土壤生物體的性質 土壤溶液的性質 土壤空氣的性質
第二章 土壤的描述與分類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的描述 美國土壤分類系統 土壤溫度境況 土壤水分境況 臺灣地區主要土壤的分布與特性
第三章 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質 土壤深度 土壤質地 土壤比重 土壤孔隙 土壤構造 土壤結持度 土壤通氣 土壤顏色 土壤溫度
第四章 土壤的重要化學性質 土壤膠體 陽離子交換 陽離子交換容量 陰離子交換 膨脹、收縮、內聚及可塑性 絮聚與絮散 土壤反應 土壤pH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 緩衝作用
第五章 土壤有機物 來源 分解 影響有機物分解的重要因素 有機物對於土壤性質的影響 森林土壤有機物
第六章 土壤生物 土壤動物區系 土壤微生植物區系 根圈 土壤微生物
第七章 土壤水 水的能量間關係 土壤水分的分類 土壤水分的係數 水的移動 重要的水分貯藏方式 土壤有效水分的管理 影響有效土壤水分的量與利用因子 土壤水分的損失與管制
第八章 植物必需營養元素 植物營養元素的種類 植物營養元素的分類 植物營養元素的供給途徑 植物體內各種必需營養元素的生理機能 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吸收 植物吸收養分的器官與途徑 根系吸收無機養分的機制
第九章 土壤的肥力與管理 土壤氮素 土壤磷素 土壤鉀素 土壤鈣素 土壤鎂素 土壤硫素 土壤中微量養分元素
第十章 問題土壤的管理與改良 土壤水分管理 土壤有機質管理 肥培管理 強酸性土壤的改良 鹼性土壤(土壤鹽害)的改良 重金屬汙染土壤的改良 土壤物理性質的改良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