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工商管理與臨床療癒
作  者╱
李維倫、林升棟、林佳樺、林姿葶、林耀盛、周婉茹、姜定宇、黃敏萍、彭榮邦、鄭伯壎、劉宏信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2/06/30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993-6
書  號╱
4B0G
頁  數╱
452
開  數╱
20K
定  價╱
450



本書為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叢書之最後一冊,聚焦於工商管理與臨床療癒,依序探究「組織與領導」、「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以及「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三大主題,並由對此議題長期耕耘之學者專家所撰寫整理。

在「組織與領導」中,又分為三章,即回顧本土心理學在不同領導中(家長式領導、關係與差序式領導等)之意涵與機制。而在「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則逐次探討組織忠誠、時間觀與廣告效果之特性。最後,在「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則深探華人本土心理治療的核心意義,以及由此帶入如何進行與深化本土心理學的「教」與「學」。

李維倫
美國Duquesne University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系主任。
林升棟
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廣告與傳媒經濟系教授、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林佳樺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候選人,中正大學心理學碩士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科技系統管理碩士。
林姿葶
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林耀盛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周婉茹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工商心理學學會副秘書長。
姜定宇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心理學系訪問學者。
黃敏萍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組織行為暨人力資源博士,曾至法國INSEAD商學院擔任訪問學者。現任元智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兼副院長、博士班暨經營管理碩士班主任。
彭榮邦
美國杜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現任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系副教授。
鄭伯壎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傅斯年紀念講座教授,以及社會科學類國家講座主持人,並為臺灣組織行為與領導研究領域的開拓者。
劉宏信
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博士,現任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副執行長。

序 
第七篇 組織與領導(鄭伯壎主編)
第二十三章 華人組織中的領導/鄭伯壎、黃敏萍  
第二十四章 關係與差序式領導/林佳樺、姜定宇  
第二十五章 威權領導:概念演進與分化/周婉茹  
第八篇 組織行為與廣告說服(鄭伯壎主編)
第二十六章 華人組織中的忠誠/姜定宇、鄭伯壎  
第二十七章 華人組織中的時間觀/林姿葶  
第二十八章 從廣告效果看華人的說服理論/林升棟  
第九篇 人文臨床與倫理療癒本土化(林耀盛主編)
第二十九章 臨床心理學與倫理療癒本土化:詮釋現象學取徑的開展/林耀盛、劉宏信  
第三十章 從倫理療癒、柔適照顧到存在催眠治療:奠基於本土現象的一般性心理治療理論/李維倫  
第三十一章 人文心理學的播種:我如何在大學教本土心理學/彭榮邦  

狗狗思維:古今
中外狗的智慧、
勇敢和忠誠的傳
奇故事和詩集

;拼轉調法
紅樓文選:從細
瑣平常中見神奇
奧妙
針刺麻醉的物理
模型理論
不可輕忽的一次
電話協談:一次
電話協談模式之
建構
夜歸紅磚小洋樓




第二十三章   華人組織中的領導
一、前言
古今中外,領導現象都是一個令人重視的研究課題,理由是一位卓越
的領導者往往能夠力挽狂瀾,締造豐功偉業,甚至改寫人類的歷史。而自
古以來,歷史學家、哲學家就常常對領導現象加以說明與詮釋,試圖揭開
領導的神祕面紗。甚至著名的君臣對話錄、名人的演說也就成了許多人學
習的對象,以便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然而,由於領導是一個頗為複雜的
現象,要透過這種瑣碎與片斷的臆測掌握領導的現實,實屬不足。因而,
在二十世紀之交,終於開啟了科學性的領導研究與探討。
從領導研究的歷史軌跡來看,這種科學性的探討,在1980 年以前的
西方,幾乎都是採取準則式的研究途徑(nomothetic approach),堅持領
導現象與領導內容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不太應該受到文化、地域、
國家的影響,甚至宣稱有全球性、普遍性的領導作風存在(House et al.,
1997)。然而,在1980 年以後,許多研究者在透過理論整合與跨文化取
徑的反思,承認領導內涵頗受文化的影響,不能視之不見。他們強調:雖
然領導也許是全球共有的現象,但領導的內容卻是鑲嵌在文化之下的,
隨著文化的不同,領導的內涵及其與效能的關係是有差異的(Chemers,
1993; Hofstede, 1980)。
究竟領導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規範?抑是一種鑲嵌在文化底下的
特定表現?目前學界對這種爭論已經取得了一致的共識,認為領導及其
效能頗受文化的影響,而且,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歧異(cultural
diversity)的管理也變得日益重要。派駐海外的管理者並不能光靠一套由西方或母國發展出來的管理與領導規範,就可在異國發揮經營績效,甚至可能橘逾淮為枳,產生負面效果(Cox, 1993)。
在學術研究上,已有許多研究與個案證實了領導應該是鑲嵌在文化
下的一種特殊現象(Hofstede, 1980; Hofstede & Bond, 1988; House et al.,
2004)。一個典型的例子,是Hofstede(1980)針對IBM 全球四十幾個
國家的員工所進行的文化價值與研究。他從個人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
性的規避,以及陽剛化等四個層面,來剖析各國的文化價值,結果發現:
(1) 接受研究的四十幾個國家,在四個向度上,可以形成數個清晰可辨、
迥然不同的文化群;(2) 相對於英美等西方國家,東亞或海外華人的國家
或地區,如香港、新加坡、臺灣及韓國,在文化價值是十分相似的,而形
成文化集群,並與西方國家則大異其趣。其中,與領導行為具有密切關聯
的上下權力距離,華人社會與西方的差異頗大:華人社會的權力距離較
大,而西方較小,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群。
Hofstede 與Bond(1988)據此質疑美式組織管理的文化普同性,認為
領導放在不同的文化場域,能展現其原有效果的假定是需要受到質疑的。
因為雖然領導是一種社會影響歷程,這種過程也許具有普同性,較少受到
國界或文化的阻隔;然而,領導的內涵、領導作風,以及實務作法卻頗受
文化的影響。領導者選擇何種領導作風,在大多數狀況下,會反映其文化
價值,而不見得完全是個人意志的決定;同時,究竟何種領導作風有效,
也會受制於社會脈絡的影響(Farh & Cheng, 2000; Gelfand et al., 2017)。
以華人社會而言,從現有的研究證據來看,西方(如英美諸國)所強
調的個人主義,以及上下之間的權力差距較小,彼此較為平等的傾向,與
華人社會所強調的社會取向,如集體主義與上下權力差距大十分不同。這
種不同不唯在臺灣、香港、新加坡等東亞三小龍,以及東南亞的華人企業
中發現,針對中國的研究亦肯定了上述差異(Takeuchi et a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