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it 7-1 三種支出方式對每月投資金額的影響
「自己是自己最大敵人」,過生活也是如此,你想「今天省一點以多投資,中壯年可以享受」,那就過右表中理財族的支出方式。你想「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在當下」的及時行樂,那就成為月光族,沒錢金融投資,中壯年時擔心被解僱,退休時勞保退休金奇低的過苦日子,「活在當下」就「犧牲未來」,底下說明。 一、已知情況 已知三位上班族,皆27歲,在同一公司同一部門上班,所以薪水皆一樣(每月平均實拿29,000元,即把年收入除以12),而且皆租屋、搭捷運上下班。 三位的重大差別在於消費型態,而這影響每月投資金額,進而影響30歲、40歲時的金融資產金額。 二、李先生是「理財族」,每月投資1萬元李先生希望每月最少投資1萬元,在月收入29,000元情況下,只剩下19,000元可以過生活。由右表第二欄可見,其省「吃」儉「住」的情況。一般人最大支出依序為住、吃,在這兩方面「節流」比較有大效果。 李先生房租8,200元,占月收入28.3%。竅門在於住在新北市(新店區、永和區或蘆洲區等)的捷運站附近500~1,000公尺,房租是捷運附近打八折。 李先生早餐,在家中吃,泡杯牛奶,吃三片吐司。在辦公桌內放咖啡罐,同事叫外送手搖飲料時,他則泡咖啡喝。 三、小先生是小確幸族,每月投資4,000元 「小」先生是小確幸族,這族的特色很多,較鮮明的有二,每月多支出2,500元。 (一)食的方面:每天喝一杯手搖飲料(內含8顆方糖),喝在口裡,幸福在心裡。 (二)樂的方面:每兩周看一次電影、喝一次卡拉OK。花錢多的還有房租。 四、「月」先生是「月光族」 至於「月」先生則是月光族,這族特色是「愛吃美食愛玩」。 (一)吃的方面:吃大餐,即可安慰自己工作辛勞。而且更可以跟同事、朋友、同學炫耀自己的閱歷。 (二)樂的方面:二個月聽一次演唱會、三個月國內旅遊(夏天墾丁、冬天賞櫻),一年出國一次,平均每個月花4,000元。 生活中的每個項目都求「好」,因此支出比理財族、小確幸族多;錢不夠,有父母可伸手就伸;其次就是刷卡(信用卡、現金卡預借現金)。
Unit 7-2 什麼是該花與不該花的錢? 在資金有限情況下,錢要花在刀口上,套用三國時代劉備所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同樣的,理財的佳言是:「勿小錢小而不存,勿以小錢而亂花」。理財的錢來自生活中不亂花錢而省下來的。 一、想要與該買的差別 一般來說,人的消費行為,可依右圖中的理性程度、金額至少分為三類。 (一)選購品:選購品大都金額大或涉及人的健康與面子等,因此要不要買、買什麼款式、花多少錢買,至少都花數天一一決定。這消費行為會很理智,所以這類產品稱為選購品。 (二)便利品:你渴了、餓了,很多人都看哪家便利商店比較近,方便就好;消費金額60元以下,貴也貴不到二塊錢,損失微小。 (三)衝動性購買:你走在街上,碰到商店花車上有限量特價的衣服199元,再加上熱鬧音樂、店員的「只有今天,賣完就沒了」,最後如果有8個人圍觀甚至爭著買。許多人都會湊熱鬧的圍過去,如似被集體催眠是的,拿出錢包就買了。 二、冷靜下來,就不容易衝動 「衝動」性購買的重點在於「衝動」,每個人衝動性購買商品不同,也就是罩門不同。只要謹守「三天原則」,任何消費皆「緩三天」,大都會避免衝動;至於出國只來此地一遊,最好事前訂下採購單或結匯現金金額,花完就算了,絕不刷卡。 三、三招避免衝動性購買 最浪費錢的便是衝動性購買,因為往往買了用不到的東西。因此至少有三招避免衝動。 (一)不看:最常衝動性購買零售管道的便是電視購物,購物專家找人代言、發表使用心得,把產品講得好似靈丹妙藥。再加上限30組,電視播出只剩10組、5組,逼得有些人搶打電話。根據我的經驗,女裝、電視宣稱今年只此一檔,但兩周後又再上檔。旅遊商品(例如礁溪二天一日之旅),我直接打電話去旅行社詢問,電視購物臺30組,但旅行社常態推,銷售條件跟電視購物臺差不多。 (二)不聽:服裝店店員的銷售口條是:「本竿衣服特價到五折,賣完為止」,絕款、最低價,往往會誘導人買了,以免向隅。明天過後,你可能發現那竿衣服還在,變成三折。 (三)不帶卡:出門時,錢包帶400元(另有1,000元放在錢包另一層,以便急用),重點是不帶信用卡。帶得錢有限,縱使衝動性購買,損失也有限。
Unit 7-3 在該買與不該買之間 人們消費動機往往是複雜的,有時不容易去區分對還是不對;也就是黑與白之間還是很大的「灰色漸層地帶」,很難硬一刀切。例如月薪3萬元的上班女生花錢置裝,買8萬元包包,看似炫富。但如果她的動機是「人要衣裝」,去釣金龜婿,那她的消費行為便是機關算盡的理性消費。 一、想買與該買之間 本單元處理界於「理性」(該買)與「衝動」(想買的消費問題),以家中家具來說明如下: (一)該買──做自己:房子是自己在住,住起來舒服最重要。其中要點是不要怕這個燈太貴以致不讓子女用wii玩遊戲。 (二)想買──用別人當藉口:少數中所得家庭花200~300萬元搞房子的室內裝潢,又是水晶吊燈、又是萬元地磚(例如一坪5萬元),把客廳、廚房弄得比美阿聯的帆船飯店。如果你是企業家經常有客戶來訪,這錢值得花。否則,大部分人基於隱私等考量,上門的都是朋友,何必擺闊給親朋看? 二、不可想像的巴菲特生活 美國股神巴菲特財富600億美元,全球第三富有,他在三方面的支出,平民到令人不敢置信。 (一)食:巴菲特每年最貴的一餐是跟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吃牛排,一客50美元,而且把吃剩的打包帶走。 (二)住:他還住在1960年時、29歲時買的平房裡,五房三廳,後來為了需要,才加蓋二房。像這樣的臺灣企業家至少有兩位,一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我去過他在臺南市的平房家)與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994年在臺北市北投區立德街公司旁的公寓,1,200萬元買的。 (三)行:走路5分鐘上班,很少開車,汽車是豐田冠美麗,十年以上老車。 三、看風景而不搞派頭 搭飛機去美國紐約市,經濟艙6萬元、商務艙12萬元、頭等艙25萬元;才13小時,忍一下就過了,就可以省19萬元。全球前十大富豪中有兩位富豪是搭經濟艙,一是瑞典宜家創辦人,一是美國沃爾瑪百貨創辦人山姆•沃頓。 同樣的,出外旅行住六星、五星旅遊大都是浪費的,套用陸客對來臺觀光的體會順口溜「起得比雞早(為了趕車),睡得比狗晚」,也就是在飯店、房間的時間很有限,五星級飯店的許多免費設備用不到。反而是平價旅館房間比較實在,因為出國就是看風景、吃異國美食來的;而這些都在飯店外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