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撫觸與按摩
作  者╱
王美玲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2/09/19   (1版 2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17-601-0
書  號╱
5K0B
頁  數╱
308
開  數╱
20K
定  價╱
450 (特價 356)
教學資源╱
投影片((外加))


王美玲

學歷
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博士班進修中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早期療育研究所畢業
經歷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專任講師(專案教師)
中臺科技大學兒童教育暨事業經營系兼任講師
英國BBC花園寶寶早教中心總部(上海)教務長
專業證照
國際嬰兒按摩協會(美國IIIM及MISA)國際嬰兒按摩講師證照
美國IIIM早產兒按摩講師證照
國際蒙特梭利中心(義大利AMI)國際蒙特梭利3-6教師證照、管理者證照、6-12助理教師證照
英國生之光(Birthlight)國際嬰幼兒瑜珈合格講師證照
美國Pikler協會(Pikler-USA Loczy)初階嬰兒照護人員證照
丙級保母人員技術士證照
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精油康復理療師初階證照

作者序   
第一章 嬰幼兒撫觸與按摩的背景
第一節 嬰幼兒撫觸與按摩的簡要介紹
一、中國式按摩法
二、印度式按摩法   
三、瑞典式按摩法   
四、反射式按摩法   
五、現代西方按摩   
第二節 按摩的生理與心理學   
一、個體發展   
二、嬰幼兒發展的里程碑   
三、情感與依附   
四、制約作用   
第三節 皮膚與感官的科學   
一、皮膚與觸覺   
二、視覺、嗅覺與聽覺   
三、骨骼與肌肉   
四、神經傳導物質與荷爾蒙   
五、靜置撫觸與遠紅外線   
六、緩和運動與瑜伽   
第二章 嬰幼兒撫觸與按摩的準備   
第一節 心理的準備   
一、施作按摩者自身的心理準備   
二、時間與場地的選擇   
三、如何觀察嬰兒的情緒線索   
第二節 嬰幼兒抱持法   
一、媽媽的伸展體操   
(一) 手臂伸展   
(二) 肩膀轉動   
(三) 和緩扭轉   
(四) 前彎   
二、放鬆抱持與小搖擺行走法   
(一) 向前直立抱法   
(二) 趴臥式抱法   
(三) 搖籃抱法   
(四) 老虎爬樹抱法   
(五) 消防員抱法   
(六) 滾動放鬆抱法   
三、舉抬法   
(一) 螺旋式抬舉、放下   
(二) 舀起再螺旋式抬舉   
(三) 照顧者帶著寶寶站起來   
(四) 拉拉仰臥起坐   
(五) 飛向月球   
四、放鬆行走法   
(一) 駱駝式行走   
(二) 鋼索行走   
(三) 閉合式/交叉式行走   
五、按摩者的姿勢   
(一) 跪姿   
(二) 盤腿   
(三) 搖籃坐姿   
(四) 伸腿坐姿   
(五) 疊腳坐姿   
第三節 施作撫觸與按摩的時機   
一、小睡時融入按摩   
二、洗澡時融入按摩   
三、換尿布時融入按摩   
四、每日例行按摩   
第三章 身體前側的撫觸與按摩   
第一節 舒緩腳和腿   
一、腳部拉太妃糖   
二、腳部揉麵糰   
三、腳部擠轉式與腳部C形握法   
四、腳部印度擠奶式   
五、腳部瑞典擠奶式   
六、腳部滾動搓揉式   
七、腳部拇指圈   
八、腳心擠按   
九、腳趾揉捏   
十、腳底拇指點按   
十一、腳底拇指連續推按   
十二、腳踝分推   
十三、腳背推按   
十四、腳部耙子按摩   
十五、臀部放鬆法   
十六、腳和腿部組合手法   
第二節 放鬆肚子   
一、腹部靜置撫觸   
二、腹部水車式   
三、腹部抬腿水車式   
四、腹部拇指分推法   
五、腹部日月法   
六、腹部我愛你法   
七、腹部手指走路法   
第三節 舒展胸部   
一、胸部心形按摩   
二、胸部開卷法   
三、胸部蝴蝶式   
四、胸部組合手法   
第四節 按摩手部   
一、手部擠轉式
二、手部印度擠奶式   
三、手部瑞典擠奶式   
四、手部滾動搓揉式   
五、腋下點按   
六、按摩手腕   
七、手背輕撫   
八、手指輕撫   
九、手指揉捏   
十、掌心點按   
第四章 臉部與頸部的撫觸與按摩   
第一節 按摩臉部和頸部   
一、耳朵到下巴   
二、下頜小圓圈式   
三、輕敲下頜線   
四、鼻梁至頰骨滑推   
五、微笑按摩   
(一) 上唇微笑法   
(二) 下唇微笑法   
六、眼周旋推   
七、兩顎旋轉推按   
八、前額開卷法   
九、眉心分推   
十、前額畫大圈圈   
十一、按摩太陽穴   
十二、唇部點按   
(一) 上唇點按   
(二) 下唇點按   
第二節 按摩耳朵與頸部   
一、按摩耳朵   
二、按摩下巴   
三、耳際後順顎線提下巴法   
四、頸部畫小圈圈   
第五章 背部的撫觸與按摩   
第一節 背面腿和腳的按摩   
一、腳部拉太妃糖   
二、腳部揉麵糰   
三、腳部拇指圈   
四、腳踝分推   
第二節 按摩寶寶的臀部   
一、臀部拇指交替旋推   
二、臀部手掌畫圈   
三、按摩整個臀部   
四、臀部手指輕撫   
第三節 背部按摩   
一、背部長撫按   
二、背部來回掌擦   
三、背部向下掌擦   
四、背部旋轉推按   
五、背部蝴蝶式   
六、背部小熊走路   
七、背部溜冰   
八、背部心形按摩   
第四節 脊椎、頸部和肩部的按摩   
一、骶骨按摩   
二、背部耙子按摩   
三、肩頸長撫按   
四、頸後揉捏   
五、肩部撫按   
六、頭部按摩   
第六章 撫觸按摩課程的教案與執行   
第一節 按摩課程的執行   
第二節 按摩課程教案   
一、課程教案:單元1   
二、課程教案:單元2   
三、課程教案:單元3   
四、課程教案:單元4   
五、課程教案:單元5   
六、課程教案:單元6   
七、課程教案:單元7   
八、課程教案:單元8   
九、課程教案:單元9   
十、課程教案:單元10   
十一、課程教案:單元11   
十二、課程教案:單元12   
第三節 按摩課程故事範例   
一、小熊的一天   
二、小兔子找媽媽   
三、小紅帽歷險記   
四、四個好朋友   
五、小螞蟻回家   
六、西遊記   
第七章 柔軟體操與親子遊戲   
第一節 嬰幼兒分齡按摩   
一、1-6個月的嬰兒   
二、7-12個月的嬰兒   
三、13-24個月的學步兒   
四、2歲以上的幼兒與較大兒童   
第二節 嬰幼兒柔軟體操   
一、髖關節運動   
(一) 屈膝及胸   
(二) 膝蓋左右擺動   
(三) 臀部滾動(轉圈圈)   
(四) 半蓮花坐   
(五) 進階半蓮花坐   
(六) 蝴蝶式   
(七) 水車轉轉   
(八) 開/合髖關節   
(九) 踢踢腳   
(十) 背部伸展與放鬆   
(十一)背部按摩與放鬆   
(十二)小犁式(腳尖對鼻尖)   
二、對角線動作   
(一) 對側手腳拍拍   
(二) 對角線的反向伸展   
(三) 水平交握   
(四) 對角線交握   
(五) 健腦圈圈   
三、趴姿   
(一) 小眼鏡蛇式   
(二) 小倒立   
(三) 滾滾樂   
(四) 雲霄飛車   
四、趴姿髖關節動作   
(一) 趴姿蝴蝶   
(二) 趴姿和緩扭轉   
(三) 趴姿髖關節畫圈   
(四) 趴姿按腳跟   
(五) 趴姿踢屁股   
五、培養平衡感的動作   
(一) 坐姿   
(二) 站立   
(三) 翹翹板平衡   
六、附錄:瑜伽體位集   
第三節 嬰幼兒柔軟體操課程教案   
第八章 對症按摩   
第一節 早產兒的撫觸按摩   
一、早產兒在醫院的撫觸按摩   
二、早產兒在家中的撫觸按摩   
第二節 舒緩嬰兒症狀的按摩   
一、腸絞痛和脹氣   
二、便秘   
三、長牙   
四、氣喘   
五、感冒症狀   
六、皮膚乾燥   
七、乳痂和溼疹   
八、易怒易哭鬧的寶寶   
九、特殊需求兒童   
十、高風險幼兒   
十一、寄養、收養與國際收養   
第三節 孕婦按摩與產後柔軟體操   
一、孕婦按摩   
二、產後柔軟體操   
第四節 老人按摩   

失智症非藥物治

醫護倫理學
圖解內科護理學
護理專業問題研

實用重症護理學
圖解身體檢查與
評估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第一節 嬰幼兒撫觸與按摩的簡要介紹
關於撫觸與按摩,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有中國式按摩法、印度式按摩法、瑞典式按摩法、反射式按摩法等,它們都有可追溯的久遠歷史,也有各自獨特的操作手法。
一、中國式按摩法(Chinese Massage)
1. 中國式按摩的歷史
英文的按摩「Massage」這個字是從拉丁文的字根massa而來,意思是撫觸、按摩、推拿、揉壓、提捏等意義。中國式按摩法起源甚早,殷商甲骨文及有關於按摩的記載,距今3,500年。按摩古稱「按磽」或「案杌」等,較有系統的記載是在《黃帝內經》,此書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西元前770年至西元前221年)。《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有「……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大意是說,河南洛陽中原一帶,人民多吃不運動,因此有各種小毛病,用按摩可以有效療癒。此外,《道家•鶡冠子•世賢》、《淮南子•人間訓》、《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等典籍都有俞跗與扁鵲的記載,這兩位古代名醫也都有運用按摩為人治病的先例。
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或《黃帝(岐伯)按摩經》是黃帝時期之前(西元前2700)的醫書,距今4,800至5,000年。《漢書•藝文志》雖然有記載《黃帝岐伯按摩經》十卷,然而原文已經完全佚失不可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中標註《黃帝內經》成書的時間是戰國至西漢(西元前475年至西元9年)。可以說,中國式按摩法最早的記載是《黃帝內經》,成書於西元前二世紀左右,距今兩千多年,為世界最早的有系統按摩著作。
2. 中國式按摩的手法
中國式按摩的手法,在清朝乾隆時期的《醫宗金鑑》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發展到現在包括「基本手法」、「複式手法」與「清補法」共三類,約有四十種手法。基本手法:包括推、拿、按、摩、掐、揉、搖、捏、撚、擦、搗、抹、運、搓、扯、滾、點等手法。複式手法:包括黃蜂入洞、揉耳搖頭、猿猴摘果、雙鳳展翅、蒼龍擺尾、鳳凰展翅、二龍戲珠、赤鳳點頭、運水入土、按弦搓摩、打馬過河、水底撈月、開璇璣、總收法等手法。清補法:分為「清法」與「補法」兩大類。
(1) 推法:又分為直推、旋推、分推等三種手法。
① 直推法是用3鉗指(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腹沿皮膚做直線推動。
② 旋推法是用拇指指腹沿皮膚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的旋轉推動。
③ 分推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從特定穴位或反射點向兩側推動。
④ 合推法是用雙手拇指指腹,從特定穴位或反射點兩側向中央推動。
(2) 拿法:是用2鉗指(拇指、食指)或3鉗指(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腹,在特定穴位或反射點做一按一放的週期性揉捏動作,拿法單手或雙手操作皆可。
(3) 按法:又分為指按與掌按,是用手指或手掌在特定穴位或反射點做按壓,方向通常由上向下、先輕後重,逐漸施力按壓。
(4) 摩法:又分為指摩與掌摩,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體各部位或特定穴位的表皮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的按摩。
(5) 掐法:是用一手手指指尖或兩手相對應手指的指尖,由淺到深力度漸增,來回做深度按壓的動作。
(6) 揉法:又分為指揉、掌根揉與魚際揉,是用食指與中指的指腹、掌心、掌根、大魚際(掌面根部靠近小指一側的肌肉部位)或手肘,在特定穴位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緩和的旋轉按摩。嬰幼兒按摩以指揉為宜。
(7) 搖法:是以肢體關節為中心,順勢做輕巧旋轉肢體的運動。
(8) 捏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食指與中指並攏,用二指腹與拇指指腹將施術部位做提捏的動作。一種是將食指第一指節側面與拇指指腹將施術部位做提捏的動作。
(9) 撚法:是用拇指與食指指腹相對捏住皮層,在對稱方向做來回的揉搓運動。
(10) 擦法:是用指腹、掌面、掌根、大魚際(掌面根部靠近小指一側的肌肉部位)或小魚際(掌面根部靠近拇指一側的肌肉部位)在身體的表皮上,做輕快的直線來回推擦運動。
(11) 搗法:是用中指指端,或屈曲的食指與中指第二關節,在身體各部位或特定穴位上,做有規律的上下扣擊動作。
(12) 抹法:又分為指抹與掌抹,是用拇指的指腹或手掌在特定穴位或額頭等面積較小的部位上,做直線或弧線的往返動作。
(13) 運法:是用拇指或食指與中指的指腹在特定穴位上,做直線或環狀推按。
(14) 搓法:是用雙手掌面在身體各部位或特定穴位上,做相反方向來回摩擦的動作,有時隨身體部位的型態,手法需略微轉動。
(15) 扯法:是用拇指與食指指腹相對捏住皮層,或用屈曲的食指與中指第二指節內側相對捏住皮層,將施術部位做一提一放的提捏動作。
(16) 滾法:是將手指略微屈曲,手掌呈扇形,在身體各部位或特定穴位上,做輕快有節奏的滾動按壓動作。
(17) 點法:是用中指指端,或屈曲的食指與中指第二關節,在身體各部位或特定穴位上,用力按壓施術部位。
二、印度式按摩法
1. 印度式按摩的歷史
根據維基百科,印度的「吠陀時代」在西元前1500年至西元前500年。《吠陀經》應該是在吠陀時代逐步發展出來,而「阿育吠陀」是《吠陀經》的一部分。「阿育吠陀」(Ayurveda)是生命知識的意思,古印度文Ayur意思是「生命」,Veda意思是「知識」,阿育吠陀可以說是古印度的醫學或生物技術。印度式按摩法起源於阿育吠陀,伴隨宗教活動在民間普及開來。印度式按摩與中國式按摩在民間的應用,可以看出這兩類按摩的差異,許多印度媽媽每天會為新生兒做按摩,持續3個月甚至一年。而上一代的中國媽媽在自己或孩子不舒服時,會幫孩子按摩特定穴道來減輕症狀。因此,對應用層面而言,中國式按摩重在身體療癒及健康保健,而印度式按摩重在舒緩情緒。
2. 印度式按摩的手法(Indian Massage)
印度式按摩的主要概念是「離心手法」,從心臟向四肢方向按摩,其手法主要是用手掌的力量,隨人體的氣脈從丹田先上行再下行,最後在頭部收尾,其中氣脈的概念與中國氣功相近。阿育吠陀按摩時手掌力道強勁,在皮膚上的熱氣有消除疼痛與舒緩的效果,配合使用各種溫暖的精油,更增進舒緩的效果。
整體而言,印度式按摩似乎較重視氣脈,與中國式按摩在方法上差異甚大。許多專家認為印度式按摩是世界油壓按摩的始祖,然而印度式按摩似乎較少有系統地記錄與統整按摩的手法。
三、瑞典式按摩法(Swedish Massage)
1. 瑞典式按摩的歷史
瑞典式按摩源於1830年代,由瑞典擊劍教練靈格(Per Henrik Ling, 1776-1839)創始。由於他在擊劍時手肘受傷,後來發展成風溼症。據傳他根據血液和淋巴循環系統,創造出一套按摩方法,並以其中的叩撫(Tapping or Percussion Strokes)按摩手法治好了自己的風溼疼痛,後來並發展出一個「醫療體操」(Medical Gymnastics)的方法,並在1850年代由泰勒博士兩兄弟(Dr. Charles and Dr. George Taylor)帶到美國推廣,成為在美國最受歡迎的按摩方法,從而擊劍教練Ling也被譽為「瑞典按摩之父」。在1970年代美國人麥可羅(Vimala Schneider McClure)在印度學習到民間按摩方法,並結合瑞典式按摩,在1986年由道恩斯(Audrey Downes)成立國際非營利組織IAIM,並推廣到世界各地。
2. 瑞典式按摩的手法
瑞典式按摩強調的是以深層的壓力施加在肌肉,刺激血液流動以達到放鬆、紓壓,並增進身心健康的效果。其主要概念是「向心手法」,從四肢向心臟方向按摩,其手法包括輕撫、揉捏、摩擦、叩撫、振動、關節活動等六種手法。嬰幼兒按摩不一定要用到全部的手法,尤其是新生兒或特殊需求幼兒,需要視情況選擇比較溫和或較為刺激的按摩手法。
(1) 輕撫(Effleurage):淺層或深層的滑動撫觸,能暖化皮膚表層肌肉。
(2) 揉捏(Petrissage):以提捏的手法撫觸深層的皮膚組織。
(3) 摩擦(Friction):撫觸肌肉纖維,摩擦可放鬆妨礙動作的疤痕組織。
(4) 叩撫(Tapotement):輕拍或輕劈肌肉組織,依撫觸的節奏與力道,可能產生刺激或沉穩的作用。
(5) 振動(Vibration):以振動或搖動肌肉組織,對身體產生刺激或沉穩的作用。
(6) 關節活動(Joint motion):拉動肢體關節做全範圍的運動,以減輕動作的阻礙。
四、反射式按摩法(Reflective Massage)
反射式按摩法包括腳底、手掌按摩及耳朵按摩,以腳底按摩法較為系統化。中醫的腳底按摩利用刺激腳底穴道,產生與穴道推拿相似的療效。中國的穴道推拿,相當於西方的反射式按摩,華佗(西元145年至208年)將「觀趾法」納入其著作《華陀祕笈》中,稱之為「足心道」。「足心道」在唐朝時傳入日本,元朝(西元1271年至1368年)時傳入歐洲。西元1582年阿德慕斯與阿塔提斯兩位醫師(Dr. Adamus & Dr. A’Tatis)在歐洲中部推廣反射式按摩。現代西方的腳底按摩起源於美國的威廉•費茲爵羅醫師(Dr. William Fitzgerald, 1872-1942)的「區域療法」(Zone Therapy)。他的方法被包爾斯醫師(Dr. E. F. Bowers)寫在《每日雜誌》(Everybody’s Magazine)中並大加推崇。因此,「區域療法」的腳底按摩逐漸受到大眾歡迎。
反射式按摩法是經由刺激器官或腺體的反射點或反射區以疏通循環障礙,促進血液循環,確保內分泌正常與平衡,維持器官及系統間的功能協調,提升細胞與組織之活力,減緩老化,加速代謝,維持旺盛的生命力。
五、現代西方按摩
1. 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IAIM,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fant Massage)
美國人麥可羅(Vimala Schneider McClure)結合瑞典式按摩與印度式按摩,建立了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IAIM),培育出許多人才,並成了立許多專業按摩組織。這些組織成員開始導入解剖生理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技,改變了傳統按摩的面貌,共同將現代西方按摩推展到全世界。根據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的資料,IAIM的創辦人麥可羅在1973年到印度的一個孤兒院當志工,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印度母親有為嬰幼兒進行按摩的傳統,並把這些技法世世代代傳給她們的兒女,在日常生活中為家庭中的成員進行按摩。這樣的按摩對嬰幼兒情緒具有安撫的效果,強化親子間的非語言溝通,並增進親子間的依附與親密感。同時,麥可羅在孤兒院中看見年長的孩子經常為年幼的孩子按摩,這種養育方法讓她相當震撼。後來麥可羅染上瘧疾,發高燒到意識模糊,許多印度婦女聞訊都前來照顧,輪流為她按摩身體並輕輕唱著歌謠,好像在對待一個小寶寶一樣,直到她退燒為止。病癒之後麥可羅告別孤兒院準備回美國,在回程的路上又看見一個非常簡陋的小屋前面的泥土地上坐著一個年輕的母親,一邊哼唱歌曲,一邊按摩膝上的幼兒,她意識到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是愛與安全感,這麼貧窮的媽媽都可以給孩子這樣滿滿的愛,孩子在母親的撫觸中如此放鬆與滿足地酣睡,這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麥可羅在印度的見聞,奠定了她後來推廣按摩的行動與心理基礎。在1976年麥可羅第一個孩子出生之後,她有系統地幫孩子做撫觸按摩,並且發展成為一門課程。在課程開設幾年之後,麥可羅開始培訓講師(Instructor)與訓練師(Trainer)來做教學,並成立國際非營利組織、即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IAIM),目前在40個以上的國家設有分會,培育出許許多多的撫觸按摩訓練師。
2. 國際校園按摩協會(MISA, The Massage in Schools Association)
國際校園按摩協會(MISA)有兩位創辦人:米亞•埃姆莎特(Mia Elmsäter)是瑞典人,希葳雅•赫圖(Sylvie Hétu)是加拿大人。米亞於1971年就讀大學體育系,1984年接受蒙特梭利培訓並經營一家幼兒園三年,在1986年通過IAIM培訓成為嬰幼兒按摩合格講師,1987年通過培訓成為嬰幼兒游泳的合格講師。1990年以講師與訓練師的資格在瑞典開創撫觸按摩培訓中心。米亞曾擔任IAIM的教育委員會委員(Member of Educational Committee),以及IAIM國際與瑞典董事會成員,執掌IAIM國際中心長達18年。希葳雅於1976年就讀大學營養系,畢業於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獲得教育學士學位,後來經過三年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培訓,於1996年成為華德福教師(Steiner Teacher),之後她在托嬰中心、幼兒園及小學工作五年多。1983年希葳雅通過IAIM培訓成為嬰幼兒按摩講師,並於1989年成為合格培訓師,並在加拿大開創撫觸按摩培訓中心。希葳雅也曾擔任IAIM的國際教育委員會委員,並擔任IAIM主席長達12年。2000年米亞與希葳雅共同在美國成立國際校園按摩協會(MISA),並推動國際校園按摩課程(MISP)。
3. 國際嬰幼兒按摩訓練中心(IIIM,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ant Massage)
國際嬰幼兒按摩訓練中心(IIIM)的創辦人是瑪麗亞•瑪西雅斯(Maria Mathias),她在1984年成為IAIM培訓師,訓練嬰幼兒按摩的講師。1992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Medical Center)的兒科擔任首席嬰幼兒按摩專家,在此期間治療過許多重病的嬰幼兒。瑪麗亞•瑪西雅斯於1995年創立國際嬰幼兒按摩訓練中心(IIIM)並擔任校長至今。2005年開始在臺灣、韓國等地設立IIIM的分支機構,培育嬰幼兒按摩講師人才。
第二節 按摩的生理與心理學
為什麼要為嬰幼兒按摩呢?美國邁阿密大學(Miami University)的菲爾德(Tiffany Field)教授隨機挑選20個早產兒進行撫觸按摩,持續10天,每天45分鐘,另外隨機挑選20個早產兒接受標準療程。結果孩子出院時,接受撫觸按摩的孩子體重比沒有接受的孩子多出47%,這些孩子更有活力、更加警覺。這個體重的優勢在孩子八個月之後還是存在,並且孩子的認知與運動技能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軒伯格(Saul Schanberg)教授是菲爾德教授的合作者,他對老鼠進行實驗,發現母鼠的撫觸對幼鼠的正常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母鼠與幼鼠只是短暫分開,幼鼠體內一種生長發育的酶(ODC)也會大幅降低。而研究者用毛刷撫觸幼鼠之後,發現撫觸對幼鼠ODC的分泌有幫助,可以讓幼鼠正常分泌生長激素。撫觸幼鼠不但讓幼鼠正常生長,並且降低壓力症狀。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米尼(Michael Meaney)教授的老鼠實驗發現,壓力症狀下的老鼠會釋放較多的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這種激素會殺死腦細胞、損害海馬迴,使個體學習與記憶能力嚴重受損,甚至可能導致失憶症與老年痴呆症。對於一般人而言,短期壓力可以使身體分泌腎上腺素(Adrenaline)與皮質醇(Cortisol),從而讓人保持警覺與活躍,觸動免疫系統,有助於抵抗病菌使傷口癒合。長期的壓力會使人容易罹患慢性疾病,例如呼吸、代謝、消化或細菌感染等疾病,並且提高罹患心臟病的機率。
1977年進行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在像餵奶或者換尿布之類的日常照顧活動中加入按摩的環節,可以幫助促進寶寶生長發育,提高語言和社交技能。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這種積極的撫觸會使寶寶感覺到被愛,增加他的安全感。撫觸按摩可以有效緩解個體的壓力症狀,增進大腦的活力,快樂健康且心態正面的人平均壽命也比較長,因此撫觸按摩對身心健康都有幫助,是一種值得大家推廣的活動。
不論是計畫懷孕還是非預期的懷孕,無論做了多少準備,新手父母們通常仍然相當焦慮,懷疑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小孩。也不管是人工受孕,或者是領養的孩子,父母為孩子按摩是一個增進親子關係的好方法。每天花幾分鐘的時間幫孩子按摩,讓孩子和父母都能夠得到放鬆,大大增加親子之間的連結(Bonding),並且這些按摩的感受會讓孩子一生都銘記在心。
現在的父母都非常忙碌,沒辦法花很多時間和孩子相處。事實上,與孩子相處的品質,比所花的時間長短更為重要。因此,為嬰兒按摩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親子連結和依附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禮物。當你專注地為孩子進行按摩的同時,孩子接受的是你全神貫注的愛與注意力,一種真實的愛與愉快的感受。把你的按摩當作給孩子的一個禮物,那麼孩子也會把它(按摩)當作一個禮物收下。
在印度、非洲和美洲的許多原住民文化裡,媽媽往往把孩子一直帶在身邊,和我們當代的文化模式相當不同。這些傳統媽媽對孩子的需求非常地關注,時時刻刻去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親子之間非常親密的連結,都是透過這些撫觸來達到。傳統的母親由於沒有剖腹生產和麻醉藥,每個人都經歷過生產的辛苦過程。傳統的孩子都是喝媽媽的奶,不像現在都用人工的配方奶粉。媽媽能夠體驗孩子吸吮,孩子透過哺乳獲得營養和抗體,媽媽的子宮也能收縮良好,讓母子雙方都健康快樂。因此,科技讓母子之間的連結關係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們也慢慢地放棄了過去文化中的這些珍貴遺產。然而,這些餵養模式的改變往往是由於父母本身的時間限制和成本效益的考慮,甚至是基於醫院跟醫護人員的人力與獲利的考慮,而做出剖腹生產的決定。
母子間的接觸對於親子的連結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新生兒依附期時間很短,是非常珍貴的過程。現代社會中的父母越來越忙碌,為了給孩子舒適的生活,父母的工作往往非常繁忙,並且壓力很大、很焦慮。因此父母本身會傾向選擇比較節省體力與時間的照顧模式,他們也覺得自己需要休息,照顧孩子這個部分就交給專業人員或者祖父母,因而親子之間的接觸自然比較少。因此,現在的父母尤其需要刻意重視跟孩子之間的連結,透過撫觸與按摩去增加連結,營造一個高品質的親子關係。父母今天投入大量心力在孩子的身上,將來也會看到孩子因為自己的投入而茁壯發展,從而會覺得很安慰、收穫很多。
高品質親子關係的關鍵在於產生一個安全的親子依附與連結的關係。在這樣安全依附的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需求感知非常敏銳,時時刻刻關注孩子的需求。有些父母受過西方教育,會認為「親子依附」這個想法有些嚇人,畢竟我們希望孩子長大是獨立發展,而不是一直依附在父母身邊,難怪父母擔心親子依附會慣壞孩子。事實上親子依附不是一種依賴關係,而是讓孩子在安全放鬆的環境中,發展成健康獨立的個人。
增進親子依附與連結的親子關係方法,包括:為孩子實施撫觸按摩、餵食母乳、避免親子間的疏離、跟孩子同睡一間房間、用背巾將孩子背在身上、孩子出生之後,立刻跟孩子有肌膚與肌膚的接觸、孩子哭的時候立刻給予回饋,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餓的時候要隨時去餵食,而不是僅按照餵食時間。以上親子依附的基本原則不是一個個必須遵從的鐵律,父母需要用自己的判斷與直覺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例如,可能母親沒辦法餵食母奶而讓孩子喝配方奶,或因為客觀因素無法和孩子睡在同一個房間,仍然可以是一個與孩子有很好的連結的父母。親子依附與連結的關鍵因素是父母的態度,對它影響最大的是父母與孩子相處的品質,每一個父母都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滿足孩子依附的需求。
親子依附與連結的親子關係的好處是:孩子能夠比較信任父母,孩子長大以後感覺比較敏銳,比較能夠了解別人的心態;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會比較獨立、能共情有同情心,能夠跟其他人合作;在安全的親子依附關係中長大的孩子不會一直哭,在心理上覺得比較安全,精神狀態比較好,而且比較能夠專注於學習;親子依附關係比較好的孩子比較有自信,父母的感覺也會比較敏銳、比較了解孩子、父母跟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會比較深。因為孩子感覺自己受到尊重、需求能夠被滿足,因此在安全依附下成長的孩子會比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