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 (限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銷售)
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
原文作者╱
James George Frazer
作  者╱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
譯  者╱
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名著文庫
出版日期╱
2023/09/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433-3
書  號╱
1D4L
頁  數╱
600
開  數╱
25K
定  價╱
650



闡述巫術和宗教起源的權威之作
人類學的的百科全書


本書自1890年問世以來,就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質疑,但它經受了時間的考驗。《金枝》緣起於一個古老的地方習俗:金枝是柏樹或橡樹上帶有金色樹葉的斷枝,該樹在女神戴安娜(Diana)建造的庇護所,位於奧爾本山(Alban Hills)附近的古代火山湖周圍。在古羅馬神話中,有了金枝可以幫助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出入地下世界。那些大樹也被認為是在羅馬人之前統治這個地方的古拉丁人的神。
在拉丁人的古老習俗中,金枝是僧侶王的權利象徵。任何人即使是奴隸或囚犯只要摘取了該金枝就可以和國王決一死戰。而在決鬥中,如果戰勝並殺死國王,那麼他就是該部落新的首領。這個古老習俗的緣起與存在疑點重重,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等資料,進行系統的梳理,從中抽繹出一套嚴整的體系,並對巫術的由來與發展進行比較分析,並揭示了人類思維進化的共同軌跡。西方知識界普遍認為,《金枝》對學術的貢獻,足以媲美修斯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推薦文
導 讀
《金枝》蔚成巨木:弗雷澤的學術影響及啟示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玉君

詹姆斯.喬治.弗雷澤爵士(Sir James George Frazer)是一位英國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古典學家,他所著作的《金枝》是二十世紀初的人類學、民族學名著,其影響力歷久彌新,至今依然是許多相關學科指定閱讀的材料。因為他對人類學的貢獻,弗雷澤在一九一四年獲得「爵士」稱號的榮譽,一九二○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金枝》的卓絕地位,與弗雷澤爵士的家庭背景及學術養成過程有密切關係。詹姆斯.喬治.弗雷澤於一八五四年一月一日於蘇格蘭最大的城巿格拉斯哥出生,是四名子女中的長子。父親Daniel F. Frazer是Frazer and Green藥商的合夥人;母親Katherine Brown來自海倫斯堡,她的娘家先祖George Bogle(一七四六-一七八一)是蘇格蘭探險家,也是第一位代表西方與西藏建立貿易及外交聯繫的外交官,據說小詹姆斯自幼就著迷於這些遠方探險的故事。藥商的家庭財務優渥,不但父親重視他的教育,也讓他得以追求學術生涯而無後顧之憂。在思想方面,一般咸認煉金術(alchemy這個中譯詞可能遠遠不足以正確反映這個詞的複雜歷史)是近代藥學(chemistry) 的源流之一。《金枝》中將近代科學視為魔法/巫術的進化,這與弗雷澤作為藥劑師子弟的家庭背景應不無關係。弗雷澤一家也是虔誠長老教會家庭,《金枝》內容中不但經常引用《聖經》,整本書的理念中也包含了對基督教文明的省思,可以想見早年的家庭教育濡染深遠。
弗雷澤原本在海倫斯堡的預科學校Larchfield Academy就學,隨後入學格拉斯哥大學,就學期間曾隨著名的物理學家克耳文勛爵(Lord Kelvin)修習物理學,他很早就受到古典學的啟蒙,並且精通拉丁文及希臘文,在這兩處受教育的過程中,又研讀古代哲學與文學,於一八六九年取得碩士學位。並到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持續深造古典學tripos學程,於一八七八年考試獲得學位,次年即任教於劍橋大學。弗雷澤在《金枝》當中所引用的古典文獻展現他的學識淵博,這主要來自他深厚的希臘羅馬古典學的造詣。雖然弗雷澤顯然具有學者傾向,他卻也曾因為父親希望他能有個「真正」的職業,而至倫敦的中殿律師學院(Middle Temple)修習法律學,並獲得了律師資格。但他從未真正執業,而是在獲得律師資格後又回到劍橋大學,從事他深愛的研究工作。
弗雷澤當時的研究專案是翻譯、註釋西元二世紀時的希臘地理學家、旅遊作家保薩尼亞斯(Paesanias)的著作《希臘志》。這本書卷帙浩繁,共計十冊(弗雷澤的註釋本分為六集),廣收希臘各城巿的風土、名勝、傳說等訊息,本書中記錄的神話和傳說日後對弗雷澤撰寫《金枝》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從他投入此書的過程中,我們也可理解他如何以同樣的勤勉與毅力從事大量民族志的閱讀及整理。在同一時期,弗雷澤也因為受到泰勒的《原始文化》(一八七一年)之比較研究法的影響,而開始關注非西方民族的習俗及信仰。不過,真正讓他踏進人類學領域的關鍵,是他另一位劍橋大學的同仁、教授阿拉伯語的威廉.羅伯遜.史密斯(William Robertson Smith),史密斯是舊約學者、神學教授,一八八三年起任教於劍橋大學,他不但鼓勵弗雷澤研究宗教文化及儀式,更在自己擔任大英百科全書第九版編輯時(一八八八年),邀請弗雷澤撰寫兩篇詞條專文〈禁忌〉與〈圖騰主義〉。很快的,弗雷澤就開始發表人類學主題的論文,並且深信人類學的知識也將有助於他對古典文獻的理解。終其一生,他都以結合神話及儀式研究為職志。
弗雷澤是個非常勤奮的學者,他長期、規律的在書房裡工作,閱讀大量的資料,勤作筆記,擅長分類。《金枝》中廣博的巫術案例,有一大部分來自當時尚未完全接受現代文明洗禮的印度、大洋洲、印尼群島、南美洲、非洲等地的記錄。這些記錄除了來自既有文獻外,也包含了弗雷澤主動與海外的外交官、醫生、傳教士、殖民地官員等人通信的結果。當時他廣發問卷給這些與各地居民、部族有接觸的人士,以蒐集來自不同民族、文化的風俗與信仰,再參照研讀文獻、報告以及探險家的遊記等材料,並據此發表他的研究成果。而且他持續毫不懈怠的閱讀及筆記,使得《金枝》在發表第三版時,新增了更豐富的資料,篇幅從初版的兩冊遽增為十三巨冊!長年高強度的閱讀研究工作,讓弗雷澤的視力逐漸衰退,又因意外受傷,到一九三一年時完全失明。失明後他仍然在祕書及助理的協助之下,堅持研究工作。弗雷澤於一九四一年五月七日在劍橋去世,享年八十七歲。
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正是社會進化論萌生、發展的時期。弗雷澤多少也受到進化論的影響,但他將生物基礎的進化理論應用到人類心靈上,於是在他的理解詮釋下,《金枝》中呈現的人類文明發展便是「巫術→宗教→科學」的過程。亦即原始人所認知的自然規律有一因果關係,此因果關係依循著「相似律」、「接觸律」兩種原則而建立,巫術就是人類依此因果關係而發想出操控自然規律之實踐。而介於巫術和科學之間的宗教,是在人們意識到巫術操控自然的現象效果有限時,轉而相信自然與人類生命的進程間乃受到一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並且這超自然的力量可以被迎合與撫慰。宗教進化的下一階段是科學,科學同樣認定萬物有其內在規律,甚至對自然現象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因果論上。但相較之下,弗雷澤認為巫術認定的因果關係是一種曲解的規律,因此他將巫術視為一種「偽科學」。
弗雷澤雖然被視為現代人類學之先驅,但他並未親自從事田野調查。除了西班牙及希臘外,他從未造訪過其他國家。偏偏比他晚一輩的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一八八四-一九四二)所提倡的參與觀察的田野調查方法,被主流人類學視為圭臬。弗雷澤所代表的老派學者在書齋裡的研究,因而被後輩譏為「扶手椅上的人類學家」。而他所引用在《金枝》的異文化風俗信仰的案例,也被批評是去脈絡化的理解與引用。更有人直指弗雷澤對異文化的認知,以及他對文明進化的理論,都帶著白人至上的殖民主義觀點的階級偏見。現代人類學家的學科基礎極為重視長期實地參與、觀察的研究調查,並且對自我研究的態度提出反省分析,在這些條件的審視下,弗雷澤及他的《金枝》毋寧是令人羞愧的存在,許多當代的人類學家也慣性的攻擊弗雷澤是帝國主義、父權主義、菁英主義等等。
儘管如此,弗雷澤在二十世紀仍是數一數二影響力深遠的學者,那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弗雷澤的散文書寫充滿詩歌般的魅力,《金枝》提供了人們浪漫的想像基礎,可能從來沒有哪一部人類學著作曾擁有這麼多非學院派的讀者。《金枝》獲得來自各方的肯定,除了內中淵博的知識外,經常也包含對弗雷澤優美文采的稱譽。他的寫作風格形成與讀者之間的親密氛圍,好似一位牧師既溫和又半帶權威的侃侃而談。相對於社會人類學家對他保持敬慎疏遠的距離,弗雷澤在文學家和藝術家之間的影響力甚至超乎他的學術成就,舉凡James Joyce、William Butler Yeats、D. H. Lawrence、Ezra Pound等詩人都曾受到他的啟發。T. S. Eliot的〈荒原〉把《金枝》列為主要參考材料,詩句中多處用典均指涉到書中的植物衰敗與新生,艾略特也直言《金枝》對他的世代有深刻的影響。佛洛伊德、榮格發展他們的精神分析理論時,以及神話學大師Joseph Campbell發展他的神話理論時,都受益於《金枝》中對文學及象徵的詮釋。
另一個與《金枝》攸關至鉅的,則是宗教研究這個領域。弗雷澤屬於最早一代將宗教視為社會活動,並且可以運用科學方法加以比較研究的學者。在過去,宗教是神學家對信仰本身神性的研究,而弗雷澤將它變成了世俗學問的研究對象。雖然弗雷澤用來討論的文獻及案例多半為非西方世界的異教信仰,但書中所呈現出來的宗教概念及習俗可能讓他的讀者──特別是他同屬基督教文明的同胞們──清楚的認知到不同的文化之間有著宗教及神話的類同點。例如,弗雷澤分析了古典時期的各種神祗的信仰,像Adonis、Osiris、Dionysus,不可避免的討論了他們都有死亡及復活的神話。即使弗雷澤並未將《聖經》故事也放到同一平台上審視比較,明眼人應不難看出拿撒勒的耶穌復活與上述信仰神話間的共同點,甚至繼續上推,還可以自問,在這些案例的對比之下,基督教信仰是否有其獨特性,是否與「原始人」的信仰有足夠差別?即使是要面對這些問題,都已經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對抱持傳統敬畏宗教觀念的人而言,《金枝》毋寧是離經叛道的。而《金枝》的重大價值之一,恰恰在於這一點:它鼓勵讀者藉著多元文化的宗教現象的對比,反過來自我省察,從而更深化了對己身所屬文化的了解。
身在廿一世紀,深受漢文化影響,對原住民風俗一知半解的臺灣人,閱讀《金枝》也能夠加深我們對本身文化的了解嗎?
答案是肯定的。
《金枝》的第一章陳述了一個傳說。據說在古羅馬時代,內米湖旁的叢林中有一間黛安娜的神廟,廟旁一棵神樹,守護神樹的祭司被視為「森林之王」。如果有逃亡的奴隸折下了神樹的樹枝,就取得與祭司決鬥的資格。一旦殺死祭司,就可以接任祭司的職位成為森林之王。這枝決定命運的神樹樹枝就被稱為金枝。弗雷澤引用這則傳說為本書揭開序幕,為了解答為何要折下金枝才能挑戰祭司,以及為何得殺掉前任祭司才能成為森林之王這些問題,弗雷澤旁徵博引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原始信仰資料,以比較研究法系統化的歸納,使得許多民俗的涵意逐漸清晰。
例如在第九章〈樹神崇拜〉中,弗雷澤援引雅可布.格林(即格林兄弟之一)的說法,指出日耳曼語的「神殿」語源與自然森林相關,推測古日耳曼人的聖地可能就是自然森林。這讓我們連想到《詩經》〈桑中〉的詩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聞一多在解此詩句時指出,桑中(據語意是茂密的桑樹林)及〈溱洧〉等詩所描述的故事,即是昭示古代祭祀先妣、高禖的風俗。以及《呂氏春秋.順民》:「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雨乃大至」,商湯祈雨的地方也是在桑林。 可知在信仰發展的初期,以密林作為聖地具有普遍性,這都是相信樹木有靈的樹木崇拜的案例。
許多樹木崇拜的外顯形式已經不易看出樹形,而與內米的黛安娜聖殿一樣,主要以樹枝或是草本植物的植株作為代表。例如在《金枝》中多次提及的仲夏節、五朔節的習俗,與中國的端午習俗有許多平行現象,其中很明顯的植物運用就是歐洲的聖約翰草和中國的艾草,二者是同屬不同種的植物,其生物、民俗屬性均十分的相似,也都被當成具有驅逐邪祟的植物來懸掛門上或佩戴在身上。
又如說明交感巫術中的模擬巫術,《金枝》所舉的是「模擬生產」的例子。據說弗雷澤同時代的保加利亞和波士尼亞有此習俗,「一個女人把她要收養的孩子放在她的衣服裡,又推又拉地從衣服裡鑽出來,從此以後,這孩子就被認定是她的真正兒子。」這是以模擬分娩的方式將非親生的孩子透過模擬巫術「生出來」成為自己的親生子。有此一說來對照,我們忽然便理解了傳說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收養」安祿山為義子時,為何會在宮中「貴妃以繡繃子繃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 貌似荒唐胡鬧的洗兒會,仍有其民俗思維的邏輯。甚至,當代臺灣民間信仰中拜認女神為契子、契女的習俗中,有類似鑽轎腳的儀式,讓拜女神為契母的孩子自女神的神桌下匐匍而出,很可能也是在模擬自女神的裙下分娩而出的「收養」巫術。
同屬生養習俗的埋胞衣(胎盤)也是一樣,《金枝》中羅列各地民俗來說明臍帶和胞衣普遍被認為在離開人體之後仍保留了交感的聯繫,因此一個人的禍福安危都與它的胞衣是否安全儲藏有關。臺灣民間也有埋胎衣罐的習俗,認為胎衣與嬰孩的元神相關,故此要深藏於居宅的地下,以免遭到破壞。 也因此,客家人以「胞衣跡」一詞用來指稱人出生的地方,也就是故鄉。
關於國王具有巫術或能使土地肥沃的超能力這個概念,弗雷澤認為是從印度到愛爾蘭等所有亞利安人的祖先們共有的信仰。荷馬時代的希臘人認為國王的統治能使「大麥、小麥長滿沃野,水果碩大壓彎枝條,六畜興旺,魚滿海洋」。在類同的思維上,中國人對帝王統治則再加上了「仁君」的倫理條件,亦即在聖王仁君的統治下,才會出現嘉禾一莖多穗、地出甘泉等太平瑞應。
在誓約的民俗方面,我們得知婆羅門教的入教儀式、結婚儀式都要踩著一塊石頭說出誓詞;馬達加斯加的人也會將石頭埋在房基之下,因為他們相信石頭能使誓約更加有力、堅固不毀。這與我們所知的原住民「埋石立約」也是基於一樣的原理。
以上略舉數例來證知弗雷澤如何在《金枝》中以豐富的民俗信仰的系統化呈現,引領讀者了解自己熟悉的民俗現象的內在思維。長久以來,太多人類學家提起《金枝》時都語帶貶抑,急著指出它的方法論及理論的缺失。殊不知所謂的缺失,實在瑕不掩瑜。人類文化中確實有相當的思維共通點,不應一概摒棄不論。所幸這種矯枉過正的趨勢已漸有人試圖導正,陸續有學者呼籲重新評價《金枝》。 《金枝》的初版距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年,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者參考的寶庫,它也持續的在啟迪著初初接觸民俗信仰的讀者,這正是本書恆久不衰的價值。



詹姆斯•喬治•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年1月1日—1941年5月7日),出生於英格蘭的格拉斯哥,是英國著名的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神話學和比較宗教學的先驅。
弗雷澤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神話和宗教。他進行研究工作的主要來源是浩如煙海的史料文獻,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調查表。弗雷澤在人類學上的啟蒙者是人類學開創者愛德華·伯內特·泰勒,還有泰勒的那本名著《原始文化》(1871)。弗雷澤一生的研究盡在金枝一書。《金枝》第一版出版於1890年,包含兩卷內容, 1915年第三版出版時擴充到十二卷。
※譯者簡介
徐育新、汪培基、張澤石
徐育新(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人員,已故)。

汪培基(1926年12月─2012年9月)出生於安徽省繁昌縣 ,中國藝術研究院譯審、資深翻譯家。曾就職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外部。
翻譯該書中的原作者《前言》、第7章至第22章、第29章、第43章、第60章至第69章、索引;又補譯了徐育新譯稿中漏譯的約四萬字。此外,還對全書進行了統一的校譯和潤色,撰寫了絕大部分的注釋。

張澤石(1929年7月-),生於上海,四川廣安人。1951年隨軍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因部隊陷入重圍負傷被俘,被俘後曾任志願軍戰俘總代表總翻譯。

上冊

導 讀/
《金枝》蔚成巨木:弗雷澤的學術影響及啟示 /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玉君

譯者前言

前言
第一章 森林之王
第二章 祭司兼國王
第三章 交感巫術
第四章 巫術與宗教
第五章 巫術控制天氣
第六章 巫師兼國王
第七章 化身為人的神
第八章 局部自然之王
第九章 樹神崇拜
第十章 現代歐洲樹神崇拜的遺跡
第十一章 兩性關係對於植物的影響
第十二章 神的婚姻
第十三章 羅馬之王和阿爾巴之王
第十四章 古代拉丁姆王位的嬗替
第十五章 橡樹崇拜
第十六章 狄安納斯和狄安娜
第十七章 王位的重負
第十八章 靈魂的危險
第十九章 禁忌的行為
第二十章 禁忌的人
第二十一章 禁忌的物
第二十二章 禁忌的詞彙
第二十三章 原始人類的遺澤
第二十四章 殺死神王
第二十五章 臨時國王
第二十六章 以王子獻祭
第二十七章 神靈轉世
第二十八章 處死樹神

索引

純粹理性批判(
上)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詩學
形而上學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小邏輯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君主論
存在主義即人文
主義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第三節 巫術控制太陽
正如巫師認為他能喚來雨水一樣,他也幻想能讓太陽發光,而且能夠加速或停止它的運行。在發生日蝕的時候,奧吉布瓦人常常想像那是由於太陽的火焰被撲滅了。於是,他們把帶火的箭頭射入天空,希望這樣能重新點燃它已熄滅的火焰。秘祕魯的森西人也在日蝕之時把燃燒著的箭射向太陽,但他們這樣做,顯然並不是要點燃太陽的燈,而是為了趕走那只隻他們想像中的與太陽搏鬥的野獸。相反,當發生月蝕時,奧里諾科的一些部落經常做的是埋掉將空地上燃燒著的木柴埋掉。他們說:因為如果月亮被撲滅了,地面上的一切火光除了藏在她視線以外的都應和她一起熄滅;在發生日蝕時,堪察加人習慣從屋裡把火帶到屋外,並祈禱這偉大發光的天體再像以前一樣發光。但這種向太陽禱告的做法毋寧說更具宗教性質。另一方面,在類似的情況下,奇爾科廷 英屬哥倫比亞境內奇爾科延河流域的阿塔帕斯坎人的一支。的印第安人則採用純粹巫術性質的儀式。男人和婦女們像正在旅行時那樣撩起長袍,也像他們正背著重物一樣拄著棍子,不停地繞著圓圈走,直到日蝕結束。顯然,他們想這樣以支持太陽疲倦地環繞著天空移動時那無力的腳步。與此相似,在古埃及作為太陽的代表的國王肅穆地繞著一個廟宇的圍牆轉圈,為的是保證太陽也將完成它每天的行程,不至於因日蝕或其他意外而停頓。在秋分之後,古埃及人舉行一個名叫「給予太陽拐杖」的節日,因為,當夜幕降臨,這顆星的光亮和熱度減退時,它就被認為需要一根拐杖拄著行進。在新赫里多尼亞,當一個男巫想要喚來陽光時,他拿一些植物和珊瑚來到墳地,將它們捆成一束,再加上兩綹從他家一個孩子頭上剪下的頭髮,還有取自他祖先的兩顆牙齒或整個顎骨,做成「魔棍」,然後爬上一座在山頂能捕捉到第一線晨光的高山。在那裡,他在一塊平坦的石頭上放三種植物,把一隻幹乾珊瑚置於其旁,再把他的「魔棍」懸在石頭上。翌晨,他再回到這個地點,在太陽從海中升起的時刻點燃他的「魔棍」。當火煙嫋嫋上升時,他就用幹乾珊瑚去擦那塊石頭,向他的祖先祈禱,並說:「太陽啊!我這麼做是為了你能燃燒得更熾熱,吞掉天上所有的雲彩。」在太陽落山時他再重複一遍同樣的儀式。新赫里多尼亞人也用一塊帶孔的石璧來製造「旱情」:在太陽升起的時刻,男巫師在手裡拿著這塊石璧,並把一塊燃著的木片反復反覆穿過孔洞,同時說:「我點燃太陽,為了他能吞掉烏雲,烤幹乾我們的土地,使它不產出任何東西。」班克斯列島上的居民們用一個仿製的太陽來求得陽光。他們拿來一個79很圓的名叫「瓦特.洛阿」或「太陽石」的石頭,纏上紅色穗帶,再粘黏上貓頭鷹的羽毛以代表光線,低聲唱著適當的禱詞,然後,將它高懸在一塊聖地中諸如一棵榕樹或一棵木麻黃 大洋洲、西印度產的一種無葉樹。的樹頂上。
據認為,印度的婆羅門在清晨奉獻供品是為了給太陽催生,人們告訴我們說:「如果不這樣奉獻,它肯定不會升起的!」古代墨西哥人相信太陽乃是一切活力的源泉,於是把它稱為「伊帕爾尼莫華尼」,即「人們賴它生存」的意思。但如果它賦予世界以生命,那它也需要從世界獲得生命。而由於心臟是生命的基礎和象徵,於是人和動物的血淋淋的心臟便奉獻給太陽以保持其活力,使它得以維持橫越天空的行進。這樣看來,這些墨西哥人向太陽奉獻的祭品既然主要是為了從體力上去復蘇甦它的精力、熱量、光明和運動,而不是為了取悅和寬慰它,因此這種儀式的性質含更多的巫術而不是宗教了。這種把人當作祭品去增益太陽火焰的做法經常需要活人,為滿足這種需要,每年與相鄰部落作戰,帶回來的大量俘虜便用來獻祭。墨西哥人同與相鄰部落之間無休止的戰爭,和他們那把人作祭品的殘酷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對太陽性能的錯誤認識。再也找不到比這更怵目驚心的例證,來說明一種純理論上的錯誤有可能在實踐中引起多麼可怕的後果。古希臘人相信太陽是駕著一駕馬車橫越天空的,以太陽為其主神的羅德島 羅德島是愛琴海上希臘多得卡尼斯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人一年一度獻給太陽一輛車和四匹馬,並將這些車馬投進海裡以便太陽使用。無疑,他們認為在經過一年的工作之後,太陽的車和馬都破損衰弱了。可能出於相似的動機,猶大國的盲目崇拜的國王們也獻給太陽以車和馬。而斯巴達人、波斯人和馬薩格泰人則僅奉獻馬匹給它。斯巴達人在泰格塔斯山頂舉行祭獻儀式,因為他們看見那偉大的火球每晚都降到它那美麗的山脊後面。正如羅德島的居民們以為太陽是在黃昏時沉入海中而把車和馬扔進海裡那樣,斯巴達山谷的居民們這樣做也是很自然的。因而,無論是在山上或是海裡,在太陽一天旅行的終點,這些為這位疲憊不堪的天神準備優秀的、生氣蓬勃的馬匹必然會受到他最大的歡迎。
正如有些人想像他們能夠點燃太陽或加速太陽運行一樣,另一些人幻想他們能使太陽停止或倒退。秘祕魯安第斯山脈有一處關隘,兩旁是兩座相對峙的山頭,上面各矗立著一座已塌毀的塔,有鐵鉤嵌在它們的牆上,以便在兩座塔之間拉起一張大網來抓住太陽。關於人曾經用繩套捉住太陽的故事廣為流傳。當太陽在秋天向南移去並在北極的天空愈來愈往下沉之時,伊格盧利克的愛斯基摩人就玩那種「翻花籃」 一種雙人玩的兒童遊戲。的遊戲,以便用繩子做成陷阱將太陽捉住,防止它消失。與此相反,當太陽在春天向北移動時,他們玩那種「木80棒接球」遊戲 用繩將球系在木棒上,玩時將球拋起,然後用棒的頂端將球接住。以加快他的運轉;當一位行路的澳大利亞的土人想要在到家之前停住太陽,不讓它落下去,便對著太陽將一塊草皮放在樹杈上。相反,為了使它更快地落下去,這些澳大利亞土人就把沙子扔向天空並用嘴對著太陽吹沙子。他們相信這樣做就能吹送這個徘徊不前的天體快向西去,並能把它埋進沙裡,因為它每晚都是沉沒在沙中的。
正如有些人想像他們能加速太陽運行一樣,另外一些人想像自己能夠推動行動遲緩的月亮。新幾內亞的土著居民是根據月亮來計算月份的,人們知道,他們當中有些人向月亮扔石頭或長矛,以加速它的運行,從而使得他們那些遠離家鄉在煙草種植場勞動了十二個月的朋友能夠早點回來。馬來人認為晚霞能夠使體弱的人發燒,因而他們企圖用向它噴水和扔灰燼的辦法撲滅它。舒斯瓦普印第安人相信他們能夠用燃燒一棵曾被雷電擊中過的樹的辦法引來寒冷。這種信念可能基於這樣一種觀察,即在他們國家,寒冷是隨著雷雨而來的。因而在春天,當這些印第安人行走在蓋滿冰雪的高原的時候,他們就點燃這種樹木的碎片,以使冰雪的硬殼不過早地融化。
第四節 巫術控制颳風
原始人一再認為他自己能使風刮起來或停下來。當一位雅庫特人 俄國民族之一,現為俄羅斯聯邦雅庫特自治共和國的基本居民。部分散居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伯力(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在暑天進行長途旅行時,他取一塊他偶然從野獸或魚的內臟裡發現的石子,用一根馬尾將其纏繞幾圈,並將它拴在一根手杖上。然後口念咒語,搖晃魔杖,一陣涼風很快就會刮起來。為了在九天之內都有涼風吹送,這塊石子必須先在一隻鳥或牲畜的血中浸泡,然後獻給太陽。同時,這位巫師還要逆著這個巨大火球運行的方向轉三圈。如果一位霍屯督人想要讓風停下來,他就拿一塊最厚的獸皮,掛在一根柱子的頂端,他相信一旦風把這塊獸皮吹下來,風就會失去它自己的全部力量而不得不停下來。火地人 南美洲南端火地島的印第安人。16世紀起被歐洲殖民者從南美大陸驅逐到苦寒的火地島,經濟文化發展受到阻礙,以數十人組成的親屬集團為單位,過著不定居的漁獵生活。使用弓箭和刀槍,信薩滿教。19世紀初尚約有1萬人,現已寥寥無幾。的男巫師頂著風扔貝殼以制止颳風。距離新幾內亞不遠的貝比利島上的土人,以能用嘴吹來大風而著稱。在暴風天氣裡,柏格得津人就說:「那些貝比利人又在這樣颳風了!」在新幾內亞實行的另一種呼風的方法是用一根棍子輕輕敲打一塊「風石」。要是用勁敲它,就將帶來一場風暴。同樣在蘇格蘭,女巫們經常用下面的辦法來呼風:她們把一塊破布浸在水裡,並在一塊石頭上將它敲打三次,同時說道:
我在這塊石頭上敲打這片破布,
我以迪維利斯的名義揚起風,
它將不停地吹,直到我高興為止。
在格陵蘭,一個女人在分娩時和在產後的一段時間裡,被認為擁有平息暴風的力量。她只需走出門外,在嘴裡吸滿空氣再回到屋內把它吹出即可。在古代,科林斯 希臘的城市和港口,在伯羅奔尼薩斯半島東北部科林斯灣東南岸,是古希臘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古為希臘的奴隸制城邦。有一個家庭享有能夠停止狂風的聲譽。81但我們尚不知它的成員們是採用什麼方式來發揮這種有效的作用,從而使他們不僅是徒有虛名,而且還能從以航海為生的人們那裡得到很多實際的報酬。甚至在基督教時代,在君士坦丁的政權下,仍然確確實實有一位名叫索佩特爾的人被指控曾使用巫法鎖住了風。當時,埃及和敘利亞的運糧船正因無風或逆風而滯留在海上,從而造成糧荒,那些饑餓的拜占庭暴民在失望和騷亂之下,便殺死他。芬蘭的男巫們常把風出售給那些盼望風暴到來,使船不能出海從而能夠在家鄉多逗留幾日的水手。售出的風是封閉在三個繩結之中的。若解開第一個結就會放出有溫和的風放出來,解開第二個結將有半個狂風,而解開第三個結就會刮起一場颶風。那些與芬蘭僅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愛沙尼亞人,確實至今依然相信他們北方鄰居的這種巫術法力。春天從北方和東北刮來可怕的風暴和隨之而來的瘧疾、風濕溼關節炎等疾病。頭腦簡單的愛沙尼亞農民都將此歸咎于於芬蘭的男女巫師們的陰謀作祟。特別是春季裡那非常令人恐怖的三天,他們稱之為「苦難日」。其中一天正好在升天節 基督教的節日,在復活節後的第四十天。前夕。在這幾天裡,費林 今在波羅的海海灣,與芬蘭隔海相對。附近的人們是不敢出門的,唯恐從拉普蘭 北歐地區名,包括今挪威、瑞典、芬蘭等國的北部和俄羅斯的最西北邊境。刮來的颶風將把他們置於死地。有一首流行的愛沙尼亞歌曲這樣唱道:
災難的風啊!疾勁而有力,
它沉重的翅膀掃過大地!
這不幸與悲哀的颶風呼嘯,
原來是芬蘭男巫在作法吹氣!
還聽說過這樣的傳說:當水手們在芬蘭灣裡破浪航行時,有時會看見一艘奇怪的帆船在風浪裡尾隨在後面,平穩迅速地行駛。帆船上掛著眾多的風帆——所有的翼帆也都打開著——正好處在逆風之中。它徐徐通過泡沫翻滾的巨浪,切開的水頭把浪花猛擊成碎片,每一張帆都鼓得快要破裂似的,每一根纜繩都拉得緊緊的。於是,水手們就知道這帆船是來自芬蘭的。
那種能把風封閉在三個繩結中、多解開一個結、風就更大一些的巫術,據說曾流傳在拉普蘭的男巫中,還流傳在設德蘭蘇格蘭東北部地區,包括位於大西洋的設德蘭群島。、 路易斯 蘇格蘭最北端島嶼。以及馬恩島 位於北愛爾蘭和英格蘭之間,在愛爾蘭海西北岸附近。上的女巫中。設德蘭島上的海員至今仍然向那些聲稱可以統治風暴的老嫗買風,其實買賣的是一種像打了結的手絹或繩子樣的東西。據說在勒威克 英格蘭北部島嶼。現在還有年邁的老太婆們以賣風為生;正如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Ulysses),羅馬神話中的英雄,即希臘神話中的奧德修斯(Odysseus),荷馬史詩《奧德賽》(Odyssey,亦譯《奧德修紀》)中的主人翁。他參與遠征特洛伊勝利後,在返回故國途中由於求知欲望的推動,堅持航海探險,備曆艱辛,終於成功。曾從「風王」埃俄羅斯那裡得到裝在一個皮口袋中的風一樣。新幾內亞的莫圖莫圖人認為風暴是由俄伊阿布的一個巫師送來的,他有一隻支竹筒,只要高興打開它就會刮起一場暴風。在西非多哥的阿古山頂上住著一位名叫巴格巴的物神(fetish)。他被認為是控制風和雨的神,據說他的祭司是把風封存在一些大桶裡。


(文中阿拉伯數字是書中的注文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