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文 關於《偶像的黃昏》
1888年是尼采神智清醒的最後一年,《偶像的黃昏》(Götzen-Dämmerung)作為尼采晚年的重要著作便於該年完稿。本書另題為「如何用鐵鎚進行哲思」(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rt),1889年初書稿刊印出版之際,拿著思想鐵錘向永恆的觀念偶像進擊的哲人,此時已陷入意識不清的瘋狂狀態。根據尼采自己在《瞧這個人》(Ecce homo)中的解釋,書名中所謂的「偶像」是指:「那些迄今被稱作真理者」,而「偶像的黃昏」就意謂著:「舊的真理邁向終點」。用鐵鎚思考的尼采,要對所有「偶像」重新估價,並且指出那些被視為最有智慧的人如何對生命採取了否定的態度,讓自己的生命成了受到質疑的對象。 《偶像的黃昏》被尼采視為《華格納事件》的攣生之作,書名戲仿了華格納的歌劇《眾神的黃昏》(Götterdämmerung)。《華格納事件》出版於1888年9月,作為時代偶像的華格納在該書中被尼采當作歐洲現代頽廢病的案例,藉著這個病例的分析診斷來清算現代性的價值。對於頽廢病加以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展開尼采後期思想所關注的現代性批判。尼采自認跟華格納一樣都是現代頽廢病的患者,但是只有他才有病識感,並且孤身力抗時代的病魔。《偶像的黃昏》所針對的不再只是像華格納這樣的當代偶像,而是直擊那些迄今為止被當成永恆偶像的真理,同時也要批判諸多現代理念與意識型態。 這本晚期著作可說是作為異端哲學家尼采的思想總結之作,內容濃縮了他成熟期思想的要點,包括:形上學批判、語言哲學、道德批判、藝術理論的觀點。同時,作為歐洲第一個頽廢病案例的蘇格拉底,也再度成為焦點而特闢專章分析。飽受疾病纏身的尼采,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與歐洲文化生命的康復,哲學批判與病理學分析對他來說是同一回事,目的都指向於衰敗的生命如何重獲新生。對臺灣讀者來說,即使沒讀過尼采的著作,大概也聽過這句廣為人知的格言「凡是無法殺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它就出自本書〈格言與箭〉一章。始終在和生理上與精神上的病魔戰鬥的尼采,從不服輸。尼采的哲學並無意於證明什麼才是最後的真理,他宣稱只有衰敗的人才想要證明自己生命的價值,高貴的生命只是發號施令,從不需要找理由來證明自己。尼采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雖然拖著病體,仍要高昂地吹響反擊的號角,為文化生命指出破舊翻新、重獲健康的可能途徑。 尼采在思想成熟的後期本來打算寫一部代表作,預定的書名是《重估一切價值》,後來並未落實,不過原先要作為書稿的內容則整編成單冊的形式出版,分別是《偶像的黃昏》、《反基督》、《瞧這個人》,它們都屬於尼采精神崩潰前像火山爆發般噴湧出來的著作,充滿強烈的個人風格。從1886到1888年8月,尼采一直構想著一本書《權力意志》(Wille zur Macht),副標題則是「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到了1888年9月尼采最終放棄了《權力意志》這個書名,本來作為副標題的「重估一切價值」一躍成為主標題,它將由四卷構成,分別是「反基督」(Antichrist)、「自由精神」(Der freie Geist)、「非道德主義者」(Der Immoralist)、「永恆回歸的哲學」(Philosophie der ewigen Wiederkunft)。* 上述出版計畫隨著1889年1月尼采在義大利的杜林精神錯亂後戛然而止,而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Elisabeth Förster-Nietzsche)卻宣稱尼采在1888年完成了《權力意志》,她與尼采友人Heinrich Köselitz(Peter Gast)合作匯集整編了尼采晚年的遺稿,於1906年出版了一本由格言、警句構成的所謂尼采的代表作。然而尼采已於1900年去世,由伊麗莎白所操辦的《權力意志》作為書名及其出版的形式,皆非尼采所構想的方式,部分內容還受到纂改。反對將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內當成偶像崇拜的尼采,卻在死後被伊麗莎白塑造成納粹黨人的偶像,這彷彿是歷史對尼采的戲謔與反諷。 尼采思想由於受到納粹的曲解與濫用而跟著捲入二戰政治風暴的漩渦,嚴格意義的尼采哲學探討也因為此一政治牽連而經歷了漫長的復健過程。戰後的尼采思想後來受到海德格與法國多位尼采主義哲學家的關注,才又重新躍上思想舞台。尤其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義大利學者Giorgio Colli和Mazzino Montinari所編訂的考訂版尼采全集面世後,尼采哲學研究也愈趨成熟。至於中文世界的尼采翻譯與研究雖然早在二十世紀初便已啟動,但是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譯本與研究恐怕也要到近二三十年才取得可觀的成績。欣聞五南出版社要出版衞茂平先生翻譯的《偶像的黃昏》,特贅數言以表欽佩之意,並推薦給愛好尼采哲學的讀者。
----------------------------------------- * 參見Andreas Urs Sommer, “Umwerthung der Werthe” in: Henning Ottmann hrsg., Nietzsche-Handbuch. Leben-Werk-Wirkung, pp. 345.
劉滄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著名哲學家,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經典著作有《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不合時宜的沉思》、《重估一切價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朝霞》、《悲劇的誕生》等。
|
※譯者簡介
衛茂平
衛茂平,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身為高校德語老師,他幾十年來潛心翻譯,已出版譯著三十餘部,同時在中德文學交流史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
|
推薦/關於《偶像的黃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劉滄龍 KSA版編者說明 Pütz版編者說明
前 言 格言與箭 蘇格拉底的問題 哲學中的「理性」 「真實的世界\如何最終成了寓言 作為反自然的道德 四種大謬誤 人類的「改善者」 德國人失去了什麼 一個不合時宜者的漫遊 我感謝古人什麼 錘子說話
譯後記 名詞索引 Pütz版尼采年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