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臺有著什麼身世背景,是如何在中國大陸茁壯?來臺後如何雙源匯聚,兼容並蓄地向世界發聲呢?本書將帶領讀者一齊探索,九十載漫漫歲月之中,央廣走過的歷史軌跡。央廣的播音是許多民眾鮮活的記憶,過去克服各種艱難全力向各界播音,未來還要繼續努力向世界發聲。
歷經過熱戰與冷戰多次戰火的洗禮的中央廣播電臺,其歷史是中國和臺灣廣播史重要的一環,它曾經走過怎樣的艱辛困難?肩負何等重責大任?發揮什麼媒體功能?為聽眾帶來哪些回憶?在幾經轉型重生的歷程,又面臨哪些窘況困境。回顧央廣的發展史,可以一覽戰火下東亞地區民眾的生活史,也可以重新檢視二十世紀鉅變的媒體史。讓我們一起觀看這段歷史縮影,重溫你我共有的聲音記憶。
|
※推薦文 推薦序 九十年歷史的新視角
言論自由的美好願景 1990年底,首都早報結束以後,我負笈加拿大多倫多攻讀大眾傳播,這是我第二次出國,更是我第一次長時間居住在異國。楓葉之國有個公共廣電集團,叫做「加拿大廣播公司」(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CBC)。記得當時的加國總理Martin Brian Mulroney聲望低落,而CBC的新聞與節目論起政來,也對他毫不留情,一個政府出資的公共媒體,竟然可以如此自由開放地報導與評論時政,這對來自還處於頻道管制的臺灣的我來說,是很大的心理衝擊。 1990年代初期的臺灣,鄭南榕為言論自由而自焚的身影猶新,野百合學運也結束不久,戒嚴令不再,報禁也解除了,社會力開始奔放,街談巷議或是平面媒體的言論已經相當開放,但是電子媒體的頻道天空,無論廣播或電視,都還是黨政軍的禁臠。當時的國民黨,藉由掌握老三臺、中廣,以及中時、聯合兩大報,仍然牢牢掌控臺灣的主流言論市場。在主流媒體上,不會看到或聽到什麼異於政府的聲音。也因此,初初看到CBC的自由,心中油然升起一種震撼的感覺:在這裡,「自由」不再是民主前輩們勾勒的美好願景,而是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的現實生活。可也不禁感嘆,我的故鄉臺灣,要到何時才能擁有這樣的自由呢? 16年之後,2006年11月,當年在國外看電視興嘆的傳播系學生,成了臺灣國家電臺的經理人,這是我第一次出任央廣總臺長職務,是央廣改制為國家電臺後,次年輕的總臺長。2017年1月1日,我再度受邀回任央廣總臺長,前後兩次接掌這個工作,合併的任期加起來,已是改制後在職最久的總臺長。無論第一次或第二次出任央廣總臺長,臺灣的媒體環境與言論市場,都與威權時代大不相同了,特別是第二次,百家爭鳴的自媒體浪潮,使言論自由已經變得像空氣一樣自然,所以對於央廣這個歷史悠久,號稱國家廣播電臺,但知名度和影響力卻日益式微的媒體來說,多元開放的言論已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如何擺脫傳統的包袱,把央廣轉型成為一個新而有力的臺灣之音,反而是我這個經理人必須日思夜想的艱難課題。 要開創新局先了解歷史 中央廣播電臺因為被法律設定為一個國際廣播電臺,所以在國內無法申請頻道,在兩岸進入交流年代,有線電視、網路興起之後,年輕世代的臺灣人,更是愈來愈少人知道,我們有一個國家廣播電臺,叫做中央廣播電臺。其實央廣的歷史之所以重要,當然不是因為它是一個電臺的歷史,而是因為央廣是臺海兩岸的電子媒體發展源頭,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現存廣播電臺之一,研究東亞傳播歷史的人,不可不讀央廣史。 過去以央廣歷史為主軸的出版品,多是以官方角度出發的書冊,宣傳性質大於寫史,特別是在威權時代,政治正確更是重要。像這本書中提到的央廣首任處長吳保豐,主導央廣的創建工作長達15年之久,也被譽為中國廣播界的三巨頭之一,可是因為他後來沒有隨國民政府來臺而且投共了,所以在過去所有央廣的出版品中,吳保豐可說是完完全全消失了,連許多老央廣人也不知道他的存在。 有別於過去的官方出版品,這本《揚聲國際的臺灣之音―中央廣播電臺九十年史》是由何義麟、林果顯、楊秀菁、黃順星等四位臺史與傳播史學家合力完成,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記錄這九十年來中央廣播電臺在兩岸的歷史足跡,並由民間出版者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發行,央廣僅僅在基本資訊的提供與校對等庶務性工作上給予協助。對於歷史內容的撰寫與詮釋,央廣完全尊重四位老師的專業。 因此,這本書給了讀者一個全新的視野來看待央廣,特別是以臺灣這片土地為軸心的史觀來看待央廣的歷史。舉例來說,第一章雙源匯流的廣播發展史,除了記述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創建中央廣播電臺的故事,另一方面也把日治時期為臺灣廣播產業扎根的史料納入,這使得戰後在臺設置的央廣臺灣臺,可以接收吸納原「臺灣放送協會」的硬體設備與資產,並利用廣大的廣播聽眾基礎,來推展廣播事業。 另外,央廣在二二八事件中的故事與角色,也是第一次被載入央廣的臺史中。還有九零年代末期,央廣如何在要求黨政分離與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民主浪潮中,蛻變為國家廣播電臺的歷程,這些都是非常新鮮的史料。讀完這本書,你會有一個感覺,央廣的歷史軌跡,何嘗不是臺灣戰後史的一個縮影啊! 在數位匯流時代的今天,央廣正朝著「網媒化」、「影音化」、「強化多語內容」等三大方向進行轉型與改革。網路科技的發達,提供央廣一個機會,央廣因此不必再完全依賴成本昂貴又逐漸邊緣化的中短波傳播方式,而可以借助無遠弗屆又便宜的網路平臺,來執行國際傳播的任務。但同時,央廣也像所有的大眾傳播媒體一樣,面臨著無數網路媒體與自媒體的挑戰。不過,相信央廣人在歷經九十年的歷史淘洗之後,會用堅毅的態度來改造自己,希望不久的未來,我們會看到一個代表臺灣的,多語的,全世界都叫得出名字的新央廣出現。
邵立中
|
 何義麟 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學術博士,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專書著作:《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灣書房,2011年);《戰後在日臺灣人之處境與認同》(五南,2015年)等。
林果顯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專書著作:《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臺北:稻鄉,2016);《「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2005)等。
楊秀菁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任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專書著作:《臺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稻鄉,2005);《戰後臺灣人權發展史1945-2000》(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2015)(合著)、〈戰後初期《臺灣新生報》的發展與挑戰(1945-1972)〉、〈冷戰時期國際人權典章中新聞自由〉等,研究論文散見各學術期刊。
黃順星 黃順星,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副研究員,學術專長為傳播史、媒介理論、傳播社會學、文化研究。曾出版專書《記者的重量:臺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巨流,2013),獲2011年「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研究論文散見於《新聞學研究》、《中華傳播學刊》、《傳播研究與實踐》等學術期刊。
|
推薦序:九十年歷史的新視角(邵立中) 前 言:聲音的歷史 (何義麟) 凡 例
Chapter 01 雙源匯流的廣播發展史(1928-1945)(何義麟) Chapter 02 從臺灣之聲到自由中國之聲(1945-1949)(何義麟) Chapter 03 在空中「反攻大陸」(1949-1974)(林果顯) Chapter 04 向世界發聲與組織再造(1949-1980)(林果顯) Chapter 05 政治變動下對外廣播的發展(1980-1997)(楊秀菁) Chapter 06 開放天空的臺灣之音(1998-2017)(黃順星)
總 結:跨世紀的傳承(黃順星) 附 錄
|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