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斐勒
Rockefeller
作  者╱
吳惠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風雲人物
出版日期╱
2023/08/01   (2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66-293-3
書  號╱
1MD9
頁  數╱
240
開  數╱
25K
定  價╱
350 (特價 277)



凡人中的巨人、企業家典範
洛克斐勒是二十世紀的首富、石油大亨,也是一位偉大的慈善家,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具啟發性的人物。他不喜歡曝光,神秘莫測,他是──約翰.戴維森.洛克斐勒

◎世界第一位億萬富豪,是救世聖人,還是企業惡霸?
◎詳述標準石油王國的建立與終結,解明「托拉斯」的真實意涵。
◎創辦者的低調、不干涉作法,造就芝加哥大學的自由學風。
◎慈善事業不只是捐錢,如何真正幫助社會及弱勢者,是洛克斐勒晚年最大挑戰。

----------

  洛克斐勒一生近百年的時間,正值美國風起雲湧的時代,歷經南北內戰、工業革命、經濟恐慌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時也是石油剛剛開採的世紀。時勢造就洛克斐勒這位巨人,其中的故事精采絕倫。
  本書精簡扼要描寫洛克斐勒的一生,就其經營石油產業和慈善事業作評述。書中詳細記載標準石油組織托拉斯到解散的始末,作者並以經濟學家的角度,解明托拉斯與反托拉斯法之間的關係。在慈善事業部分,著重洛克斐勒出資創建芝加哥大學,深耕教育與醫療領域的行善理念。最後以一封洛克斐勒給小兒子的信作結語,讓世界首富的形象躍然紙上,更添增溫情。

吳惠林

學歷
臺灣大學經濟系博士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訪問研究

現職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世新大學兼任教授
臺北科技大學技職所兼任教授

經歷
曾任經建會專員,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淡江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長庚大學、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教授。

專長
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經濟發展

代表性著作
《寇斯》、《亞當•史密斯》、《弗利曼》、《海耶克》、《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經濟的幸福力—新人生經濟學》、《生活中的經濟學》、《臺灣工資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關係》、《經濟學的天空》、《冷眼旁觀經濟風雲》、《臺灣經濟何處去》、《自由經濟的坎坷路》、《到經濟地獄之路》、《臺灣地區勞力短缺與外勞問題》、《基本工資調整的個體與總體經濟效果評估》、《掀開經濟學的蓋頭》、《公共政策停看聽》、《臺灣經濟的奇蹟、危機與轉機》、《人生經濟學》(增修版)、《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增修版)、《民主、自由、市場》、《生活經濟世界凝視》、《自由經濟的本質》、《當代財經傑出經典人物》(增修版)、《市場與亂象的批判》、《閒話東西經濟學》、《臺灣經濟演義》、《臺灣政經思維》、《放權讓利》、《飛越黑板經濟學》(增修版)、《臺灣自由經濟之路》、《中國經濟改革的表象與真相》、《蔣碩傑傳》等,另有學術文章專論一百多種,時事評論散見各大報章雜誌。

楔子
自序 重新認識洛克斐勒──企業家典範
第一章 移民家庭 
 洛克斐勒的童年 
 怪異荒唐的父親
第二章 向商界叩門 
 由記帳起步 
 南北戰爭中發跡 
第三章 一生事業成就的開始 
 德瑞克上校出馬 
 石油的狂熱、洛克斐勒的登場
 富豪街
第四章 托拉斯石油王國的建立、解散
 克里夫蘭大屠殺 
 救難聖人或企業惡霸
 所向披靡一統天下 
 成立托拉斯(Trust) 
 標準石油托拉斯被終結 
第五章 洛克斐勒和芝加哥大學
 創設芝大緣起 
 哈波上場 
 蓋斯出場 
 洛克斐勒和哈波角力 
 為錢傷神 
 芝加哥大學落成開張 
第六章 洛克斐勒的慈善事業 
 蓋斯遇洛克斐勒仿如千里馬遇伯樂
 洛克斐勒VS.卡內基
 慈善大軍 
 改善美南、掃除鉤蟲 
 醫學教育大變動
 功成身退
第七章 洛克斐勒的退休生活 
 騎自行車高手
 迷上高爾夫球 
 重視養生
 寂寞向晚 
 近百歲高齡善終 
第八章 代結語—追憶「凡人中的巨人」洛克斐勒
 還洛克斐勒真面目 
 獨占、托拉斯、信任 
 反獨占法徒勞無功 
 成功絕非偶然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超圖解金融保險
與節稅規劃首部
曲:保單到底能
不能節稅?從實
質課稅原則談起
超圖解金融保險
與節稅規劃二部
曲:金融、保險
與稅的100個
Keyword
s
觀光與休閒經濟

馬克思【首部完
整研究馬克思的
生平傳記 全
新梅林譯本】
耀眼的千島珍珠
─菲律賓
生活經濟學




第五章 洛克斐勒和芝加哥大學

  一八八○年底,可以說有一半的美國人希望對洛克斐勒動私刑,另一半美國人則想跟他敲一筆貸款。洛克斐勒一方面受到媒體記者、改革派政治家和競爭對手同業的圍剿,一方面又被一批批想染指他財富的陰謀家包圍。
一八八九年就有媒體報導他是全美首富,更有篇文章指他每小時入帳七百五十美元,每當這種文章出現,就引來成群結隊的兀鷹,致使這些報導引發的副作用大於正面。洛克斐勒於是有感而發的說「巨大的財富是巨大的負擔,也是沉重的責任,萬變不離其宗,最後不是大福就是大難」。
當時洛克斐勒所到之處,總有一群人如影隨形的搖尾乞憐。對一向重視隱私的洛克斐勒來說,在街上被討錢的陌生人包圍,顯得手足無措。這些有求於他的人和他共進早餐,和他一起上下班,和他共進晚餐,甚至連進書房也不放過他。洛克斐勒感嘆地說「這些上門請我幫忙做善事的人如潮湧至,他們把家當帶著,和我一起生活」。
來自全球的郵件堆積如山,這些求助信多半是敘述個人的悲慘境遇,想要點錢度過難關。這類郵件之多超乎想像,常常一艘船就從歐洲送來五千封求助信。在宣布一項贊助大型教育計畫後,頭一周洛克斐勒就接到一萬五千封信,到當月底已收到五萬封。這需要請專人負責過濾這些信件,而其中五分之四的信都是要錢供私人之用,根本不屑一顧。
  剛開始時,洛克斐勒並不知道這種給錢助人的事務所醞釀的個人危機,比起他在營利事業上所碰到的任何問題殺傷力更大。早在一八八二年初,洛克斐勒就曾抱怨他被慈善信件吞沒,而其中很多來自浸信會慈善事業。長久以來,洛克斐勒一直樂善好施,並引以為傲,且已成為他的消遣,不願交給手下去辦。他曾接見這些人,看信、評估不同請求的分量,再寄出支票,並接到充滿感謝的回信,這一切都不假手他人。對這個完美主義者,散財比賺錢更令他緊張。他把錢看的很重,不願輕易施捨,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都要先調查清楚。他自覺受上帝託付,有責任將錢做最好用途。他在一八八六年曾說,除非十拿九穩,知道那是最好的用錢方式,否則不會投下分文。當財富愈來愈多,索求的事件也愈來愈多時,洛克斐勒無法再按過去方式處理,他對自己無法隨收入增加的速度處理散財感到十分沮喪。好幾年後他才想通,要有條理的以科學方式規劃,以適合他財富規模的方式捐錢,他必須就慈善事業提出全新工作原則,直到創設芝加哥大學,洛克斐勒才確立日後行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