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業的宏觀與微觀
作  者╱
胡僑華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閱讀科普
出版日期╱
2016/11/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8847-8
書  號╱
5T24
頁  數╱
408
開  數╱
25K
定  價╱
480



  工程兩字蘊涵浩瀚,歷史上的修長城、鑿運河、挪用海軍費修建頤和園、奠定台灣經濟與工業的十大建設,以及大巨蛋的紛爭固然都是工程;而今倡導的太陽能、離岸風電、亞洲矽谷、製機造艦軍工和生物科技等,不也都是工程嗎?本書對此提出了許多建議。
  作者從雙相觀來串併「工程」兩字:其「微觀」至少包含了動力學、科學、設計、機電儀控與環保、法規等專業;而其「宏觀」則牽連了投資回收、市場通路,進而至區域經濟、地緣政治、軍事國防及國際間的連橫對峙等。
  國家領導者的宏觀大任,若不去討教專業,就大肆推廣自以為是的宏觀偉業,將會導致難以計數的代價;而檢視微觀的專業人士,若不用心地見微知著並善盡言責,則將被牽引進窮絕的境域而無力自拔。作者從事工程50年。希藉此書的論證能擴大讀者的視野和企圖心,以助於扭轉我國的經濟型態和競爭力。

胡僑華
現職
銘榮元實業有限公司,元上工程有限公司(迄今4.5年)
董事長特別助理 (500多員工之EPCF公司)   

經歷
天津空港華宇航空貨運站(台德合資公司)(5年)
副總經理,總經理(建設天津最大的航空貨運站)

僑聯 (福州) 鋼鐵有限公司(1年)
建廠主任委員(建設一貫作業大鋼廠, 因大陸宏觀調控而中止)

富達(上海)技術開發工程有限公司(2.8年)
總經理(新廠設計及建造)

萬機鋼鐵公司(1年)                                                                           
資深經理(製作及建造)

桂裕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現已改為中龍鋼鐵股份有限公司)(3.8 年)
總經理(由中鋼公司派任,建設台中新鋼廠)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22年)      
處長,組長,課長,工程師(煉鐵設備工程處之建廠工程:高爐,煉焦爐,副產品場,燒結場,原料輸送及儲存設備等)   

台灣通用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美商,現已改為台灣通用電子公司)(2.5年)
半導體部機房副經理,機械督導

日本東京協興株式會社(2.2年)
新造船造機監督,Second engineer

海軍咸陽軍艦服役(1年)
少尉輪機員

著作
《工業液壓大全》、《實用油壓及氣動機械學》(徐氏基金會)、《輪機人員紅皮書》

前言
第一章 未來生質能源的兩大要項一細菌發酵和熱裂解
第二章 HSLA-80, HSLA-100, HSLA-115一艦艇建造用鋼材
第三章 幾個巨大的工程一在構建中的及已完成的
第四章 頁岩氣及頁岩油一能解決天然氣與石油的問題?
第五章 海水淡化及光電與風電的能耐?
第六章 話說高速鐵路一兼論一帶一路
第七章 雙相不鏽鋼一以2205及2507為常用代表
第八章 鋁、鈦、稀土金屬一戰略金屬材料
後 記

鋼結構設計入門
離岸水下基礎製
造及防蝕工程
防火防爆
鋼筋混凝土學
管線設計與安裝
圖解消防安全設
備檢修及申報作
業基準




人類未來的能源將有相當一大塊寄託在微生物上,因無論是第一、第二或第三代的生質能源(Biomass energy),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植物和有機物利用微生物進行分解,發酵及轉化等作用而製取的。
亙古以來,這種微小而看不見的微生物延綿久遠,無所不在,可生存於火山口、乾旱、酷寒、高溫、濃鹽……的環境。研究者甚至在馬里亞納海溝(其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下10,911公尺)深處及放射性廢棄物中,或太空梭上發現到不同的微生物蹤跡。
微生物概可分類為:細菌(Bacteria)、古菌(Archaea)、真菌(Fungi)、原生生物(Protozoan)、藻類(Algae)、病毒(Virus)、類病毒(Viroid)、擬病毒(Virusoid)、朊毒體(Prion)……等等,其大小為0.8∼1,000μm不等,1μm = 10–6m。
一提及此,都會令人不寒而慄。細菌會讓人聯想到沙眼、結核病、痢疾、瘧疾、白喉、破傷風、傷寒、霍亂、淋病、梅毒、炭疽病、鼠疫(黑死病)。而病毒的牽涉更及於流感病毒、H1N1(A型流感)、H7N9(禽流感—亞型)、H5N1(A禽流感)、諾羅病毒、天花、水痘、麻疹、小兒麻痺、日本腦炎、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愛滋病(AIDS,HIV病毒)、輪狀病毒、帶狀皰疹、B型肝炎、狂犬病、狂牛症、登革熱、禽流感、伊波拉病毒、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茲卡(Zika)乃至如鼻咽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的腫瘤肇因病毒。
其實,多數的微生物對人類及生物是無害的,在人類的身體就存在著大量的有益菌群(一個有趣的數字,你身體內有益及有害的細菌總數,是你身體內細胞總數的4倍,甚至有一說是10倍),產生天然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著落與生長,且能協助產生如維生素和胺基酸等營養物。許多細菌也是獨有的氮的轉換者,使氮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型式。所以,有的微生物固然是生物的天敵,但也有的是不可或缺的良友。
人類很早就就利用細菌發酵做出了各種食品,如:茶葉、醬、醬油、味噌、酒釀、米酒、葡萄酒、啤酒、穀類酒、醋(米醋、水果醋)、麵包、饅頭、優格(包括優酪乳,養樂多)、乳酪、火腿、豆腐乳、臭豆腐、泡菜、酸菜、味精、某些咖啡與巧克力。而在工業上,如採礦、水淨化、沼氣發酵、製革、紡織、石化,以及藥品如:抗生素、疫苗(利用細菌及病毒製造疫苗而產生免疫反應)、胺基酸、葡萄糖、維他命、酶製劑、生態農藥(Biological pesticide)、食品添加劑等等,利用微生物的酶催化及代謝作用而製成。若沒有微生物,眾多生物就失去必需的營養來源,細菌也是生物死亡殘體的降解者,否則,地球上將堆滿汙穢與垃圾。
在此對臺灣人與日本人喜愛的一些與細菌發酵有關的食品及藥品,國人赴日都愛購買,介紹如下,希勿亂服:
紅麴─若是作為醫藥服用,紅麴膠囊含紅麴菌素K(Monacolin K)具有降低膽固醇,尤其是降低LDL(低密度膽固醇)的作用;如膠囊含有GABA(佳保),則有降低血壓、舒解壓力及助眠的功能,但服用都一定要遵照醫囑,因為已服用的藥物可能與紅麴產生加成的作用,會加重肝與腎的負擔,而且必須是衛生署通過的紅麴膠囊。如屬食品,紅麴也就是我國的紅糟,如福州人常吃的紅糟魚、紅糟肉,是以蒸煮過的米,加入紅麴菌,經過7∼9天的生長發酵後乾燥而成,但製造的過程、溫度、水分、時間都有要求,否則易感染紅麴毒素(Citrinin),故食品應為TQF(臺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或CAS(臺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認證的工廠出品。許多水果如葡萄柚、蘋果、山渣都含有紅麴相似的成分,不宜多與藥物或食品重複食用,孕婦與肝腎的病患也不宜食用。
納豆激(Natto Kinase)─是將黃豆洗淨、浸漬、蒸煮,加入納豆發酵菌,經深層發酵後冷藏,產出的帶有黏性與獨特氣味的食品,因含有天然的血栓溶解酵素,後命名為納豆激酶,是納豆發酵後產生的天然蛋白酶,且被認為無論是阿斯匹靈、魚油、紅麴、銀杏、維他命E等僅能預防血栓,但納豆激酶兼具預防及改善溶解血管中已形成的血栓,一般尿激酶的抗血栓藥品只能在體內維持幾十分鐘,而納豆激酶每日服用2,000∼4,000FU(Fibrin unit)能在體內作用8∼12小時,可以降低血液中纖維蛋白原所引起的血栓性疾病,如膽固醇過高、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靜脈曲張、視網膜中心靜脈堵塞、痔瘡、老人癡呆、腦心血管栓塞、心絞痛及梗塞等病症。但下列狀況不宜食用:消化性潰瘍、痔瘡出血,及手術、拔牙、胃腸鏡檢查前一週,低血壓或貧血嚴重,孩童、孕婦及哺乳、女性經期,與防凝化物或同效成分如上述阿斯匹靈抗血栓藥劑、魚油等並服,以免出血惡化。選購應有權威機構認證,如JNKA,即Japan Natto Kinase Association,日本納豆激酶協會,且應遵醫師指導。
朝日愛表斯錠(ASAHI EBIOS)─含乾燥酵母、磷酸氫鈣、天然啤酒酵母,可以幫助乳酸菌(Lactobacillus)等益生菌生長環境,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酵母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1、B2、B6、蛋白質、礦物質、葡聚醣、核酸和食物纖維,每日劑量應有7,125mg。
新表飛鳴(武田藥廠)─主要成分為比菲德氏菌(B. bifidum)、糞鏈球菌(S. faecalis)、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等益生菌,可以抑制腸道中壞菌的增生,緩解軟便及腹脹、便秘(Constipation),如無這些症狀,建議不要隨意服用。
若元錠(Wakamoto)─膚色包裝為胃腸錠,主成分為米麴菌(含六種消化酵素)、啤酒酵母、糞鏈球菌,同時具有消化、整腸、營養的功能,但單一劑量分別較EBIOS及新表飛鳴為低。白色包裝為整腸藥,主要成分為比菲德氏菌、龍根菌(Longum)、嗜酸乳桿菌等乳酸菌(益生菌),功能接近新表飛鳴,用於軟便、便祕的改善,如無此症狀不宜使用。
細菌發酵在生質能源中具有很可觀及可期望的潛力,也是解決全球暖化的一大契機。全球暖化來自溫室效應,我們在此宜對其做一次說明。
地球外圍覆蓋著大氣層,它能夠吸收太陽的輻射熱,但也能將熱能輻射至太空外,因為吸收的輻射分量略大於釋放至外太空的分量,此稱為「天然的溫室效應」。若沒有此溫室效應,地球表面的溫度會低於–18℃,而不能維持在現在的平均溫度15℃。大氣層主要的溫室氣體,即阻止輻射回返至太空的氣體,包括了CO2(55%)、CFCs(氟氯碳化物,24%)、CH4(15%)、N2O(Nitrous Oxide,笑氣,6%)、O3(臭氧)等。至於Steam雖然存量甚大,但因可凝結成水,故不被認為是肇因氣體。在過去的10,000年間,地球平均溫度只上升了2℃,但在過去的100年來,地表溫度上升了0.3∼0.6℃,海平面則持續上升了10∼15公分。自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地使用礦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氣)作為(如發電、汽車、飛機、鐵路等)動力之能源,以及生活逐漸優裕,大量的工業生產及動植物養殖,大量開發使森林消失、生態巨變、垃圾增加,焚燒及森林大火頻生,在在使得溫室氣體高漲,CO2濃度增加了幾乎30%,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現在增加1.5∼5.8℃,海平面將上升15∼90公分,這時全球生態環境及氣候,將有深遠及難以預測的影響,這種「非自然的溫室效應」可能造成:
1. 水蒸發加速,各地區降水型態將改變,不正常大雨強風處則易澇,而長久乾旱處則趨向沙漠化。
2. 植物、農作物的分布及生長力變異,生長終將受限制,破壞生態環境及生態平衡。
3. 海洋暖化、海平面上升、窪地海水倒灌,地球1/3海岸周圍人口遭受生存的威脅。
4. 糧食、食物、水源、魚獲量供應失調,引發國際社會經濟的動盪。
5. 各地氣候失常,某些地區冷且更濕冷,某些地區夏季更乾熱,某些地區則更濕熱,聖嬰成為常態。
6. 南北極冰山融解,荷蘭、曼谷、東京將被淹沒,孟加拉可能消失,氣候變熱使人類抗病能力降低,引發生物大遷徙,如腦炎、狂犬病、登革熱、黃熱病、過敏症及各種病毒等,將大肆漫延流行。
早期第一代生質能源是利用大豆、玉米、薯類、小麥、甘蔗、甜菜、油菜、棕櫚等的碳水化合物,如澱粉及糖分或脂質經過水解作用使其成為多醣─Polysaccharide((C6H10O5)n),再在厭氧的條件下以生物發酵的過程使其經單醣─Monosaccharides((CH2O)n)再轉為酒精(Alcohol,乙醇,Ethanol, C2H5OH),亦即利用酶與酒精酵母菌的作用,將葡萄糖─Glucose(C6H12O6)轉化製造酒精,而後再大力提升其濃度成為燃料,其濃度的提升可利用分子篩法(Molecular sieve)或蒸餾萃取法(Extractive distillation)達成。這是早期的生質能源,其對二氧化碳的消簡功能較小,但在地球上仍有大量饑餓人口的同時,這種與糧爭地、與糧爭水、與糧爭肥料、與糧爭資源的作法,對美國、巴西這樣地廣人稀的國家也許可以接受,但對臺灣或日本而言,應屬於不適當。在中國也會有很多爭議,因中國同時是糧食與能源的進口大國。
較先進的第三代科技是,在海洋經濟水域、海岸、戶外池塘或生物反應器,養殖快速生長的藻類(如龍鬚菜、石蒓、馬尾藻、石花菜、海帶等綠藻、紅藻、褐藻及微藻),餵養海水與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降低溫室效應與海水酸化,其所產出的藻油(Algae oil)及藻類多糖(Algae polysaccharide),以各種分解(水解)酵素將多糖降解為單糖,如葡萄糖或木糖─Xylose(C5H10O5),經過微生物、細菌、酵母菌可代謝的過程,作為產製生質柴油、生質乙醇、沼氣(CH4,甲烷)、生質氫氣(Bio-H2)等能源,以及其他高附加價值產品。這應是保護環境及長治久安的綠能與生質能源(Bio-energy),其中多糖降解為單糖的產出率有待突破,以決定其成本影響之所在。
日本與丹麥在此生質能源領域較為領先,紐西蘭、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德法與北歐國家都有相當發展。臺大、成大、逢甲、工研院、中油、臺糖、臺肥與海洋大學的專屬研究所,也在進行這類實驗。在Google可找到一篇文獻:〈生產生質酒精目前及未來的研究簡介〉,作者陳衍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藻類資源應用研發中心,有興趣的讀者可前往Google查閱,可惜一些關鍵數據,因申請專利由作者以X號取代,盼望臺灣這海島國家,能在此領域發揮出光熱來。
中國對利用糧作物的積稈(臺灣也叫梗或莖,如玉米梗、高梁梗、稻莖、小麥莖)為原料,而攝取生質能源稱之為第二代生質能,處於積極研發的情況,因中國積稈量每年產量達7∼8億噸,如予以直接燃燒其熱效率僅有10%,且產生大量汙染和CO2。光合作用是植物及藻類和某些細菌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水或硫化氫(H2S)轉化為碳水化合物,成為其養分,使其逐漸成長,其中一部分儲存於積稈中,如利用積稈氣化集中供氣、積稈發酵製沼、積稈發酵製燃料酒精、積稈壓塊成型及炭化種種技術,使其成為再生能源的價廉底質。
中國已研製將積稈、木屑、玉米稈、棉花稈適度地分散解熱,轉化為生質油,產油率可達到50%以上。積稈富含纖維,他們也研發了採用酸水解(Acid hydrolysis)和酶水解(Enzymatic hydrolysis)相結合的工藝處理技術,對積稈中的木質進行破壞和去除,然後分步發酵產生乙醇,使積稈原料的轉化率超過18%以上。另外,引進南非金山大學的生物製氫技術,採用甜高粱稈、玉米稈,利用厭氧發酵製取氫氣,是植物纖維素製氫的經濟且環保的利用方式。積稈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利用化學或生物技術轉化為可溶性糖,然後利用微生物發酵將可溶性糖轉化為有機酸等化工原料,除了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及發展外,同時極有助於環境汙染的改善。第二代生質能源的產製過程概分為三個階段:
1. 預處理:以氣爆、濕氣化、稀酸法,或上述綜合法,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予以破壞,使之鬆散以利於後繼製程(預處過程耗能量較大具關鍵產製性能)。
2. 水解:以酶法、酸法,使上述預處料化解為六碳糖(Hexose, C6H12O6,有多種類如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甘露糖—Mannose等同分異構物);另有五碳糖(Pentose, C5H10O5,如核糖—Ribose,去氧核糖—Deoxyribose,木糖—Xylose)。
3. 發酵:以優選菌種對糖類進行發酵,生產酒精。
對上述第三代的海藻發酵,也在中國各大學及研究單位尋求突破。我看過一篇浙江大學碩士論文,研究者夏天虹,於2013年3月完成的文獻〈大型海藻(海帶)提取生物質能源的實驗研究〉。雖不能代表全中國的研究範圍與水準,但也可表示某一方面的努力。其全文數十頁,在「豆丁網」完全刊載,有興趣者可以點入參閱。在此我僅將其前導文節錄如下供您分享:該文係以海帶(屬褐藻,碳水化合物占乾重的51.32%)為原料,採用厭氧發酵菌(Anaerobic fermentation zymocyte)製取生物乙醇與甲烷(沼氣)的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