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整合分析的緣由 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左右。在當時的天文學界察覺出,將數個觀察到的小型資料加以整合會比單從資料中挑選合適的資料更為準確。然而,正式地運用較為正式的統計方法來整合研究資料,則源自1904年著名統計學家Karl Pearson的首開先例。他統合數個利用血清接種的治療方式來預防腸內熱(enteric fever)的小型研究,以佐證治療的有效性。由於Pearson的演算方式仍非正式嚴謹的方式,隨後醫學界的整合分析發展便逐漸停滯。此時之整合分析的研究反而在社會學、精神醫學和教育學逐漸發展成形。 1976年時,由精神分析師Gene Glass首先正式提出「Meta-analysis」這個名詞。其後,1979年英國的流行病學專家Archie Cochrane發現一般民眾對於醫學議題並沒有管道來收集足以信賴的醫學證據,因此,他認為應該成立專門機構來統合這些研究的訊息。到了1980年代,整合分析的論文便逐漸在心臟醫學、腫瘤醫學及周產期照護等醫學領域中有相關的論文發表。 到了1990年時,「The Foundation of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正式成立,這個組織定期更新特定醫學議題的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s)和整合分析,從此整合分析的研究和論文的發表如雨後春筍般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代。 整合分析原意是more comprehensive,也就是更加廣泛全面的研究,有人稱為「分析的分析」 或「資料的再分析」,也有人稱為後設分析。所謂整合分析是指利用系統性的文獻回顧,將一群已完成且具有相關研究問題的研究結果,以定量的統計方法分析評估,以總結出一個研究結論。 此種統合資料的方式可分為(1)質性的回顧(qualitative overviews)與(2)量性的整合(quantitative review);質性的回顧也就是系統性文獻回顧,量性的整合也就是整合分析。系統性文獻回顧即是針對臨床某一主題,透過詳盡的全球搜尋,再經由嚴謹的評估來統合結果,以提供臨床醫師實證資訊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整合分析則是一種量化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從檢索、選擇到利用統計方式整合各篇相關議題仍是獨立的研究結果。整合分析因針對某一介入或治療方式(intervention)的問題去定量評估所有相關研究的整體效果,可以呈現比任何單篇研究結果更有力的結論。臨床醫師藉由整合分析,可以在實證過程中獲得客觀資訊,以做為臨床診治的方針。 由前述得知,整合分析一開始被運用在心理治療的評價上,主要目標是整合相關領域曾經進行過有相同目的且相互獨立的多個研究結果。許多小型研究因為樣本數較少而無法顯現出統計學上的重要性,透過整合分析的統合,大大提升研究的檢定力(power)。在統合分析中除了探討各個研究內的變異外,也可探究各研究間的變異性,能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目前資訊有哪些不足,以提供未來研究的著眼點與研究的新方向。 1.2 敘述性文獻回顧、系統性文獻回顧與整合分析 1. 敘述性文獻回顧(narrative review) 所謂傳統的敘述性文獻回顧就是作者針對比較廣泛的一般性議題,選取作者認為比較重要的文獻進行整合及分析。撰寫敘述性文獻回顧的作者通常是該領域的專家,他對該領域的發展現況很熟悉,研究的最新近況及有哪些新的論文發表也都很清楚,因此作者會選擇性的針對高品質重點文章進行評讀,為讀者分析這個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而提出個人的專家意見。這類文章的作者不見得都會進行系統性的文獻搜尋(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即使如此,也不見得會對每篇文章加以選讀及評析。敘述性文獻回顧的作者常受到邀請為該雜誌撰稿,一般年輕的醫護人員或在該領域資歷不高的學者不太有機會能夠發表這類文章。 2. 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相對於敘述性文獻回顧來說,系統性文獻回顧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降低許多影響結論的潛在偏誤(bias)以及作者自身先入為主、刻板印象所造成的主觀偏見。此外,系統性文獻回顧所討論的議題比較專一性,作者必須針對PICO(Patient,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提出核心問題。舉例來說,經口插管的病人(Patient)接受Glidescope治療(Intervention)是否比接受Macintosh喉頭鏡治療(Comparison)的效果較好呢(Outcome)?作者必須根據此一專門的主題搜尋所有古今中外相關的文章進行評讀,甚至進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並作出客觀的結論或建議。 3. 整合分析(Meta- analysis) 許多人常以為整合分析就是系統性文獻回顧,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嚴格來說,系統性文獻回顧是一個操作過程(process),整合分析則是這個過程可以利用的統計工具(tool)。 4. 系統性文獻回顧與敘述性文獻回顧的差異比較 Cook等人(1998)及Stone(2002)認為系統性文獻回顧與敘述性文獻回顧最大的差別,在於系統性文獻回顧在整合研究的過程,是應用科學方法(scientific review methods)依據特定的步驟(specific steps)以減少研究失誤與偏誤的發生(error and bias)。其間差異整理如下表。 1.3 系統性文獻回顧的評析 系統性文獻回顧可從以下幾項進行評析,再分別給予「是」、「否」、「不清楚」的回答,並給予評論。以下將評析的重點以條列的方式加以整理。 1. 問題是否清楚聚焦? (1) 是否清楚闡明文章想要回答的問題? (2) 暴露因子(包括治療、檢驗等)與結果的因果關係是否簡單明瞭? 2. 文獻類型是否正確? (1) 回答臨床問題 搜尋到的文獻皆適合回答臨床問題,即與PICO一致。 事先清楚界定「選入」及「排除」文章的準則,準則的描述應包括病人群的特性、介入治療的方法或暴露因子、有興趣的研究結果。 (2) 研究設計正確,例如:治療文獻以RCT為主。 3. 是否納入相關重要的文獻? 資料搜尋是否完整,包含 (1) 重要的資料庫如Medline、Cochrane、EMBASE等。 (2) 相關研究的參考文獻。 (3) 向專家請教,特別是尚未刊載的研究。 (4) 不只限於英文資料。 (5) 搜尋策略包括MESH term及text words。 4. 文獻品質的評估是否嚴謹? (1) 應描述所回顧之每篇文章的研究品質。 (2) 研究品質的判定準則依不同臨床問題而事先擬定的,如隨機分派、雙盲、追蹤的完整度等,「研究方法」應描述品質的評估及所使用的準則,「研究結果」應說明各研究的品質。 5. 統合各研究結果是否合理? (1) 各研究結果公開呈現。 (2) 最理想的狀況是各研究的結論一致或差異不大。 (3) 如果各研究的結果有差異,作者以統計的方法檢定是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4) 探討各研究結論差異的原因。 6. 回顧文獻的整體結果為何? (1) 清楚呈現回顧文獻重要的結果,包含各重要的臨床結果。 (2) 結果是以何種方式呈現?數字為何?如需要被治療的病人數目(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勝算比(Odds ratio)等。 7. 結果的準確性如何? (1) 各重要的臨床結果除了呈現是否達到統計上有意義的差別外。 (2) 也應呈現95%信賴區間,做為可信度的判斷。 8. 結果適用於本地病人嗎? (1) 病人的生物特性、疾病狀況等與文獻中探討的族群相似。 (2) 社會、經濟的因素相似。 (3) 評估應用在病人身上的效果如何? 9. 所有重要結果是否都考慮到了? (1) 涵蓋了各種臨床重要的結果,並做分析比較。 (2) 結果清楚呈現在森林圖(Forest plot)中。 10. 考量利弊及支出是否值得? (1) 除了探討益處之外,亦提出可能的副作用或害處,以及可能的花費與付出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