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習新論
作  者╱
賴清標主編、謝寶梅、江志正、顏佩如、任慶儀、呂錘卿、楊銀興、陳慧芬、賴清標、曾榮華、魏麗敏、侯世昌、溫子欣、游自達合著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15/02/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7906-3
書  號╱
1IYK
頁  數╱
400
開  數╱
20K
定  價╱
520 (特價 411)


有助培育優秀師資的一本書。
教育實習是引導師資生成為稱職教師的關鍵。為使教育實習課程的安排和進行能具有廣度和深度,真正發揮從理論到實務的引導功能,本書主編邀請學有專精的多位教授,針對教育實習應包含的主題各就專長分別撰述。本書共有十二章,涵蓋教師工作的各個層面。
本書與主編先前出版的「教育實習」一書,不同之處主要有二: 1.納入最新的教育措施和法令,2.內容涵蓋國中部分,不以國小為限。

謝寶梅(CH1)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博士      
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江志正(CH2)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副教授

顏佩如(CH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師培中心副教授

任慶儀(CH4)   
美國俄亥俄大學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呂錘卿(CH5)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楊銀興(CH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慧芬(CH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賴清標(CH8)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哲學博士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教授

曾榮華(CH9)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魏麗敏(CH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教授

侯世昌(CH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大學教育學系兼任副教授

溫子欣(CH11)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兼任教師

游自達(CH12)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哲學博士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第一章 教育實習的基本認識(謝寶梅)
第二章 教師角色與職涯發展(江志正)
第三章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顏佩如)
第四章 教學計畫與教案編寫(任慶儀)
第五章 教學技巧之應用(呂錘卿)
第六章 教學評量(楊銀興)
第七章 班級事務的處理(陳慧芬)
第八章 班級秩序管理(賴清標)
第九章 親師溝通與合作(曾榮華)
第十章 適應欠佳學生的輔導 (魏麗敏)
第十一章 學校行政實務(侯世昌、溫子欣)
第十二章 教師壓力與身心健康(游自達)

圖解行為改變技
術(含正向行為
介入與支持)
圖解學習評量
教育政策研究
邁向正式教師:
資格檢定考試與
教師甄試
行為改變技術
圖解教學科技與
媒體




第八章   班級秩序管理

     「學生不怕我,我已經對他們很凶了,但他們仍然不怕我,每天繃著臉對身體不好,但不這樣就壓不下他們,是不是必須壓他們一段時間,他們的常規才會建立?」以上一段話是一位實習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只是實習教師苦於班級秩序管理,即使是正式教師,也時常為維持秩序感到心力交瘁。
     近年非常暢銷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作者雷夫艾思奎(Rafe Esquith)也在該書第一章提到:「很多教師為了維持教室秩序,甚麼事都做得出來。….大多數教室都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老師們害怕:怕丟臉、怕不受愛戴、怕說話沒人聽、怕場面失控。學生們害怕:怕挨罵、怕在同儕面前出醜、怕成績不好、怕面對父母的盛怒。….如果一個班級鬧哄哄的,就甚麼事都做不成,也沒有所謂學習可言。」
     以上引言可見班級秩序的維護是國內外教師共通面對的、最頭痛的問題,不僅初任教師感到困擾,即使有經驗的教師也不時因學生難以管教而深感挫折。有些教師更因管教過當引起家長抗議,甚至被告到法院判刑,為此心灰意冷。因此,為了有效進行教學,達成教育目標,並使教學成為愉快的經驗,必須熟諳班級秩序管理的技巧。
     班級秩序管理可分為預防性、支持性和矯正性三個層面。預防性管理旨在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行為,防止違規行為的出現;支持性管理是在當學生有違規行為徵兆時,適時運用技巧將學生導入正軌;矯正性管理則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後設法禁止、糾正。大多數教師預防性和支持性管理都沒有做或做得不夠,多數管理都是矯正性的,所以非常辛苦。
     本章首先說明班級秩序管理的目標和影響班級秩序的因素,接著依序討論預防性的班級管理、支持性的班級管理和矯正性的班級管理,矯正性的班級管理分為一般違規行為的處理和嚴重違規行為的輔導兩方面,最後提出零體罰和正向管教的方法。

壹、班級秩序管理的目標和影響因素
一、班級秩序管理的目標
     班級秩序管理是採取必要的方法和步驟,建立及維持良好的教學環境,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效的進行教學,另方面學生能順利愉快的進行學習,在知識、品德和身體等方面獲得健全的發展。
     傳統的班級秩序管理如同紀律訓練,要求學生徹底服從、絕對安靜、正襟危坐、不准講話、不准亂動;對於違規學生則以嚴格的打罵加以糾正;晚近的班級秩序管理注重促進學生課業學習的行為,認為輕鬆活潑的教室氣氛有益學習,絕對的嚴肅和安靜並無必要。
     簡言之,班級秩序管理以促進教學效果為目標,其本身只是手段,如果為了維持秩序而妨害到學習,乃是以手段為目的,失去教育意義。例如:教師只因學生偶爾不守秩序,就嘮嘮叨叨、長篇大論的訓話,耗掉整節上課時間;或採用嚴厲的懲罰塑造安靜服從的教室秩序,使學生感到緊張恐懼,類似這些作法都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或身心發展,應該避免。
     班級秩序管理既是在增進教學效果,大致上可將學生在教室中的行為區分為有益學習的行為和有害學習的行為。有益學習的行為例如:(1)備齊學習用品;(2)準時進教室上課;(3)安靜、專心的聽教師講課;(4)積極投入學習活動,如實驗、討論等;(5)準時繳交作業;(6)不懂時踴躍發問;(7)遵守班規;(8)愛惜公物;(9)與同學友善相處;(10)尊敬老師等。
     有害學習的行為又可分為不專注的行為和干擾他人學習的行為。不專注的行為如上課遲到,忘記帶學習用品,上課時發呆、睡覺、玩玩具、看課外書,害羞退縮不願參與學習活動,及不寫作業等,這些行為並不干擾其他同學的學習,但對自己的學習有不利的影響。干擾他人學習的行為約可分為五類:(1)侵犯他人,如:打人、推撞等;(2)惹人注意,如:扮鬼臉、不正經的回答等;(3)親暱動作,如:耳語、傳紙條等;(4)不守規定,如:任意講話、隨便走動等;(5)反抗權威,如:公然頂撞、惡意批評等。
     班級秩序管理的具體目標即在促進學生有益學習的行為,減少或消除學生有害學習的行為,使教師能順利進行教學,學生能專心學習,以達成教學效果。

二、影響班級秩序的因素
     班級秩序不佳無法順利進行教學,教師很少反省自己做為或檢討時空環境等因素,往往直接歸咎學生,批評學生不守規矩、調皮搗蛋。固然班級秩序不佳是學生不當行為所造成,如任意說話、隨便走動、捉弄同學等,但其原因未必全源自學生,也可能是教師行為或環境因素使然。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學生身心特質、教師教學表現和特定時空環境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簡言之,影響班級秩序的因素,包括教師、學生和教室環境三方面。
  (一)教師因素
     教師的人格特質和教學表現對班級秩序有很大的影響。Good和Brophy(1990)認為要維持良好的教室秩序,首要因素是教師必須能為學生所喜愛。因此一般讓人喜愛的特質教師應該努力去具備,這些特質包括:真誠、友善、快樂、情緒穩定等。其次,因為教師是具有權威的角色,權威人物讓人信服的特質,教師也應具備,這方面有:自信、冷靜面對問題、不慌亂、主動傾聽、不預設立場、遇事不退縮、失敗不怪罪他人或情緒化。此外,教師也應像父母一樣,對學生表示接納和無條件的關懷、設定清晰但留有彈性的限制、抱持積極的期望、解釋各種要求、堅定執行規則、及親身示範良好的行為。
     Kounin(1970)的研究則發現,善於維持班級秩序的教師並非在處理學生不當行為上較為高明,而是較能引發學生專注於課業的行為。這些善於維持班級秩序的教師具有以下特徵:
     ⒈機警:能隨時隨地掌握教室情況,知道每一個學生在做什麼,有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能耐,能迅速而精確的處理各種事件,不會坐待事件擴大,也不會波及無辜。
     ⒉能一心兩用:有能力一邊進行教學,一邊處理個別學生的不當行為。如在帶領學生朗讀課文的同時,以眼神警告或移步走近蠢蠢欲動的學生,使其回復專注學習。
     ⒊教學順暢且能激勵學生:教學前已有充分準備,教學時步調明快,講解清晰,既不拖泥帶水,也不含混囉嗦,能激勵學生,吸引其注意力。
     ⒋作業富有變化且具挑戰性:能安排多樣化的作業,且難易適中,足以引起學生興趣。
  (二)、學生因素
     教室秩序不佳是學生不當行為所造成,學生所以會出現不當行為,朱文雄(民81)列舉以下原因:(1)生理特質:精力過剩或身體虛弱、視力或聽力不良;(2)無聊、無助:覺得功課無聊,努力也不會有結果,想不出有什麼事可做;(3)想獲得注意、認可或地位:爭取關懷、肯定、重視和讚賞;(4)為解除挫折或緊張;(5)學業成就欠佳;(6)個性脾氣及人際關係不佳;(7)平日生活習慣不良;(8)人格特質:情緒不穩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等。
學生因素也有必要考慮年齡和性別兩個變項。一般情況,男生比女生好動、具有攻擊性,因此要求男生安靜不隨便走動,較為困難。另方面,年幼的學生注意力短暫,不耐久坐,男女生都一樣,因此低年級的秩序較不易維持。Brophy和Evertson(1978)將學生依年級高低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提示每個階段的學生特質和相應的管理技巧:
     ⒈幼稚園和國小低年級:兒童初入學,開始學習學生角色和基本技能。他們大多把成人視為權威,願意聽大人的話,從取悅老師獲得滿足,得不到老師注意或喜歡就悶悶不樂。他們需要老師的指示、鼓勵、安撫、協助和注意。雖然秩序不易維持,但嚴重的行為尚不多見。
     ⒉國小中年級:這個階段的兒童已學會學生角色,但大多數仍停留在成人取向,頗為聽話,他們已習慣學校的常規和例行事務,因此秩序比低年級容易維持,而嚴重的行為也還少見,教師已不必像低年級一樣須耗費許多時間維持教室秩序,可以將心力專注於教學。
     ⒊國小高年級和國中階段:越來越多學生從取悅教師轉而取悅同儕。他們開始討厭權威式的老師,有少數學生行為問題嚴重,越來越難管教。教室管理成為老師的一項吃力工作。與第一階段比較,老師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激發學生做出他們早已了解的良好行為,而不是像低年級一樣,告訴學生做什麼及如何做。
     ⒋高中階段:因為大部分不認真的學生已不再就學,而且學生也已較成熟,較能自治。因此老師可專注於課程的教學,不需要耗費很多時間來維持秩序。團體的管教已較無必要,個別的、非正式的接觸學生較能解決問題。
  (三)、環境因素
     教學活動大多在教室中進行,教室環境可能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也可能透過對教師行為的影響間接作用於學生,因此也是決定班級秩序的重要因素。
     首先,班級學生人數的多寡對於秩序的維持會有影響。班級人數少,學生有較多參與活動的機會,有問題時較快獲得老師的協助,較不會產生無所事事的情形,老師也較容易了解及掌握學生。反之,班級學生人數太多,會增加學生的不滿意度及侵略行為,導致注意力降低(Doyle, 1986)。
     其次,班級座位的安排也值得重視,傳統行列式的安排,使學生全部面向老師,較易專注聽講,老師也容易照應全班學生。圓圈式的排列方式方便全班討論,若為進行分組討論可採用小組成員聚合一起的方式,圓圈式或小組聚合式方便學生互動討論,但也使班級秩序較難維持,移動座位時更易帶來混亂,必須特別督導。
     不少教師在安排座位時,喜歡將成績優秀的學生置於教室中間前面的位置,而將成績較差學生放在兩旁或後面的位置,有些眼不見為淨的心理。這種安排方式會使成績好的學生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學生越來越差,對於教室秩序的維持也有不利影響。因為教室中間前面的位置與教師有較多的目光接觸,連帶產生較多的互動和較專注的學習,而兩旁及後面的位置對於接收教師訊息,不論視覺或聽覺管道都較不利,導致坐於此處的學生不那麼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不是靜靜的坐著,就是與鄰座同學交頭接耳,或逕自做些自己的事情。
     此外,教室的空間大小、照明、通風、溫度等,也都會對班級秩序產生影響。人多擁擠、光線昏暗、通風不良或溫度太高等,都容易使學生因煩躁或倦怠而分心。
     其他一些易造成學生分心,導致秩序問題的因素尚包括:教室外面嘈雜,噪音太大;日課表安排不當,連排數節耗費心神的科目;或時間上臨近中午及放學時間。

     *作業活動:
     參觀班級教學,觀察並記錄學生上課時有益學習的行為和有害學習的行為,並推測其可能的影響因素。

貳、預防性的班級秩序管理
     有效的班級秩序管理是從根本上消除學生不當行為出現的可能性,而非在學生已出現不當行為時才費心去處理。簡言之,預防勝於矯正。預防學生不當行為的出現主要可從改進教學、指導學生訂定班規、以及妥當安排教室學習環境入手。

一、改進教學
     良好的班級秩序奠基於有效的教學。如果教師教學生動有趣,內容難易適中,足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即不致分心吵鬧。有效教學的因素很多,針對班級秩序的維持,Stallings(1980)列舉以下要點:
     ⒈使用大約半數時間進行教學,如講解新教材、討論指定作業、發問或回答學生問題等。
     ⒉使用大約三分之一時間督導學生進行讀、寫、算或實驗作業。
     ⒊使用少於15%的時間在教室管理和其他事務,如收發學用品、活動轉換、解釋活動程序、安排座位和宣布事項等。
     ⒋訂定一組清楚有系統的行為規則(班規),公告並執行。
     ⒌事先計畫當天活動並公布讓學生了解。
     ⒍設計多樣性的活動在一節課中進行。
     ⒎敘述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
     ⒏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以了解內容。
     ⒐實施簡短測驗並立即回饋。
     ⒑大部分教學針對全班而非個別學生。
     ⒒平均分配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
     ⒓稱讚學生的成功和努力。
     ⒔當學生回答錯誤時,重述問題或提供暗示讓學生答對。
     ⒕在教新教材前,對學過的舊教材作歸納。
     另方面,Biehier和Snowman(1990)特別強調第一次上課的重要性:教師應在第一天上課時展現信心和有備而來。
     到一個新班級上課,最初數分鐘的表現對未來的班級秩序有關鍵性的影響,如果恐懼、怯場,以後的秩序就很難維持。因此在上第一節前,老師應事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仔細計畫以確保進行順暢。第一天上課面對全班數十個陌生的學生,許多老師都會感到緊張。這時把注意焦點從全班轉移到個別學生可以減輕焦慮,有效做法是發下卡片,讓學生填寫姓名、地址、電話和嗜好等基本資料。收齊這些卡片可以做為了解學生的依據。總之,不管最初數分鐘做什麼,要讓學生覺得老師具有自信且對所做事情早有準備。

二、訂定班規
     班規就是在班級裡面,學生參與各項活動時,有關言行舉止,應行遵守的規範。沒有這些規範,班級容易失序,教學活動難以順利進行。通常學生進入一個新班級,面對新的老師時,都會產生不確定的惶恐感覺;班規的訂定,使學生知道老師的要求、期望或行為標準,由此產生安定感,可以專心向學。
     訂定班規的時機愈早愈好,開學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可訂定班規,以後數週則重複提醒,徹底執行。班規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學生在校活動和學習的全部層面,主要可概分為勤奮向學、遵守秩序、維護整潔和待人接物等四方面。例如:上課前備妥必需用品、上課時專心學習、保持教室整潔、和同學和睦相處、及愛惜公物等等。班規要使學生容易遵守,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讓學生參與討論訂定,不過老師可以依自己的腹案提出建議或引導;2.規則明確、合理,有益學生學習和身心發展;3.項目不要太多、太瑣細(瑣細的規定乃屬例行活動程序),五到十項即可;4.公布後要貫徹實施,違規者必須督導處理。至於實際班規的訂定和執行,可依循下述步驟:
  (一)、討論訂定班規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制定全體共同遵守的規則很重要,使學生了解班級如同一個社會團體,須有共同遵守的規則,才能發揮功能,大家愉快的生活,有效的學習。
  (二)、制定一組規則
     鼓勵學生提出所有他們認為重要的規則,教師加以修飾或做適當歸納、補充,然後輔導學生共同討論取捨,討論時協助學生舉出遵守及違反規則的行為實例,並說明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
  (三)、促使學生承諾遵守
     規則訂定後,應鄭重宣布,寫成書面,張貼於教室醒目處,同時印發學生每人一張,要求學生確實遵守,其法可責成學生在班規上簽名;必要時可要求學生將班規帶回家讓父母了解並簽名,表示願意協助督導子女遵守。不過,在提示班規給家長時宜附上一封言詞懇切的信,說明訂定這些班規的理由。
  (三)、督導行為及復習規則
     在班規公布初期,教師應時常提示學生遵守,表現合宜行為;必要時詳加指導,反復練習,並在行為後給予立即回饋;對於低年級學生尤須如此。對於行為違反班規者,第一次提示,第二次鄭重警告,第三次則給予適當懲處。

三、安排環境
     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功能,適當安排環境可以引導或改變學生的行為,這就是「境教」。
     教室環境首重學生座位安排。教室座位安排應使學生能夠專注於學習活動,因此一般上課聽講,要採用行列式,使全體學生面向老師;分組討論則宜讓學生圍坐,便於互動。但學生圍坐時,因彼此互動增加,且有些位置側對或背對老師,教室秩序較難維持,可藉由分組秩序競賽促成學生自我約束。座位順序按學生身高排列,個子矮的學生坐前面,以免擋住後面學生視線。如採雙座,可以考慮男、女生同座,並儘可能將上課喜歡互動交談的同學分開。
     教室內教師的座位,如為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可置於前面,因為師生間會有較多的眼神接觸,但這也使得學生可以清楚察覺老師的行動,當老師忙於批改作業時,學生可能趁老師不注意扮鬼臉或逗弄他人。因此,必要時老師可將座位置於學生後面,方便監控全班,也較能專心處理事務。
     其次,教室適當的布置,保持美觀與整潔,有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教室內學生主要走動路線保持寬敞,不要有物品阻擋,可方便學生順暢移動,不致因推擠或碰撞物品造成混亂。
     再者,如學生交作業時排長龍或等待分發學用品的時間太長,都容易發生秩序問題。為縮短時間,老師可以指定班級幹部幫忙收發作業或學用品,也可以使用號碼牌,叫到號碼的學生才出列繳交或領取。
     此外,班級內有許多例行事務,如收取各項費用、繳交作業、分發學用品、集合整隊、分配午餐等,也常容易出現混亂場面。對於這些例行事務的處理,教師應訂出清晰的流程,訓練學生依序一步一步進行,做到不須叮嚀,即能秩序井然的按照規定步驟完成。
     最後,在有形的環境外,無形的環境─班級氣氛,也很重要。很多研究都發現,充滿溫馨和諧,每一個孩子都被老師接納,同學之間也彼此互相接納的班級,學生的行為問題最少;反之,被冷漠、猜忌、排斥等氣氛籠罩的班級,常常會有爭鬥、搗亂、破壞等各種問題行為出現。要培養溫暖和諧的班級氣氛,首先老師對於每一個學生,不論貧富、美醜、智愚,都要能一視同仁的接納關愛;由於老師並未歧視任何一位學生,同學們也就容易互相接納關懷,最後,每一個學生都會自我接納,覺得在班級內和諧快樂,違規行為自會減少。另外,老師也可以舉辦慶生會,鼓勵同學互致賀卡;更可藉由各種班際競賽,培養全班同學團結一致,榮辱與共的一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