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與案例分析
作  者╱
方偉達 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觀光系列
出版日期╱
2018/02/08   (3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9591-9
書  號╱
1L85
頁  數╱
320
開  數╱
20K
定  價╱
380 (特價 300)


方偉達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亞洲委員會主席
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
Wetlands(SCI期刊)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秘書長

學歷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暨管理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
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臺北大學)地政學系法學士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所客座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中華民國學生聯誼會會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薦任科員
臺北縣三重地政事務所課員

考試
80年高考土地行政人員及格
88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第一名(海岸濕地保護及復育學門)

著作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休閒設施管理》、《生態旅遊》、《國際會議與會展產業概論》、《節慶觀光與民俗》、《圖解–如何舉辦會展活動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濕地工程與科學》(譯作)(以上均為五南出版)、《城鄉:生態規劃、設計與批判》(六合)、《聽,濕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新自然主義)、《生態瞬間》(前衛)(新聞局金鼎獎)。

榮譽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領袖服務獎(2011 &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Wetlands(SCI期刊)年度最佳副主編獎(2015 Wilcox Award)、106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網站
http://www.wei-ta.net/

楔子
自序
關於本書二、三事
本書人物介紹
本書用法
75個臺灣節慶活動總圖
第一章 時令節慶總論
第二章 民俗節慶與造節活動
第三章 春耕—春季的節慶
第四章 夏耘—夏季的節慶
第五章 秋收—秋季的節慶
第六章 冬藏—冬季的節慶
第七章 節慶答客問

附錄一 觀光的古老故事
附錄二 臺灣12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
附錄三 臺灣地方觀光節慶簡表(2006~2015)
參考文獻

永續區域規劃與
管理
餐飲規劃與佈局
給新鮮人的第一
本航空產業專書
休閒設施管理
海運承攬運送業
理論與實務
民宿經營與管理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明•葉顒《己酉新正》

信仰,象徵著傳統華人的價值觀
民俗節慶和神明誕辰、成道和祭祀典禮有關

  依據傳統儒、道、佛及民間信仰元素所舉辦的民俗節慶,主要和神明誕辰、成道和祭祀典禮有關。也就是說,祀典和傳統文化中多神崇拜的人文、自然的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在節慶項目中,節慶多半具有從個人的「祈福」、「延壽」、「消災」、「解厄」、「求官祿」、「求財帛」,到求取家庭生活順遂的「求姻緣」、「求子息」、「求父母康泰」及「求閤家平安」的世俗價值有關。上述所說的信仰,象徵著傳統華人慎終追遠、敬天畏神、求神拜佛,以及飲水思源的傳統道德觀念相連。
  有鑑於目前節慶活動具備商業化時代性格,然而缺乏文化元素的地方產業,也無法建立在地節慶的特色。因此,如何搭配在地元素,建立民俗節慶神聖的「符號」,為本章討論的重點。我們以社會學觀點,對於近年來缺乏正當性的節慶活動,進行社會現象的分析。

1.古代節慶源於觀光

《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易經是歷代典籍最早有觀光字詞的記載

  在中國古代,節慶和時令、祀典有關,透過前人針對甲骨文、易經及先秦史料的考證,我們可以理解觀光和節慶之間的關聯性。
  我們以殷墟甲骨文為探討案例,「觀光」兩字起源於早期的節慶概念。觀光也是古漢語用詞,很早就出現於中國古代典籍《易經》,這是歷代典籍最早有觀光字詞的記載。
  《易經》在觀卦六四爻辭上說: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易經《象》也說:「觀國之光。尚賓也」。「賓」就是「仕」,也就是做官的意思。
  古代有德行的人,天子以賓客的禮儀招待,所以說賓。這個卦屬陰爻「六四」,最接近陽爻「九五」。「九五」象徵陽剛、中正和德高望重的君王,所以「六四」陰爻可觀看到君王德行的光輝。孔穎達(公元前574∼648)在《周易正義》解釋為:「居在親近而得其位,明習國之禮儀,故曰利用賓于王庭也」。有關「觀國之光」的故事,請參見附錄一(p.307)。

節慶小博士
什麼是「觀國之光」?

「觀國之光」緣自於《易經》,意思是:「親自沐浴在四方美好的光輝之下」。
「利用賓於王」的意思是:「在朝為官的人仰望君王,君王則禮賓他;不在朝為官的人,君王則理敬他。」
「尚賓」的意思是:「心志所趨,說明他的心志意願留在朝廷為官,接受君王的禮賓。」從以上的定義來看,最早的觀光含意深遠,具備學習各國禮節的用意,而且因為擔任君王賓客期間,因為道德志節高超,獲得君王的高度肯定。所以,「觀光」最早的含意,絕不是現代淺碟節日(shallow holiday)式的走馬看花,而是努力地觀察學習國外的典章制度及文化習俗。

2.時令節慶的概念

中國人是喜歡趨吉避凶的民族
「陽數好日」(單數好日)到了後來,變成了「陰數好日」(雙數好日)

     以傳統民俗節慶來說,中國人(含臺灣人、香港人、澳門人、新加坡人,或其他華裔國家)是喜歡趨吉避凶的民族。臺灣先民源於中國福建、閩、粵一帶,祖先多為明清早期漢人移民。分析早期傳統節慶活動,保存許多漢人傳統的時令觀念和祭祀文化。到了今天,臺灣人民持續依據傳統歲時節慶的生活規律,渴望藉由神明和歷代祖先的護佑,藉著虔誠的信仰和宗教活動,獲得神明的加持與福佑。
  從先秦開始,中國古代歲時節慶,大多由自然節氣的年度循環而產生,這也是中國歲時觀念的人文概念。經過歷史的傳承,從唐代開始,有關四時節令的規定很多,從統治者的服儀、禮態、儀典等,到建築、都市營造,甚至到四季養生都有時令的觀念。
  節慶和節氣有關,這是漢人農業文化特殊的現象。我國以農立國,在傳統社會中,農民多喜用農曆(民間俗稱為舊曆),並依此為民俗節慶及耕種等農時的準繩。雖然我國自民國元年即採用世界通行的陽曆作為國曆,但是一般民眾仍以農曆作為時令及重大節慶的依據。並依循農曆所沿習之24 節氣,進行一年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及冬藏的農耕及節慶活動。民間農曆則包括了吉凶、占卜、禁忌、節慶等內容。例如七夕節選在七月七日,七這個字在古代易經卜筮中屬於陽爻數字,是吉數。選擇「七」這個數字,和現今單雙數的概念不同,是基於出古人喜歡選擇月日相同的陽數,作為節慶日令的習慣。這些概念,反應到春節、夏至、中秋及冬至的日子選定的「陽數好日」(單數好日)的理念中, 都是一、三、五、七、九等數字。

節慶小博士
農曆

農曆是東亞傳統上所使用的日期計算方式,又稱為農民曆、夏曆、陰曆、舊曆,其中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季節的時間點,與現在使用的陽曆的季節類似。到了現在,全世界的華裔國家、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都還在使用這個日期計算的方式,並且仍沿用傳統上的曆法來推算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端午節、元宵節等。

3.節慶活動的根源

市集廟會是最早的節慶活動場所之一
「節」(Festival)、「會」(Fair)擁有市集、廟會、展售、展覽等造節形式

     節慶是中華文化中,時令循環的節日根源。自古代中華文明到現代的臺灣,時令節慶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聯繫,擁有著密不可分的臍帶關係。
  節慶一詞,包含了來自於傳統生活習慣到現代文化演進的遺跡。古代《周禮•考工記》中規定,匠人營國需要方九里,還要講究「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這裡所謂的國都城市為正方形,長寬為九里,左邊設置祖廟,右邊設置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辦公的宮廷,後方則是交易的市場。
  最早的「城市」,即使不是因為商品交易而形成的市集,要不然就是統治階層營造的首邑。因此,城市的形成和節慶經濟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中國2000 多年前,《呂氏春秋•勿耕》中便有「祝融作市」的記載。《初學記》引用了《風俗通》的市井含意,說明了「市」又稱為「市井」,古代人民設置市集在井水的旁邊,以便於洗滌和交易。演變到了近代,形成市、集、廟會等多種市場交換的形式。
  在廣義的節慶中,包含了傳統節慶和「造節」活動。這些造節透過過去的傳統節慶,衍生出新的節日意義,發展成「節」(Festival)、「會」(Fair)(市集、廟會、展售、展覽)等活動形式;另外依據會展的定義,發展成活動(Event)的概念。
  這些活動,是根據傳統民俗慶典活動、地方新興產業觀光活動、運動競技活動、商業博覽活動及其他特殊項目活動而形成。

節慶小博士
節慶源於火的概念

漢人文明起源於火種,和西方文明不同的是,漢人文明很早就離開了茹毛飲血的生食文化。當華夏漢民族的部落原始居民將火種引入居住空間後,以火塘當作起居的生活特徵之時,火種就形成了早期節慶、祭典、娛樂、飲食和起居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