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與案例分析
作  者╱
方偉達 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觀光系列
出版日期╱
2018/02/08   (3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9591-9
書  號╱
1L85
頁  數╱
320
開  數╱
20K
定  價╱
380


方偉達
現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SWS)亞洲委員會主席
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
Wetlands(SCI期刊)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
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秘書長

學歷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暨管理哲學博士
美國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
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臺北大學)地政學系法學士

經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安全衛生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觀光與會議展覽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所客座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中華民國學生聯誼會會長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薦任科員
臺北縣三重地政事務所課員

考試
80年高考土地行政人員及格
88年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第一名(海岸濕地保護及復育學門)

著作
《期刊論文寫作與發表》、《休閒設施管理》、《生態旅遊》、《國際會議與會展產業概論》、《節慶觀光與民俗》、《圖解–如何舉辦會展活動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圖解–節慶觀光與民俗SOP標準流程和案例分析》、《濕地工程與科學》(譯作)(以上均為五南出版)、《城鄉:生態規劃、設計與批判》(六合)、《聽,濕地在唱歌:城市的生態復育手冊》(新自然主義)、《生態瞬間》(前衛)(新聞局金鼎獎)。

榮譽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SWS)領袖服務獎(2011 & 2017 President’s Service Award)、Wetlands(SCI期刊)年度最佳副主編獎(2015 Wilcox Award)、106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獎、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網站
http://www.wei-ta.net/

楔子
自序
關於本書二、三事
本書人物介紹
本書用法
75個臺灣節慶活動總圖
第一章 時令節慶總論
第二章 民俗節慶與造節活動
第三章 春耕—春季的節慶
第四章 夏耘—夏季的節慶
第五章 秋收—秋季的節慶
第六章 冬藏—冬季的節慶
第七章 節慶答客問

附錄一 觀光的古老故事
附錄二 臺灣12項大型地方節慶活動
附錄三 臺灣地方觀光節慶簡表(2006~2015)
參考文獻

西點蛋糕製作
國際航空貨運實

環境倫理:古今
環境思想與自然
之道
國家公園學
海運承攬運送業
理論與實務
觀光實用日語(
隨書附聽力QR
Code)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明•葉顒《己酉新正》

信仰,象徵著傳統華人的價值觀
民俗節慶和神明誕辰、成道和祭祀典禮有關

  依據傳統儒、道、佛及民間信仰元素所舉辦的民俗節慶,主要和神明誕辰、成道和祭祀典禮有關。也就是說,祀典和傳統文化中多神崇拜的人文、自然的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在節慶項目中,節慶多半具有從個人的「祈福」、「延壽」、「消災」、「解厄」、「求官祿」、「求財帛」,到求取家庭生活順遂的「求姻緣」、「求子息」、「求父母康泰」及「求閤家平安」的世俗價值有關。上述所說的信仰,象徵著傳統華人慎終追遠、敬天畏神、求神拜佛,以及飲水思源的傳統道德觀念相連。
  有鑑於目前節慶活動具備商業化時代性格,然而缺乏文化元素的地方產業,也無法建立在地節慶的特色。因此,如何搭配在地元素,建立民俗節慶神聖的「符號」,為本章討論的重點。我們以社會學觀點,對於近年來缺乏正當性的節慶活動,進行社會現象的分析。

1.古代節慶源於觀光

《易經》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易經是歷代典籍最早有觀光字詞的記載

  在中國古代,節慶和時令、祀典有關,透過前人針對甲骨文、易經及先秦史料的考證,我們可以理解觀光和節慶之間的關聯性。
  我們以殷墟甲骨文為探討案例,「觀光」兩字起源於早期的節慶概念。觀光也是古漢語用詞,很早就出現於中國古代典籍《易經》,這是歷代典籍最早有觀光字詞的記載。
  《易經》在觀卦六四爻辭上說: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易經《象》也說:「觀國之光。尚賓也」。「賓」就是「仕」,也就是做官的意思。
  古代有德行的人,天子以賓客的禮儀招待,所以說賓。這個卦屬陰爻「六四」,最接近陽爻「九五」。「九五」象徵陽剛、中正和德高望重的君王,所以「六四」陰爻可觀看到君王德行的光輝。孔穎達(公元前574∼648)在《周易正義》解釋為:「居在親近而得其位,明習國之禮儀,故曰利用賓于王庭也」。有關「觀國之光」的故事,請參見附錄一(p.307)。

節慶小博士
什麼是「觀國之光」?

「觀國之光」緣自於《易經》,意思是:「親自沐浴在四方美好的光輝之下」。
「利用賓於王」的意思是:「在朝為官的人仰望君王,君王則禮賓他;不在朝為官的人,君王則理敬他。」
「尚賓」的意思是:「心志所趨,說明他的心志意願留在朝廷為官,接受君王的禮賓。」從以上的定義來看,最早的觀光含意深遠,具備學習各國禮節的用意,而且因為擔任君王賓客期間,因為道德志節高超,獲得君王的高度肯定。所以,「觀光」最早的含意,絕不是現代淺碟節日(shallow holiday)式的走馬看花,而是努力地觀察學習國外的典章制度及文化習俗。

2.時令節慶的概念

中國人是喜歡趨吉避凶的民族
「陽數好日」(單數好日)到了後來,變成了「陰數好日」(雙數好日)

     以傳統民俗節慶來說,中國人(含臺灣人、香港人、澳門人、新加坡人,或其他華裔國家)是喜歡趨吉避凶的民族。臺灣先民源於中國福建、閩、粵一帶,祖先多為明清早期漢人移民。分析早期傳統節慶活動,保存許多漢人傳統的時令觀念和祭祀文化。到了今天,臺灣人民持續依據傳統歲時節慶的生活規律,渴望藉由神明和歷代祖先的護佑,藉著虔誠的信仰和宗教活動,獲得神明的加持與福佑。
  從先秦開始,中國古代歲時節慶,大多由自然節氣的年度循環而產生,這也是中國歲時觀念的人文概念。經過歷史的傳承,從唐代開始,有關四時節令的規定很多,從統治者的服儀、禮態、儀典等,到建築、都市營造,甚至到四季養生都有時令的觀念。
  節慶和節氣有關,這是漢人農業文化特殊的現象。我國以農立國,在傳統社會中,農民多喜用農曆(民間俗稱為舊曆),並依此為民俗節慶及耕種等農時的準繩。雖然我國自民國元年即採用世界通行的陽曆作為國曆,但是一般民眾仍以農曆作為時令及重大節慶的依據。並依循農曆所沿習之24 節氣,進行一年中的春耕、夏耘、秋收及冬藏的農耕及節慶活動。民間農曆則包括了吉凶、占卜、禁忌、節慶等內容。例如七夕節選在七月七日,七這個字在古代易經卜筮中屬於陽爻數字,是吉數。選擇「七」這個數字,和現今單雙數的概念不同,是基於出古人喜歡選擇月日相同的陽數,作為節慶日令的習慣。這些概念,反應到春節、夏至、中秋及冬至的日子選定的「陽數好日」(單數好日)的理念中, 都是一、三、五、七、九等數字。

節慶小博士
農曆

農曆是東亞傳統上所使用的日期計算方式,又稱為農民曆、夏曆、陰曆、舊曆,其中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季節的時間點,與現在使用的陽曆的季節類似。到了現在,全世界的華裔國家、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都還在使用這個日期計算的方式,並且仍沿用傳統上的曆法來推算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端午節、元宵節等。

3.節慶活動的根源

市集廟會是最早的節慶活動場所之一
「節」(Festival)、「會」(Fair)擁有市集、廟會、展售、展覽等造節形式

     節慶是中華文化中,時令循環的節日根源。自古代中華文明到現代的臺灣,時令節慶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聯繫,擁有著密不可分的臍帶關係。
  節慶一詞,包含了來自於傳統生活習慣到現代文化演進的遺跡。古代《周禮•考工記》中規定,匠人營國需要方九里,還要講究「左祖右社、面朝後市」。這裡所謂的國都城市為正方形,長寬為九里,左邊設置祖廟,右邊設置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辦公的宮廷,後方則是交易的市場。
  最早的「城市」,即使不是因為商品交易而形成的市集,要不然就是統治階層營造的首邑。因此,城市的形成和節慶經濟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中國2000 多年前,《呂氏春秋•勿耕》中便有「祝融作市」的記載。《初學記》引用了《風俗通》的市井含意,說明了「市」又稱為「市井」,古代人民設置市集在井水的旁邊,以便於洗滌和交易。演變到了近代,形成市、集、廟會等多種市場交換的形式。
  在廣義的節慶中,包含了傳統節慶和「造節」活動。這些造節透過過去的傳統節慶,衍生出新的節日意義,發展成「節」(Festival)、「會」(Fair)(市集、廟會、展售、展覽)等活動形式;另外依據會展的定義,發展成活動(Event)的概念。
  這些活動,是根據傳統民俗慶典活動、地方新興產業觀光活動、運動競技活動、商業博覽活動及其他特殊項目活動而形成。

節慶小博士
節慶源於火的概念

漢人文明起源於火種,和西方文明不同的是,漢人文明很早就離開了茹毛飲血的生食文化。當華夏漢民族的部落原始居民將火種引入居住空間後,以火塘當作起居的生活特徵之時,火種就形成了早期節慶、祭典、娛樂、飲食和起居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