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推薦人 在即將迎接「海洋臺灣」最具指標性的組織──「海洋委員會」誕生之際,本書的出版,不僅是適時的也是必要的。希望這本深入淺出、提綱挈領的「海洋事務概論」,代表一個拋磚引玉,引發國人更全面、更深廣的探討,使我們能安然走向「海洋興國」之路。──監察委員 黃煌雄◎推薦
本書內容多元而豐富,為進一步探討海洋事務領域者提供了相對完整的海洋學術研究圖像。──國立海洋大學校長 張清風◎推薦
|
※推薦文 拋磚引玉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所謂「海洋台灣」只是一個虛幻的名詞。 戒嚴期間,海洋與政策是隔離的,海岸是管制的,海洋對人民而言是陌生的地帶;解嚴以後,政府的基本思維仍然是重陸輕海,政策對海洋是冷漠的,以致為領土面積4.7倍大的「藍色國土」一直未被納入國土規劃之內;隨著世界性思潮的衝擊,我們對海洋的觀念,從1990年代中期後,有了一種覺醒的變化,並且開始「起而行」。 從2000年迄今,儘管國內曾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但主要政黨對「海洋台灣」卻都有著共同看法。2000年成立海巡署;2001年行政院出版第一本「海洋政策白皮書」;2004年,行政院設立「海洋事務行動委員會」,同年頒佈「國家海洋政策綱領」;2006年,行政院出版第二本「海洋政策白皮書」;2007年,教育部出版第一本「海洋教育白皮書」;2008年,馬英九提出「藍色革命,海洋興國」的競選主張;2013年,在千呼萬喚下,海洋委員會可能正式成立。這些發展顯示台灣正全方位地逐步邁向「海洋國家」之路。 十多年來,在這個旅程上,我有幸與「海洋台灣」結下不解之緣。 2002年與2009年,我與剛卸下國立海洋大學校長職務的李國添,和現任立法委員邱文彥兩位教授,分別在高雄市與台北市,舉辦兩屆「海洋與台灣學術研討會」。這兩屆研討會都是海洋產、官、學界難得的跨部會,又跨領域的盛會。第一次研討會後,更整理出版四本叢書,並發表「高雄宣言」;第二次研討會後,也整理出版三本叢書,並發表「台北宣言」。而基於對第一屆研討會的承諾,我結合了五位監察委員,共同立案調查「海洋與台灣相關課題總體檢」,我們以大約七個月的時間,實地訪查全國約三分之一以上的漁港(約80個)、漁村,總共費時十七個月,於2004年提出一份超過20萬字以上的調查報告,此一報告的最大意義,「便是在走訪過程上,將理念與實際的落差,以及階段性政策執行的結果,做一全盤性的檢討與省思」。 也正由於這種不解之緣,當我於2003年受邀在海洋大學50週年校慶專題演講時,我不禁有感而發地要先向所有海洋先行者表示敬意。 莊慶達教授也是海洋先行者之一,他們都經歷過孤獨的洗煉,也都發揮了「海功精神」,堅持到底,並共同開創「海洋台灣」的氛圍與環境。 但在即將迎接「海洋台灣」最具指標性的組織—海洋委員會誕生之際,令人憂心的是,有關海洋事務管理領域的專著,在國內學術界卻不多,甚至可說稀少。因此由莊慶達、黃向文、游乾賜三位教授所著「海洋事務概論」一書,不僅是適時的,也是必要的。希望這本深入淺出、提綱挈領的「概論」,也有如20多年前我所主持的台灣研究基金會出版全國第一本「國防白皮書」(註)的心情一樣,代表一個拋磚引玉,引發國人更全面、更深廣的探討,使我國能安然走向「海洋興國」之路。 謝謝本書審校李健全教授的邀請寫序,謹向三位作者的努力致意。
黃煌雄寫於2013.1.1
註:目前兩岸政府先後都已有官方版的「國防白皮書」,每兩年出版一次。
《海洋事務概論》序 占有地表面積70%左右的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對於氣候調節、水文循環、及生態系統的運作,具有重要的功能。廿一世紀伊始,全球暖化的現象造成極端氣候的頻率日增、災害益烈,逐漸讓世人了解海洋與全球氣候的關係密不可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之外,因陸地人口持續增加導致資源耗竭;加上資訊工業與交通科技的突飛猛進,帶動全球化的浪潮,更令世人將目光轉向海洋。近來,南海、東海風雲愈演愈烈,西太平洋情勢劍拔弩張,以及因極地融冰而露出水面的豐富資源及北極航道開通,正逐漸改變全球政經的均勢。世局一夕數變,波譎雲詭,在在說明海洋的重要性正快速提升,同時宣告海洋世紀的來臨。現今,海洋事務(Marine Affairs)已成為各國施政的重點,「藍色經濟」(The Blue Economics)更是海洋國家產業發展的重點。此一國際趨勢,足以證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早在十年前即已成立「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是極具遠見的作法! 「海洋事務」是一新興的跨領域(multi-disciplinary)學門,顧名思義,乃指人與海洋互動,及人類在海洋環境中互動所衍生出包括環境、科技、污染、管理、安全、國防、外交、文化、教育、產業、觀光休閒等等複雜的相關問題,往往影響國家政策的釐定與文明的興衰存亡。現代以海洋自我定位國家,無不積極面對海洋事務日益龐雜的現實,並審慎訂定合乎國情與國家需要的海洋政策,無怪乎已有愈來愈多海洋國家設置管理海洋事務的專責機構,並積極培養處理海洋事務的人才。 我國海洋事務的發展,以1949年為分水嶺。政府播遷來台後,基於台灣四面環海的地理條件,為求生存發展,曾經大力扶植漁業、航運等海洋產業;解嚴後,民眾接觸海洋、認識海洋的機會也明顯增加。在體認到海洋資源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以及開發海洋必須與環境保護結合的重要性;更為了臺灣在這一波國際競爭中不被淘汰,並能永續發展,我國也重新自我定位,以「海洋興國」的宣示與政府組織再造開啟海洋世代,同時推動全民海洋教育與發展「藍色經濟」,以因應及掌握全球永續經營海洋的趨勢,並逐步落實「海洋興國」的政策目標。 政策成功落實的關鍵在於人,而人才的培育需以內容符合客觀環境與時代需求的教材為基礎。作為全國海洋教育的最高學府,肩負培養海洋專業人才的任務,對提供適用於全民的海洋教材更是責無旁貸,這正是本校對海洋事務學有專精的幾位老師們合力編著《海洋事務概論》一書的苦心孤詣。綜觀本書的內容,包括海洋環境與科技應用的介紹、海洋法政與國家安全、海洋文化與教育、海洋污染與生態保育、海洋產業經營…等課題,可謂多元而豐富,為進一步探討海洋事務領域者提供了相對完整的海洋學術研究圖像。身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欣慰與感謝之餘,盼望能有更多海洋事務的學者專家們樂於提供寶貴的經驗與意見,讓本書在日後再版時內容能更臻完備。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 張清風 謹誌
|
 莊慶達 現職: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永續島嶼研究中心主任、臺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理事長、臺灣競爭力論壇海洋政策組召集人 學歷: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所長、學務長等職、臺灣海洋保育學會理事長
李健全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講座教授 學歷:美國阿拉巴馬州州立奧本大學漁業系博士 經歷:行政院農委會副主委等職 游乾賜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逢甲大學 兼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博士、美國加州大學研究 經歷:行政院海巡署政務副署長等職
黃向文 現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博士 經歷: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之資源評估科科長、大西洋漁業科科長、國際漁事科技正 碧菡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結業 經歷:國立基隆女子高中國文教師退休
|
海洋事務概論目錄 序一(監察委員黃煌雄) 序二(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 第一部份 總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海洋與人類 第二節 海洋事務與海洋政策 第三節 臺灣海洋事務的發展 第四節 臺灣之重大海洋議題 第五節 本書架構 海洋觀察站:寫在2012年「世界海洋日」 第二章 海洋現況概述 第一節 海洋科學 第二節 海洋環境 第三節 海洋資源 第四節 臺灣海洋、海岸環境與資源 海洋觀察站:瑞興輪事件的省思 第三章 海洋法與國際條約 第一節 國際海洋法之法源 第二節 現行主要海洋法國際公約 第三節 我國的海洋相關法律 第四節 當代國際重大海域爭議 海洋觀察站:釣魚臺主權爭議風雲再起 第四章 海洋行政組織 第一節 海洋行政組織型態分析 第二節 相關國家海洋行政組織簡介 第三節 理想的海洋行政組織 第四節 我國海洋行政組織現況與展望 海洋觀察站:海洋委員會vs.海洋部 第五章 海洋外交--國際合作及參與 第一節 海洋外交的範疇 第二節 國際多邊組織與外交運作 第三節 臺灣的海洋漁業外交 第四節 多邊/雙邊之未解海洋外交僵局 海洋觀察站:海洋外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六章 海洋政策與願景 第一節 海洋政策的背景 第二節 國際間海洋政策之發展 第三節 國際海洋治理願景 第四節 我國海洋政策與願景 海洋觀察站:臺灣有海洋政策嗎?
第二部份 各論 第一章 海洋安全與海洋權益維護 第一節 海上防衛與與海洋權益維護 第二節 海岸治安國內執法 第三節 海上犯罪防治 第四節 外籍與大陸漁工管理 海洋觀察站:當海洋國家沒有了船員 第二章 海洋文化與教育 第一節 海洋歷史與人類文明 第二節 海洋文化資產與水下考古 第三節 海洋文學與藝術 第四節 海洋教育與全民宣導 海洋觀察站:越用越多的海洋資源 第三章 海洋災害與污染防治 第一節 海洋危機 第二節 海洋與全球氣候變遷 第三節 海洋天然災害 第四節 海洋汙染的防治 海洋觀察站:台灣海域受難日- 2001/1/14 阿瑪斯號墾丁海域擱淺案 第四章 海岸綜合管理 第一節 臺灣海岸地形與變遷 第二節 臺灣海岸利用與開發現況 第三節 海岸防護與管理 第四節 海岸濕地保育 海洋觀察站:海岸的美麗與哀愁 第五章 海洋資源保育 第一節 海洋生物資源評估 第二節 海洋資源保育法規 第三節 海洋資源保育措施 第四節 海洋保護區 海洋觀察站:國際組織配額爭奪戰 第六章 海洋產業經營 第一節 非生物產業 第二節 生物產業 第三節 海洋工程與造船產業 第四節 海洋空間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