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間的宇宙:解開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之謎
Decoding the Heavens:Solving the Mystery of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
原文作者╱
Jo Marchant
作  者╱
喬.墨黔
譯  者╱
蔡易儒、李明芝 譯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博雅文庫
出版日期╱
2016/02/01   (2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8450-0
書  號╱
RE15
頁  數╱
288
開  數╱
25K
定  價╱
300

※推薦文
出土古物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其埋藏深久,保存了歷史考證的線索,也在於探索與考究過程中的揭密樂趣。尤其一件足以推翻歷史見解或未被定論之文物,更成為研究者所關注及辯論的焦點,而藉由各方引證的觀點與論述,也讓世人增益見聞,間接地分享了各類的佐證知識。
  典藏於雅典國立考古學博物館的「安提基瑟拉計算機」(Antikythera mechanism),於一百多年前在一艘希臘的沉船殘骸上被發現,估計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是已知最早包含複雜齒輪系統的裝置,卡地夫大學的天體物理學教授愛德蒙茲表示,它可以被稱作是已知的第一台計算器。其神秘之處在於當時希臘人如何製造出如此精密儀器?其真正用途為何?以及為何關於這種儀器的歷史紀錄盡付闕如?自這件文物被發掘出土以來,考古學家及科學家便試圖以各種觀點解開這個謎,尤其到了1950年「水下考古學」一詞被提出,強調以水下考古資料系絡來研究與海洋有關的人類文化,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科技、生活日用、宗教、習俗等層面的遺留,以及其所存在的環境因素,更為這件充滿謎團的文物提供了進一步的研究資訊。
  本書作者以故事敍述的方式娓娓道出「安提基瑟拉計算機」的始末,從交織細密的探索中引入歷史、地理、天文、科技發展、文物保存與鑑定等知識,猶如進行一場知識的拼圖遊戲,讓讀者在閱讀中共同參與解謎的樂趣。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

喬.墨黔 (Jo Marchant)
科學記者及作家,曾擔任科學雜誌編輯,現為新科學人雜誌編輯。
2006年科學研究團隊發表了對Antikythera Mechanism的最新研究成果,當時擔任科學雜誌編輯的作者前往採訪,對這神奇古老儀器的原理及製造深覺不可思議,也想瞭解其消失原因及重新被發現的過程,於是開始採訪搜集相關資料,花了兩年時間完成此書。
※譯者簡介
蔡易儒、李明芝 譯
蔡易儒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英國新堡大學口筆譯研究所。從事多國語言翻譯專案管理工作數年,現旅居英國,為專業翻譯工作者。譯有《神秘學全書》(合譯)等。翻譯是灌溉我生命的泉源,文字是我唯一的依歸。

李明芝
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曾就讀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家庭與兒童生態學系博士班。熱愛閱讀、興趣廣泛,愛好自由與文學創作,決定脫離單一學術生涯,朝多元生活邁進。目前專職翻譯、寫作及享受旅行、生活。譯有《第一次當媽媽就上手》(信誼基金出版社)、《演化的力量》(博雅書屋出版社)、《雙面好萊塢》(博雅書屋出版社)、《進入你的感官世界》(聯經出版公司)、《發展心裡學》(學富文化出版社),以及親子、心理相關之文章和會議摘要,另著有數篇短篇小說和遊記。

序文
第一章 海底謎屍
第二章 不可思議的發現
第三章 龐培的戰利品
第四章 改寫歷史
第五章 浩大的重建工程
第六章 盒中之月
第七章 機械工房
第八章 新團隊新夥伴
第九章 絕妙點子
第十章 敘拉古城的老叟
結語
致謝
圖片出處說明
出處暨延伸閱讀

圖解AI:從計
算機的誕生到超
越人類智慧的A
I(彩色版)
(限中國大陸以
外地區銷售)
物理風雲─近代
篇:智慧巨光照
亮自然奧祕
物理風雲─古典
篇:智慧巨光照
亮自然奧祕
ChatGPT
與人類未來:通
往AGI的複雜
之路
50則非知不可
的心理學概念
毒家報導─揭露
新聞中與生活有
關的化學常識




第一章 海底謎屍

我本應早已安然返抵家鄉,然而事情並非如預期般順利。在行經馬利亞角時,船隻經不住海浪、潮流、北風的連番襲擊,被迫轉向,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我們只得改而繞行基瑟拉島。接下來九天,海上波濤洶湧,我們與無情的狂風奮力周旋抵抗。直到第十天才找到一座小島得以靠岸,島上的居民為食蓮者,香氣怡人的蓮花果實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來源。
                                                                                      ─荷馬《奧德賽》

對古希臘人來說,海洋是世界的中心。雖然我們無法用實體國界將地圖上的某個區域劃分為古「希臘」所在地,但希臘人憑藉著共通的語言與文化,彼此凝聚相繫,保有了獨特的民族性,影響遍及整個地中海區域。約於公元八世紀,荷馬在世之時,阿提卡、波奧蒂亞、拉哥尼亞、阿凱亞等古城邦的希臘講者踏遍許多遙遠的國度,北至馬其頓、色雷斯,愛琴海諸島、安那托利亞,東至小亞細亞沿岸,南至埃及、利比亞,西至義大利、西西里島、法國。要在這些廣泛分散的拓居地之間往返,水路是唯一可行的交通方式。幾千年來,不單單希臘,與其勢均力敵的文明古國如埃及、腓尼基、後期出現的羅馬等,其船隻都曾在地中海域內來往穿梭。船上的乘客除了移民之外,還包括士兵、奴隸、外交官、商賈等人。運載的貨物通常是穀物、酒、橄欖油等日常必需品,作為禮品或貿易之用;除此之外,世界各地的珍稀奢侈品也在貨物之列,譬如利比亞的鴕鳥蛋、埃及的黃金與象牙、阿富汗的青金石。有些貿易商人甚至帶來北歐的琥珀項鍊、塞浦路斯的銅,鑄造成當時極為搶手的銅製武器、盔甲、雕像。
在這片水世界的中央,群山聳立的半島便是現今所知的希臘。東邊的愛琴海域內島嶼星羅棋布,西邊海域遼闊淼茫,為了往返其間,船長必須像奧德賽(Odysseus)一樣,領著船駛過半島南端馬利亞角與克里特島之間詭譎多變、風狂雨暴的航道,因為這也是他們唯一的航道。

距荷馬史詩流傳於世已近三千年,這條航道的險惡程度仍不亞當年。《奧德賽》
(Odyssey)風糜百餘代人後,又出現了另一名希臘水手,試圖在返回愛琴海小島榭米的途中,穿越馬利亞角。於是,他們遭遇了跟奧德賽同樣的命運,颶風將船隻吹往另一個方向,一場屬於他們的史詩冒險,就此展開。
時值公元一九○○年,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大英帝國疆域不斷擴張,稱霸七海;與此同時,工業革命浪潮如火如荼,影響遍及全球。這兩項重要因素徹底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在德國康士坦士湖畔,出現世上第一艘齊柏林飛船;紐約的麥迪遜花園廣場,是世界首屆汽車大展。航海業面臨轉型期,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一艘潛水艇,正準備於巴羅因弗內斯灰濛濛的水域下水。這是第一次,世界各大洋隱約巡梭的蒸氣船數量超過靠風帆推進的帆船。
受到此一影響,地中海區域內重要的「海綿採集業」也發生重大變革。遠自荷馬時期之前,希臘潛水夫便靠著採集海床上的海綿謀生;古代人經常拿海綿作為沐浴或日常清潔之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奧德賽歷經多年流浪後終歸故里,在殺死過去趁隙向他妻子求愛的追求者後,便要求侍女以海綿吸去殘留於桌上的血跡(但稍後這些侍女也因不忠的罪名,遭奧德賽處以吊刑)。
或許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前,希臘境內甫出現農業的跡象、第一次有船隻航向愛琴海探險之際算起,數千年來,海綿採集潛水夫的產業沒有出現過任何重大改變。潛水技術最純熟大膽的當屬東南方多底卡尼茲群島的潛水夫,尤以卡利姆諾斯及榭米這兩座島嶼為最;因為這兩個地方的海水溫暖宜人,特別容易養育出大型品種的海綿。身手矯健的海綿採集潛水夫,通常打著赤膊、手持利刃,繫上一塊平坦的大石頭,便潛入三十米深的海中,在合理的憋氣限時內用網子採集海綿。
然而,海綿採集業在十九世紀徹底轉型。雖然變革為時勢所趨,但若真要找出關鍵性的影響人物,非著名的德國工程師奧古斯都•西比(Augustus Siebe)莫屬。他曾於柏林學習金屬加工技術,在滑鐵盧之役擔任炮兵軍官,最後落腳倫敦蘇活區。是一個多產的發明家,在各式以他為名的發明中,較為特出的作品包括了回轉式水泵、造紙機、計重秤、製冰器。
一八三七年,他發明了一個潛水頭盔,下面連接著一套防水帆布衣。這跟西比其他的作品一樣都是十分精緻巧妙的新發明;不過這套潛水衣的影響力,卻遠遠超過他以往的所有發明。最大關鍵就在於頭盔內的瓣閥,潛水夫穿上這套衣服後,便能藉由上方船隻壓縮機供應的空氣,透過空氣供應管來呼吸。史上第一次,潛水夫終於能隨心所欲地潛到海底深處,或在空氣供應管長度極限的深度範圍內,在水裡待得更長更久。當時,大家都看好它能為海綿採集業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於是在一八六○年代,榭米島一名具前瞻眼光的當地商賈佛迪歐斯•馬薩多里底斯(Fotios Masatoridis)便採購了這款新型潛水衣。
這套裝備由厚實的帆布製成,以橡皮緊緊封住開口,扣上一大片青銅材質的頸圈和護胸甲。並用螺絲鎖上圓形銅製頭盔,頭盔十分沉重,得同時使用兩隻手才舉得起來。潛水夫套進裝備後,只能透過強化玻璃製成的小小舷窗向外查看。由於穿著這套厚重的衣服無法自在游泳,潛水夫只能拖著空氣供應管與救命索,在海底蹣跚前進;看起來很像早期太空人抵達高密度、高重力的星球時,跟盤旋不定的太空梭栓在一起的樣子。
坦白說,專業潛水夫為了與這款古怪的潛水衣對抗,時時刻刻都必須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看到這種情形,馬薩多里底斯便說服懷孕的妻子出面示範。一開始,她神色愉悅地穿上潛水衣,然後使勁沿著海港的階梯向下爬,直到海水將她整個人淹沒滅頂;成功證明了這頂頭盔效果絕佳,防水功能無懈可擊。讓一名身懷六甲的婦人親身上陣穿著潛水衣,在當時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於是很快便得到社會大眾的廣大迴響。
一開始,這些潛水衣讓人感覺十分神奇。只要練習幾次,潛水夫通常都可以降到海平面以下七十米處。只見潛水夫不疾不徐地在海床上拖著步伐行進,四處尋覓、採集海綿,並藉由繫在手腕上的繩子與上方的船隻保持聯絡。海綿採獲量大幅增加,海綿採集業因此轉型;販賣海綿的潛水夫及商人也因豐碩的採獲量,賺進大筆財富。公元一八九○到一九一○年間,為海綿採集業鼎盛時期,每年均有數千名潛水夫投入該產業,花費約百萬個小時於海底工作。
然而,縱使這種潛水裝備帶來了大筆獲利,潛水夫病(Bends)這種高頻率、隨機發生的致命疾病卻造成大批潛水人員傷亡。
人於地下或水中深處吸進壓縮氧時,由於肺臟氮氣的壓力較身體其他部位的氮氣高,便會溶解在血液和組織中直到達成平衡為止。在尚未回到水面前,它對於身體並不會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一個人急速上升,壓力急遽下降的話,原本溶解在體內的氮還來不及變回氧氣,便會形成氣泡,就像拔香檳酒瓶塞時二氧化碳與空氣接觸瞬間溶解產生的作用一樣。
潛水夫病的症狀因氣泡形成處而相異,若發生在關節附近,會造成該處劇烈疼痛,無法伸展四肢。若氣泡在腦中形成,會造成意識不清、失憶、頭痛等癥狀;若在脊髓、神經系統中,會使患者癱瘓;在皮膚附近,則會發癢,產生小蟲爬滿全身的幻覺。這些氣泡會阻塞血管,切斷脊椎神經傳導,或造成心血管栓塞。嚴重的話還會致命,過程十分痛苦。
根據記載,首樁潛水夫病例於一八四○年發生;患者為礦工及橋樑建築工人,他們長時間在地下坑井工作,暴露於為阻止水流進入而維持高壓空氣的環境。這個疾病的英文名稱出自於一八七○年代負責挖掘布魯克林大橋橋墩的工人。他們從地下坑井回到地面時,通常身體都呈現扭曲、僵硬的狀態,而他們背部不自然彎曲的線條,讓目擊的同事聯想到當時普遍受仕女歡迎的「希臘式傴步(Grecian bend)」,於是便因此命名。
然而,自一八六○年代甫使用這款新式潛水衣的海綿採集工人並不知道這些訊息。不
久,便傳出有大批潛水夫相繼死亡的案例。一八八六至一九一○年間,約有一萬名潛水夫死於潛水夫病,兩萬人因此癱瘓,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年出海人數的一半。
這對於海綿採集業社群的衝擊既深且廣,幾乎家家戶戶都深受其害。礙於潛水員遺孀、寡夫的壓力,黎巴嫩、埃及等許多國家迅速下令禁止使用此款潛水衣。但出於經濟壓力及顏面問題,多底卡尼茲群島地區的潛水員仍然照用不誤。畢竟潛水能夠為他們帶來陸上世俗生活所無法給予的財富與榮耀;就如同在戰爭中一樣,他們把每一天都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
如今,海綿採集漁工成為一個前所未見獨立自主的群體。他們年輕力壯、充滿自信,不畏艱難險阻,帶著財富光榮返家;故鄉小島的居民甚至還將他們譽為英雄。每逢春天,便可見榭米及鄰近島嶼駛出一支支單薄木船組成的船隊;每艘船上載著手動發電的空氣壓縮機、一件破舊襤褸的公用潛水衣,潛水員人數最多達十五人。他們將在木船上居住、工作,度過一個筋疲力竭的夏天,有時甚至會遠航至北非地區進行採集。秋天時,通過重重考驗、歷劫歸來的潛水員便會載著滿船海綿凱旋返家,準備享受一連串慶祝活動。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一九○○年秋天,迪米特奧斯•康多士(Dimitrios Kontos)船長及船員結束位於突尼西亞外海的夏季海綿採集工作,正駛船返回榭米。康多士原本是一名潛水好手,那時已負責掌管兩艘小型帆船。他手下有六名潛水員、二十名槳手;充足的人力讓他們即便在無風的日子,也能繼續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