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小孩受寵、尊師重道式微、大學擴充、人際關係疏離、親職教育不足,種種教育生態的改變,致使現代老師(或以前教到現在的老師)為了「接招」,開始惶惶不安時,甚至惡夢連連。看到學生屢勸不聽、惡言(顏)相向,而家長似乎漠不關心或無能為力,不禁懷疑,自己適不適合當老師?值不值得繼續這樣付出?這種焦慮,從幼稚園老師到大學教授都有。大學教授感到的教學困擾(含班級經營、親師溝通),不會比較少。 筆者從國中到大學,任教年資已30年,大學也邁入第三個10年了。享受過教學的成就感(來自學生的用心向學與真情相對),也嚐過不少教學苦頭(包括學生集體「倒課」-都不選你的課)。而今只保留「教學菁華」-對學生更用心及真情相對,所以,我開始驕傲自己是一名教師。要以這份「自傲」,教到最後一堂課。
|
※書籍推薦人 李玲惠 新北市永平高中校長 周愚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胡興梅 中華科技大學學務長 陳家倫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學院副教授 陳純適 屏東南榮中學前校長 黃郁宜 義大國際高中校長 曾端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詹志禹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裘尚芬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 鄧美珠 臺北市民生國小輔導主任 (依姓氏筆劃排序)聯合推薦
|
※推薦文 裘尚芬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師資培育暨就業輔導中心主任
美國著名之哲學兼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 1885-1981)曾道:「教育是持續地覺察我們本身無知的一個認知過程(Education is a progressive discovery of our own ignorance)。」在接受教育時,除了環境及自身的努力,常常與施教者的用心與否,有深切之影響。處於如此劇烈之時代進步與變遷中,教育經營者能不深切省思所應負擔之責任嗎? 淑俐教授就是那位永遠自省、深思的覺察者,提供最富人性及關懷的建議;百思其變、身體力行,兼具教育學術專業及人文精神關照! 嚴長壽先生所著之新書《教育應該不一樣》(天下文化, 2011)中認為:「教育必須是為青年人照亮未來的探照燈,而非重複過去的後照鏡。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淑俐教授也是那位永遠充滿愛心的蠟燭點燃者,與她一起研究歌唱時,受到感動及指引的經常是我。探照燈也好,後照鏡也罷,不管是倒滿或點亮,無論如何,讓學生、家長及老師共同為教育努力吧﹗各司其職地完成這神聖的良心事業!
|
 王淑俐 自由的教育工作者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 曾任:文化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教授及學生輔導中心主任、世新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兼主任。 2004年辭去專職,擴充與結合教育能量,協助「能力弱勢」學生及家長 現任:世新、文化、臺灣科技、政治、臺北教育、實踐、空中大學等兼任教授;司法研習所、教師研習與父母成長課程講座 著作:教師說話技巧、做個「教學溝通」的智者、溝通其實不簡單、你的溝通有沒有用、情緒管理、壓力圓舞曲、會做人,才能把事做好、生涯發展與規劃、與時間賽跑、好父母的12堂課等50本
|
第一篇 贏得社會的尊重--讓老師「夠」專業 第二篇 教學挑戰--老師不冏、不怕、不退 第三篇 教學EQ--教不厭,誨不倦 第四篇 正向管教--壓力適度的教學與輔導 第五篇 教育溝通--老師的慎言與立言 第六篇 親師溝通--老師與家長的「團隊合作」 第七篇 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有尊嚴 第八篇 享受教學--我下輩子還要當老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