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關注的問題非常簡單:為什麼在中共中央有一套既定的法規與政策下,中國大陸的省份,其政治改革的模式與幅度不盡相同?整體而言,本書是在回答兩個問題。第一,為何省級的政改模式不同?第二,為何省級的政改力度不同?對於第一個問題,筆者提出「政績」的解釋。各地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使得省委書記相繼追求「和諧社會」(社會維穩)或「小康社會」(經濟發展)的政績。人事制度改革有助於前者的完成,行政體制改革和後者有關。本書分別以「基層首長選制」與「行政三分制」,做為兩種改革的探討指標。第二個問題,筆者以「派系」來解釋。若最高領導人和省委書記之間,存在著派系關係,則由於省委書記發動改革的政治風險較低,因此該省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政治改革。
|
※書籍推薦人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暨政治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 冷則剛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王信賢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至潔
|
※推薦文 「蔡文軒博士的大作,精闢地指出中國大陸政治改革的多樣性與複雜性。透過第一手的原始資料,結合質化研究的特點,蔡博士對當代中共政治改革的區域特性及理論意涵,作出全面性的貢獻。」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暨政治大學政治系合聘教授 冷則剛
「整體而言,本書不論在問題意識、觀點的對話與提出、論證以及方法論的驗證等各方面都極具水準,此書若能出版,相信對國內中國研究領域將會有所貢獻。本人極力推薦之。」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 王信賢
「蔡博士的專書綜合了宏觀與微觀的視角,對中國大陸行政改革所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提出了細緻且極具說服力的解答。他的努力不只為海內外的中國研究社群做出重要的實證貢獻,也對比較政治學、威權政體研究、與政治組織研究等領域提出了發人深省的理論加強,實為台灣政治科學界新興學者中的翹楚。本人極力推薦蔡博士的大作,並認為應將本書列為所有中國研究相關課程的標準教科書。」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陳至潔
|
 蔡文軒 1975年生,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2010),現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後研究。他主要的研究興趣為中共政治體制與政治發展、中共高層決策模式、比較威權政體、中國當代政治思潮、質性比較方法。蔡文軒的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大陸研究、政治科學論叢、政治學報、遠景基金會季刊等TSSCI的學術期刊。電子郵件:94260501@nccu.edu.tw
|
第一章 「最高領導人」調控下的政治改革 第一節 研究問題 第二節 「最高領導人」如何調控政治改革 第三節 省級為何出現「大規模」的政治改革 第四節 個案比較、資料來源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重建因果機制:「政績-派系」模式的解釋 第一節 「比較政治」脈絡下的中國大陸:「現代化理論」的問題 第二節 替代解釋:領導幹部「政績」的最大化 第三節 科學發展觀的兩大「政績」:「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 第四節 結合「派系」政治:「政績-派系」模式的建立 第五節 敘事:四川、廣東、江蘇的個案簡述 第三章 後發展的困境:四川為何推動「黨內民主」? 第一節 「和諧社會」的思維: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二節 發展的契機:「跨越式」的追趕 第三節 改革的核心移到「黨內」:推進「黨內民主」 第四節 四川政改的意涵——黨內民主:中國政治改革的「彌賽亞」? 第五節 解釋四川政治改革的發動 第四章 招商引資的競賽:成為「行政國家」的廣東 第一節 改革開放後的廣東 第二節 深圳——帶頭先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第三節 2002年之後的衝擊:行政改革的再加強 第四節 深圳的突破 第五節 「行政三分制」的復辟:中央與廣東的行政改革 第六節 比較廣東與四川的政治改革 第五章 民主化的前夜?江蘇的人事改革 第一節 江蘇政治改革之謎 第二節 第一個世界——富裕蘇南:南京 第三節 第二個世界——貧瘠蘇北:宿遷 第四節 江蘇的政改——制度變遷的動因:三層次的觀察 第五節 「公推直選」運用在高層政治的得失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簡述本書的觀點 第二節 整體理論的探討 第三節 「中國模式」再省思 附錄 方法論的檢證 第一節 建立「真值表」 第二節 布林代數分析:建立「複數因果關係」 第三節 事件結構分析:政治改革的「過程追蹤」 第四節 「質性比較方法」的芻議:建立可操作的程序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