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聯盟經過五十餘年的發展,歐盟機構已經建立穩固的運作機制,究竟歐盟整合趨勢能否順利從邦聯逐漸發展到聯邦,有待進一步觀察與研究。同時,就目前歐盟朝聯邦主義發展,似乎與德國聯邦主義較相似,德國聯邦制度是否影響歐洲整合,值得加以研究。 本書從制度及政策面探討歐洲聯盟的聯邦主義趨勢,並藉由德國聯邦主義特色,來比較歐盟的運作,以檢證歐盟整合發展趨勢,是否可能為德式方向。
|
※書籍推薦人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歐盟研究中心主任 郭秋慶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蔡政文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 許智偉
|
※推薦文 蔡序
歐洲聯盟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發展最為成功之超國家組織,其理論與實踐對現代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及國際社會之關係與發展,皆有重大意義及深遠影響。如果歐盟發展趨勢可能朝歐洲聯邦的方向發展,若此一假設有可行性,究竟是哪一種聯邦主義?是否其聯邦主義屬性如學者哈柏斯坦(DanielHalberstam)、夏普夫(Fritz W. Scharpf)及卜爾采(Tanja A. Boerzel)所主張的與德國聯邦主義相近?雖然上述學者認為,歐盟的聯邦主義趨勢與德國聯邦主義在學理上及制度設計上相近,但是並未有系統的從制度及政策上分析德國聯邦制度對歐盟發展的影響。 吳振逢君在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班就讀期間,上過本人所開的「軍備管制與歐洲安全」及「國際政治專題研究」兩門課,對國際關係理論及新自由制度主義有相當的瞭解。吳君因在德國工作多年,對德國聯邦制度的歷史背景及聯邦與地方的權限劃分有親身的體驗與研究,故選擇以「從德國聯邦制度論歐洲聯盟整合趨勢」作為論文題目,並由本人及許智偉教授一起擔任論文指導教授。其研究除發現德國聯邦制度確實在制度及政策上影響歐洲整合外,透過聯邦主義的特性「超國家性」、「輔助原則」、「區域主義」及「經濟與政治的關聯」四個層面,檢視最近生效的里斯本條約修正後之內容,無論在制度面或政策面,均有明顯的聯邦主義特色,並繼續朝同樣的趨勢邁進,就如同新設的外交及安全政策最高代表,無歐盟外長之名,而有外長之實。 吳君將其論文改寫,整理成《德國聯邦制度與歐洲整合》一書,除了由德國聯邦制度角度探討歐洲整合,在國內尚屬創見,且歐盟與德國聯邦制度的比較,尚涵蓋政黨及利益團體,有許多可供研究歐盟的學生及學者參考之處,故樂為之序。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蔡政文
許序 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x, 1818-1883)曾謂:「國家之前並無國家,國家之後也沒有國家。國家乃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產物。」不僅如此,就以國家本身而論,也是在不斷演變之中。今日以主權為特徵的民族國家,與中古時期的封建國家、羅馬時代的共和國家,以及希臘時代的城邦國家均有不同。 經由1992年簽署《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而正式建立的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由於會員國讓渡若干主權,已經不是超國家的國際組織,而呈現「準國家」的「聯邦國家」狀態。並且,由於其採取多層級治理制度、多語言結構機制,以及對個人人權、公民社會和多元文化之重視,創新了聯邦國家的運作模式。更何況時賢哈伯瑪斯(Juergen Habermas)等所倡導的歐洲憲法草案,採取的是康德式的各邦聯治以維護世界永久和平;而非一統天下的世界大同,其中深意值得切問近思。綜上所見,從各種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歐盟,將是攸關人類前途的一件大事。 吳振逢君畢業於輔仁大學德文系、德文研究所,奉派任職新聞局駐德工作十餘年,期間繼續進修德國文學。歸國後,就讀於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班,又蒙當代政治學權威教授蔡政文博士指導,從事歐盟研究,更時有新見,本人有幸分享其喜悅。最近幾年吳君追循夏普夫(Fritz W. Scharpf)及卜爾采(Tanja A. Boerzel)之研究,多方考證、深入研析之結果,發現目前歐洲聯盟政治制度之形成,確受德國聯邦制度之影響,尤其是「輔助原則」之運用,參議院功能之發揮,區域主義之落實等均與美國聯邦制度不同,更與瑞士式或俄式的聯邦制度迴異。並且這些特點,也都是歐盟促進民主深化、人權進步之貢獻,極有助於世界政治之健全發展,國際關係之和平改善。吳君亦因此項新發現及其多年廣蒐資料,嚴謹分析之成果,獲頒社會科學博士學位,實至名歸,可喜可賀。 今吳君將其研究心得,整理成《德國聯邦制度與歐洲整合》一書出版,本人有幸先讀,深覺其有助於國際政治及歐盟之研究,故樂為之序。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教授 許智偉
|
 吳振逢 民國36年生,台灣省高雄縣人
現任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主任秘書
學歷 輔仁大學德文系、德文研究所畢業 德國漢堡大學德國文學博士候選人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社會科學博士
經歷 行政院新聞局秘書、科長、簡任編譯 駐德國慕尼黑、漢堡、柏林新聞處秘書、代組長 立法院秘書處副處長、處長 外交及僑務委員會專門委員、主任秘書 國防委員會主任秘書
|
前言 第一章 整合理論與歐洲整合 第一節 聯邦主義理論 第二節 功能主義理論 第三節 交流理論 第四節 新自由制度主義理論 第二章 德國聯邦制度的特性及運作 第一節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聯邦傳統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壹、德意志人與神聖羅馬帝國 貳、從神聖羅馬帝國淪亡到「德意志帝國」成立 參、從德意志帝國到威瑪共和 肆、從威瑪共和到第三帝國 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陸、德國聯邦制度發展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德國聯邦制度的特性及運作 壹、德國聯邦制度的特性 貳、德國聯邦制度的運作 參、邦政府的運作及其與聯邦政府的關係 肆、政黨及利益團體在聯邦制度中的角色 第三節 結 語 第三章 歐洲整合過程的回顧 第一節 從《巴黎條約》生效到歐洲議會改為直選(1952-1975) 第二節 從歐洲議會直選到簽署《馬斯垂克條約》(1975-1992) 第三節 從《馬斯垂克條約》到《阿姆斯特丹條約》(1993-1997) 第四節 從《阿姆斯特丹條約》到《尼斯條約》(1997-2000) 第五節 從《尼斯條約》到《里斯本條約》(2001-迄今) 第六節 結 語 第四章 歐盟制度整合的聯邦主義趨勢 第一節 超國家性 第二節 輔助原則 第三節 區域主義 第四節 結 語 第五章 歐盟政策整合的聯邦主義趨勢 第一節 經濟方面及其意涵 第二節 外交暨安全方面及其意涵 第三節 司法暨內政方面及其意涵 第四節 結 語 第六章 歐盟與德國聯邦制度特性的比較 第一節 聯邦與地方共享權力與制衡 第二節 民主原則 第三節 各邦的競爭與實驗 第四節 聯邦與地方分權 第五節 政黨及利益團體的角色 壹、政黨 貳、利益團體 第六節 結 語 第七章 歐盟整合趨勢的可能德式方向 第一節 德國聯邦制度影響歐盟發展的案例與意涵 壹、制度 貳、政策 第二節 歐盟整合發展的可能德式方向 第三節 結 語 第八章 評估與展望 第一節 評 估 壹、制度 貳、政策 參、《里斯本條約》生效後對歐盟趨勢的影響 肆、可能之障礙 第二節 展 望 第九章 結 論 參考文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