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領域的報章雜誌中,「創新」二字是無時不在的。各界對創新的重要性也有高度的認知。無論是談到如何跳脫長期以來的景氣低迷態勢、或是翻轉新冠疫情蔓延全球所造成的蕭條,乃至因應中國崛起的急起直追,一直到調適或主導由AI、IoT與Big Data所帶來之「第四次產業革命」等,創新都被視為是解決這些當代課題的關鍵手段。而這樣的狀況,想必台灣的讀者應當也有相同的感受吧!
然而,創新通常是「知易行難」的。正因如此,創新的重要性也才如此沸沸揚揚。但創新究竟何難之有?本書試圖從創新本身所具備的雙重特性─「自然的不確定性」與「意圖的不確定性」,以及由來於此之「資源高牆」中進行探求。所謂「自然的不確定性」,係指以研發活動解析自然界的法則定律,探究能否產生足以開花結果成為實體產品之科學或技術性知識的不確定性。至於「意圖的不確定性」,則指作為研發成果之產品,其實是難以在事前透過「客觀的指標」,來精確預測其社經價值是否能被認知,進而為市場所接受的不確定性。有鑑於此,在關鍵技術的研發、產品化、實用化與事業化等創新的各階段中,若是無法充分籌措所需之資源,就有可能陷入功虧一簣的局面。
那麼,要如何才能翻越所謂「資源高牆」呢?在此之前,始終稱不上有充分的檢討。但藉由23個被認定為展現優異的技術革新,並在產業上帶來卓越貢獻的「大河內賞」獲獎個案,本書針對其「資源動員」之經過,探究了箇中翻越高牆之過程,實為成功實現理論化之優秀研究成果。
本書認為,「具創造力之正當化」為翻越資源高牆的成功關鍵。由於創新的經濟性價值通常無法在事前藉由「客觀指標」來加以預測,是以創新的推動者往往只能在「主觀」而「特殊」的理由下,主張自身研發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而步上爭取資源的創新之旅。正因受到如此的制約,以致必須發揮高度的巧思,才能廣範圍地找出支持者,特別是那些可以提供充沛資源的人們─而此過程就是所謂「具創造力之正當化」。藉由本書,讀者們將可經由個案的內容,領略「具創造力之正當化」的各種手段與優缺點,甚且還有機會體認到過程中的矛盾與陷阱。
對於為了自己的研發專案而終日埋首於爭取支持者的台灣工程師與研究者們,本人認為這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佳作。與此同時,對於那些目標立足於應如何分配資源給旗下研發事業的台灣企業家、管理者與政府關係人來說,這本書也定能帶來相當的啟發。雖然書中所述都是日本大企業「具創造力之正當化」的案例,但本人相信這些內容絕對具備超乎日本大企業的普遍性。
有些讀者可能會懷疑:即便創新之際不具備所謂的「經濟合理性」,但市面上還是有代表專家共識的「技術路徑圖(Roadmap)」可供運用。但所謂「技術路徑圖」,越是深入細部,其「自然的不確定性」與「意圖的不確定性」就會同步升高。此外,在「技術路徑圖」中,越是代表「王道」的領域,往往越會出現熾烈的競爭,以致在資源的獲取上也就更加艱難。換言之,試圖依賴「技術路徑圖」的研發,在「具創造力之正當化」上亦會失去自由發揮的餘地。
此外,越是要求短期內要交代成果的創新活動,到頭來就越可能變得細瑣化而錯失取得先行者利益的良機。本書認為,受到全球化影響而流於同質化的今日,無論是企業乃至國家,都將更加需要具備「具創造力的特異人才」與「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性」,以免原本企業所能為創新而動員的剩餘資源,遭到周而復始的日常經濟活動所排擠。
再者,對於那些願意對欠缺經濟合理性,或是多數人所無法認同的研發事業而動員資源並給予支持者,本書認為這些人往往都不會存在於研究或技術人員平日所接觸得到的範圍之內。這些「非凡之士」,可能是公司的高層、或是集團內意想不到的其他部門,乃至於國內外的其他企業或學者之中。換言之,唯有超脫日常業務範圍之外的人,往往才是真能協助創新活動跨越死亡之谷的資源提供者。
如上所述,本書雖然具備了超越日本大企業創新個案研究的普遍性價值,但對台灣的讀者而言,毋寧也更有機會藉由本書而發現日本大企業所特有之「與眾不同」的特徵。作為推薦者,本人深深企盼本書在未來,能為台日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增進,乃至更多雙邊資源的新連結──特別是台日間的「共創」,發揮橋接的效益!
(本書推薦人伊藤信悟先生,現任日本國株式會社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部主席研究員,曾任瑞穗總合研究所株式會社調查本部中國室室長)...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