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是談有哪些AI科技、哪些編程,或是哪些亮眼的科技產品,那是永遠學不完、談不完的;本書是從另一個方向切入、了解「AI(人工智慧)是什麼?」,然後「我們可以從這裡學到什麼?」。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會,而把這個觀念用在生活、工作各方面,成為人生的智慧。
|
※推薦文 ●推薦序1──人造的還是智慧的 一個人的聰明有限,眾人的智慧無窮─—法國諺語 星島日報王慶偉主任邀請我為他的書寫序。這是近年第五位要我寫序,前四位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中校軍官、哈佛大學退休文史學者、核子工程專家。一般寫序要德高望重,我達到百50%一望不重,但德一定高。現在向另外50%努力。昨天我問他何時將序文傳給他,他回答下星期。我聽了大吃一驚,寫序的多是年高長者,怎能要求如此快速交卷?再想一想:他是報社採訪主任,已習慣要求寫好新聞當天下午結稿,明天上報;再者,AI屬電腦資訊,如今電腦相關工作就是要快,競爭劇烈,否則被迅速淘汰。 這是一本科普的書,要用簡潔的文字將內容傳給一般大眾讀者。以他的工作經驗最適合,因為他曾在電腦公司工作過,又是新聞工作者,同時他文筆清晰順暢,條理分明,寫科普書的條件他都到齊了。我寫這序也是最適當人選,當之無愧,因為我科技與人文背景雙具,是臺灣唯一留美工程博士在大學教授歐美及日本文學課程。 智能與智慧 我在《跨越三個世界的魅麗與迷思》(臺北五南,2021)一書中寫下對人工智慧(Artificaial Intelligence, AI)的基本看法:
「⋯⋯AI技術已開始普及化,不再是菁英的專利,他就在我們四周,將取代許多重複性、日常性、優化性的工作,下去15年可能現有一半的工作將消失,但複雜及有創意的工作會存留下來。因為AI沒有創意,所以不可能發明一種新藥,寫一篇純文學的小說,或創出新的流體力學理論;另外與人性有關的、感性的工作不可能被AI取代:比如在醫院裡,根據分析徵狀、環境或遺傳因素,AI可能比專業醫生還正確的判斷出病因及治療流程,但是關懷病人及家屬的痛苦及焦慮,能由AI代表醫生護士表達嗎?如果50%的工作將被取代,就必須要創造出其他類型的工作,或其他可行方案(比如戰爭),否則50%失業,就是社會動亂的開始。 AI目前還是一種分析數據的電腦程式,距離科幻電影裡真正能思考的電腦尚有很大的差距,可能永遠追不上—─我們真正希望那一天到嗎?」
基本上,個人認為AI譯為「人工智能」較合理,因為智能(Intelligence)只是執行,但智慧(Wisdom)是感悟與創造。而AI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執行工具。智慧與神經器官(物質基礎)有關,與生物構造,甚至基因有關,所以能感悟及處理周遭人、事、地、物的進退,不動聲色的進入最有利或最適當(甚至根本不一定有利)的途徑。AI只是模擬人類的智慧,然而心靈層次的「隱性智慧」是AI無法模擬複製的。《周易.繫辭上》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可比喻智慧為抽象而隱性的道,智慧是具象顯性的器。 國人比較馬虎,所以早期就把AI譯為智慧。但是中國大陸現已普遍使用「人工智能」。 AI的發展 AI在資訊工程領域中起步極早,從發明第一台電腦開始,就進行了AI的發展,但進展緩慢。直到近年半導體進步,以及電腦成本下降,促進大量數據的儲存與運算快速,才提供了AI極有利的發展環境。AI能在最近幾年突飛猛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背後有海量的大數據支持。AI的出現將物聯網及大數據智能化,「人」與「物」之間的交流變得有意義。社會學家可以據此分析人類的行為及交往模式;比如好事多(Costco)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百萬以上顧客的消費習慣;臉書處理500億張的使用者相片;中國政府計畫建立全面的個人信用評分體系,以此評估個人貸款、工作、簽證的申請活動。接下去還會有更多、甚至難以想像的AI進度。 因為需要大數據的支援,所以美國及中國占了優勢。目前中國大陸仍略落後,但已決定投下大量資金及人力,預計2030年成為AI強國領頭羊之一。同時中國已著手AI在軍事上的運用,這令歐美各國憂心忡忡。然而AI需要大量的計算,中國的半導體晶片發展比美國落後兩代,甚至三代,當然在競爭上是相當不利的因素。然而量子電腦發展迅速,中國大筆投資,如果在這方面的發展超過他國,傳統晶片的落後狀況將大肆改觀。換言之,量子電腦是未來之星,我們眼前的景象將如何變化,似乎可預測,又似乎看不清楚。當然,AI必定也會隨之聞雞起舞,中美兩國誰將是AI的領頭羊,又將帶往何方?沒人能斷言。 AI可能與腦神經結合嗎? 基本上,AI只能做單項或數項設計者指定的工作,也就是說範圍很窄,在創造力及應變性方面還是侷限的;人類的大腦遠比AI複雜,可以有多種方向的思維,處理多種工作,進入千千百百不同的領域。如今,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及神經心理學(Neuropsychology)將會有更多的發展,也可能與基因科學及醫療密切合作。所以,如果Ai能與人類的大腦做有機結合,由定量(Quantitative)發展到定性(Qualitative),那將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科幻小說境界。我曾詢問數位與此相關的研究學者,乃知那一天的到來尚是遙遙無期。 所以有些事,比如工商企業員工的個人心理、銷售對象的心理、健康保險的考量、政府政策對人心的影響等,這些尚不是人工智慧能有效解決的。換言之,我們目前不必恐懼人機「全面」結合時代的來臨,不必恐懼人類會被AI或電腦機器取代。基本上,量化需要有根據(例如Big Data),定性則是主觀的判斷,摻有相當直覺的成分。那是理性及知性的AI所不及的。也就是說,AI只能在量化方面遠超人腦,增強人類處理事務的能力,但無法取代人腦中直覺、感性、質化及定性的特質。在與人的思考智力相較,AI目前只有二、三歲小孩的智力。 相類似的,心理學起源於哲學,但是後來在神經系統及感官生理學上有了新的發現,如今心理研究已與生理系統結合,探討人類與哺乳動物的大腦神經、內分泌、感官器官三方面的功能。雖在萌芽階段,卻也將心理學由社會性帶入生物科學性的領域。AI是否也會發展進入此範疇?AI由機械性進入生物性,甚至人的潛意識、個性及智力都可進入AI。那是福?還是禍?就像核能的發現,帶來了核醫療、核電廠,但是也帶來了核子彈。 王慶偉的書 為書寫序,一般的慣例是寫很多客氣話,吹捧一番。我寫到現在將AI的正負面都寫出來了。我和慶偉有些看法並不相同,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大家看法相同呢?出書並不是開布道大會。 讀者應該會問我:為什麼你建議買這本書?為什麼要讀它?讓我列下原因。 1. AI會越來越重要,甚至會「無所不在」。我們與AI人機共存的時代已經來臨,大家都逃不掉,而且會越陷越深。報導有一位專家預測到2075年,90%的工作會被取代。你能不在乎嗎?能不對這個職場殺手有些基本了解嗎?AI就像當年的腳踏車,近年的智慧型手機,它會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2. 中國大陸已然與美國暗中或公開角力,因為雙方都有搜集大數據的條件,而且雙方在發展量子電腦方面都有相當潛力,再下去鹿死誰手難以預測。做為一個華人,你能不對中國可能領先世界的AI及量子電腦有基本了解嗎? 3. 書中有一章寫到如何以AI造成個人系統升級,也就是自己變得更好,更聰明,當然也會更有效率。這當然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方向。 4. 市面上AI方面的書不少,能看得懂的不多。我是電腦及資訊的外行,對AI僅有些概念。這本書的初稿有186頁,我在週末以三天不到的時間讀完。可見他的文筆流暢,內容不會艱深,這也是科普書籍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容易消化。 5. 這本偏重基本理論的介紹,他已在規劃寫下一本,那就是介紹AI的使用實例。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夏祖焯 (夏祖焯教授筆名夏烈,曾任教臺灣清華大學及成功大學,1993年國家文藝獎得主,2006年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科技與人文獎得主;是臺灣唯一工程博士出任外國文學教授之職。) ------------------------------------ ●推薦序2 2005年我出版第一本書時,慶偉兄曾開玩笑地對我說:「你實在太不像話,學工程的人竟然撈過界,開始寫書。」 沒想到風水輪流轉,不到二十年的工夫,我竟然可以用同樣的話回敬他。因為新聞專業的他不但鑽研了當今最熱門的人工智慧,更將他所學到的高深科技,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寫成了一本書。 目前市面上講述人工智慧的書相當的多,但真正鑽研此等科技的理工人所寫的書,往往引用太多電腦工程的程式,及高深的工程語言,讓一般民眾閱讀起來相當吃力。而由專業作者執筆,替那些拙於文字表達的工程人員所寫的書,雖然文字通順,卻因執筆者本身不甚了解人工智慧的真諦,而無法寫出一本解釋清楚的書。 新聞記者的專業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所採訪的主題,無論多麼深奧,然後用簡單的文字報導出來,使任何一位拿起報紙的人都可以了解發生了什麼事。回想十多年前慶偉兄第一次採訪我之後,就將那本有關空軍的書,相當精簡的報導出來。 也就是因為他對文字精煉運用的能力,這次他在加州大學柏克萊人工智慧研習班完訓後,可以將這門高深的學問以簡單的文字陳述下來的主因。 雷根總統曾被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最成功的演說家之一,他曾表示一次成功的演講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告訴聽眾你將要說什麼(Tell the audiance what you are going to tell them),第二部分就是述說主題(Tell them),第三部分就是告訴聽眾你剛才對他們說了些什麼(Tell them what you just told them)。慶偉兄似乎是得了雷根的真傳,這本書讀起來就有這種味道,尤其是每章後面的「本章重點」,就是為強化讀者對該章的印象。 在目前科技突飛猛進的社會裡,人工智慧在吾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將越來越重,面對這個新的科技,我向大家強力推薦這本介紹人工智慧的書。
王立楨 (王立楨為航太專家,曾在美國航太界工作四十年。著有《星際先峰》、《我們必須去》、《我以我血獻青天》、《飛行員故事》等十餘部作品。)
|
 王慶偉 曾任美西星島日報南灣/矽谷區採訪主任,新美國人傳媒特約教育學者。曾於不同媒體工作二十餘年。 矽谷硬體、軟體、網路公司工作近十年,金山灣區唯一跨領域媒體人。
|
夏祖焯序 王立楨序 感謝 自序 前言
第一部 為什麼要學人工智慧? 第一章 從人工智慧學習 AI時代面臨的危機(一) AI時代面臨的危機(二) 每個人都具有的三種潛力(一) 每個人都具有的三種潛力(二) 本章重點
第二章 人工智慧是集體智慧 逆向思維解析集體智慧 集體智慧與臨界知識 看見提升智慧帶來的可能性 本章重點
第三章 如何學習,如何應用 什麼是AI? 幾個重要基本觀念和原則 什麼是不知道的? 人工智慧的定義 本章重點
第二部 學習人生智慧 第四章 人工智慧是關鍵思考的應用 關鍵思考的幾個特點 關鍵思考如何培養? 本章重點
第五章 大數據分析得到實用智慧 時刻覺察最新資訊的重要 知識管理金字塔 知識不等於力量 本章重點
第六章 深度學習思考模式 思考模式為何重要 思考模式(一) 思考模式(二) 本章重點
第七章 機器學習系統運作 機器學習有意識習慣自動化 習慣的重要 本章重點
第三部 打造個人AI系統 第八章 從了解到應用:打造個人AI系統 工具321的3 工具321的2 工具321的1 工具321的功用 進階工具Obsidian打造個人的AI系統 本章重點 第四部 商業智慧 第九章 AI在商業的應用BI 為什麼需要BI(Business Intelligence)? BI的挑戰(一) BI的挑戰(二) BI的挑戰(三) 本章重點
第十章 大公司案例 Amazon Walmart Netflix Meta與Metaverse Apple 本章重點
第五部 探討各個領域應用 第十一章 探討教育與人才 探討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 探討Critical Thinking訓練未來人才 探討未來需要哪種能力? 探討人才和方法 本章重點
第十二章 探討職場應用 史丹福的T型人才 AI與工業4.0 任何領域都需要AI思考 探討個人系統升級 本章重點
第十三章 探討 思維三層級 托利得多元思維 大前研一談低智商社會 智聯網時代來臨 如何提升智慧? 矽谷精神 AI一句話 本章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