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至今,治理模式強調政府與公民、非營利組織和企業之間合作共同解決公共問題,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公民議會(citizen assemblies)等創新形式的公民參與,在全球各地廣泛被應用。參與式預算在1989年於巴西的阿雷格里港(Porto Alegre)發展出全球第一個實踐案例,並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國城市。臺灣自2015年起由臺北市長柯文哲以「重新參與你的生活」為口號,開始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具體實踐,此項創新的公民參與資源配置模式在臺灣一時蔚為風潮。 本書的特色及貢獻有二,一為透過系統性的梳理綜整國內外相關學術文獻,將各種面向論述之規範性理論及實證性研究,彙整出分析架構,提供有志於探索參與式預算相關議題之學術研究者,建構理論架構之參考及應用;另一為蒐集全球發展趨勢資料及國內外之實踐案例,描述各國在不同領域展開的各種多元參與式預算模式,發揮「他山之石可攻錯」之效,提供國內實務界參考、運用及反思。
|
※書籍推薦人 徐仁輝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許敏娟 前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
|
※推薦文 【推薦序/徐仁輝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講座教授】
上世紀九ま年代興起於巴西阿雷格里港市(Alegre)的參與式預算制度,迄今在全球已超過萬個城市群起效法。該制度之主要目的在改善政府施政與預算編製的「無感」問題;透過公共預算與政策的辯論,鼓勵公民參與,提升民主素質,讓政府施政對民眾需求有反應(responsive),且可提高預算的透明度,並對政府的預算執行,予以課責(accountability)。 巴西等拉丁美洲一些城市實施的參與式預算,可謂是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此模式與直接民主結合,透過系列的住戶大會與代表會議,決定參與式預算提案,直接交由議會立法通過;因此公民社會對政府部分預算有實質決定權。至於多數歐美國家、日韓與澳洲城市的參與式預算則是鄰近民主模式(proximity democracy),係政府透過公民參與,聽取民意與溝通政策,選擇性將公民意見納入決策,實質裁量權仍在行政官僚;臺北市2015年開始推動的參與式預算制度亦屬之。 惟誠如本書所言,參與式預算作為一種公民參與工具,在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展現其多樣性及適應性,沒有統一的最佳模式;而是依當地政府的具體情況進行適應與變革,這種靈活性讓參與式預算在全球能夠成功推動與實踐。參與式預算的各種創意作法,作者歸納出受到環境條件、流程設計、執行機制與工具,以及目標與預期結果等的影響。 21世紀係公民社會的時代,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興起,強調公共政策皆應反映社區居民共同協議後擬追求的共善(common good);參與式預算正是應當前社會環境所需產生。本文作者從「直接民主」、「公民參與」、「分配正義」、「社會資本與社區賦權」、「審議式民主」以及「協作治理」等學理分析,發現參與式預算制度皆能呼應這些理論與制度的需求,證實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價值。惟作者亦引用文獻發現在參與式預算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公民參與的持久性、參與的代表性及技術支持是主要的挑戰,至於包容性與互動性,似可以利用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參與途徑,增加社會不同階層的平等參與。 本書實踐篇,大量觀察歐洲、北美、澳洲、亞洲等許多城市的案例,內容詳實,包含實際作法、具體成效、經驗啟發與學習等,對於擬推動此制度的城市首長或有興趣認識此制度的人士,皆相當值得參考學習。 蔡馨芳老師求學歷程,從政治大學財政系、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碩士、世新大學公共行政學博士;一路來專研政府財政與公共預算領域,除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外,多次參與行政院主計總處與審計部等機關的委託研究計畫;發表多篇論文於知名學術期刊,積累其扎實的研究能量。對於臺北市推動的參與式預算制度,亦受邀實地參與,今日以其敏銳的觀察力,與雄厚的財政、經濟、公共行政學專業知識,對於參與式預算制度的理論與實務提出完整深入的論述,誠屬國內第一本相關著作,值得鄭重推薦。
【推薦序 讓預算不再遙遠,讓民主觸手可及/許敏娟 前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副局長】
我與馨芳老師結識於一場為臺北市政府委託「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借鏡與體制磨合之研究」研究案,所舉辦之座談會中,當時她是協同主持人,過程中老師不管是對政府預算的理解,或是對公民參與的熱情,都令我印象深刻,所以當臺北市政府與學界合作,遴聘相關專業人士共同組成「參與式預算專業師資輔導團」時,老師是網羅對象之一,她情義相挺,擔任種子教師,藉此更貼近實務觀察,並運用專業知識,適時對制度運作提出建議。 「參與式預算」從巴西阿雷格里港的首次實驗,到如今世界各地數千個城市的實踐,它正悄然改變著政府與公民的互動方式,然而中文世界關於這一議題的系統性著作仍屬缺稀,作為與馨芳老師並肩深耕參與式預算領域近10年的夥伴,我深知老師始終秉持嚴謹的態度,在理論與現實的斷層間架橋鋪路。當這本《參與式預算的理論與實踐》問世時,我看到不僅是一部教科書級著作,更以扎實的案例、清晰的框架和深刻的反思,為實踐參與式預算提供了寶貴的行動指南。 與馨芳老師一起走在摸索參與式預算本土路徑上,我尤其珍視書中隱含的問題意識:本書開篇便以巴西參與式預算史詩為鏡,從其興衰看公民參與的「生死密碼」,為何曾讓全球振奮的「阿雷格里港模式」會衰弱?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當參與式預算的核心理念,即民眾擁有深度參與和決策的權利被淡化,出現了侷限的參與形式,民主便淪為權力的化妝品。其後「理論篇」(第二章),除探究參與式預算的核心概念外,並將參與式預算從技術性治理工具躍升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引擎,揭密參與式預算如何精準對接SDGs目標。接下來第三、四章中,不僅是「理論綜述」,更是以六大支柱(直接民主、公民參與、分配正義、社會資本、審議民主、協作治理)重構了參與式預算的地基,全面呈現參與式預算如何整合這些理論。此外,亦透過檢視大量的實證研究文獻,探討參與式預算在不同政治、社會與經濟背景下的成效與挑戰,並總結其在公共治理與政策發展的啟發。 本書最突出的價值在於其「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穿透力」,「實踐篇」(第五、六章)馨芳老師沒有停留在對國際經驗的簡單介紹,而是透過深入剖析歐洲、北美洲、澳洲、亞洲等之典型案例,提煉出參與式預算成功的關鍵要素,如透明的規則資訊、包容的參與設計、有效的政府回應機制等,這些經驗絕非紙上談兵,在在都透露出老師對制度細節的敏銳觀察。例如,書中呈現了不同城市(地區)如何設計「提案討論、投票」等流程,揭示出看似微小的程度差異如何深刻影響公民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及推動的優缺點與限制。 更難得的是,馨芳老師始終帶著一種「批判性樂觀」的態度,書中不迴避參與式預算的困境,像預算分配的政治博弈、弱勢群體的參與門檻、形式主義等,但她並未因此否定其價值,而是透過制度創新案例(如法國巴黎的數位創新)指出可能的突破路徑,這種平衡的視角,恰恰體現了民主實驗應有的務實精神,就是沒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斷進化的實踐。 如果你關心民主如何真正「落地」,好奇政府預算如何從「黑箱」變為「公共對話」,或正在尋找活絡社區參與的有效工具,本書將是你的必讀之作。它既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參與式民主的複雜圖像,也是一把鑰匙,為構建更具回應性的治理體系打開新的可能。 馨芳老師的寫作始終帶著一種沉靜的勇氣:她不迴避民主實踐的荊棘,卻仍相信制度創新的微光。本書與其說是學術專著,不如說是一份寫給行動者的備忘錄,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參與式預算,不在宏大口號中,而是在一般民眾發現自己能「共同決定」的那一刻。 謹以臺北市參與式預算制度規劃執行者的身分,將這本具啟發性與應用價值的傑作,鄭重推薦給:每一位不甘於「象徵性參與」的公民,或對參與式預算有興趣的學術界、實務界人士。 當讀者闔上本書時,或會如我初讀時那般震撼──原來民主離我們,不過一本好書的距離。
|
 蔡馨芳
現職 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學歷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博士 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財稅學系學士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兼任副教授
|
推薦序/徐仁輝 推薦序/許敏娟 作者序 前 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參與式預算的意義、內涵及特徵 第二節 參與式預算的源起與衰落:巴西的民主實驗 第三節 參與式預算的擴散
理論篇 第二章 參與式預算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參與式預算的核心原則及價值 第二節 參與式預算的類型 第三節 參與式預算的影響 第四節 參與式預算配合永續發展目標的策略指導方針
第三章 參與式預算的規範理論及概念 第一節 直接民主 第二節 公民參與 第三節 分配正義 第四節 社會資本與社區賦權 第五節 審議式民主 第六節 協作治理 第七節 參與式預算
第四章 參與式預算的實證研究及啟發 第一節 PB的創意產生──環境條件 第二節 PB的創意擴散──流程設計 第三節 PB的創意實現──執行機制及工具 第四節 PB的創意影響──目標與影響
實踐篇 第五章 參與式預算的實踐案例──歐洲及北美洲 第一節 歐洲地區案例 第二節 北美地區案例
第六章 參與式預算的實踐案例──澳洲及亞洲 第一節 澳洲地區案例 第二節 亞洲地區案例 第三節 結論
結 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