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 叔本華
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 尼采
本書選自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德文原版直譯。書中闡述生活的本質及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從三個層次漸進梳理:品性,或人是什麼?財產,或人擁有什麼?地位,或人在他人評價中的位置。金錢、名譽、健康、閒暇……對所有左右人們的幸福感的要素逐一剖析。 附錄《走近叔本華》及《附錄和補遺》的背景介紹。
|
 亞瑟·叔本華(德語: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著名德國哲學家,著名的悲觀主義者、唯意志論主義的開創者,其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包括尼采、瓦格納、托瑪斯·曼甚至存在主義的哲學名作,影響極為深遠,是哲學史上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哲學家。他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柏拉圖、康德、貝克萊。肯定康德,否定黑格爾。著有《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源》、《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三本著作。
|
※譯者簡介
李潤萍、吳峰峰
李潤萍、吳峰峰
|
如何理解叔本華/鄧曉芒
引言
第一章 幸福的三個層次 自我是決定幸福與否的主要因素 個體的精髓正是其意識的構成 健康的乞丐比體弱多病的國王更快樂 人生的真諦在於遵從個性 內在貧瘠使富貴者與貧困者無甚區別
第二章 如何看待自我 自我品質才能帶來至高的幸福 只有﹁健康的土壤﹂上才能結出﹁快樂的果實﹂ 樂觀和美貌的人更容易幸福 痛苦與無聊是幸福的兩大勁敵 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平庸之人易感到無聊 幸福皆隨我而生,如我所見 人類獲得快樂的三個層次 別讓你的人生成了﹁活死人墓﹂ 天才總是孤獨又特立獨行 痛苦的兩大根源:物質匱乏與精神空虛 庸俗之人的鑑定標準在貧瘠使富貴者與貧困者無甚區別
第三章 如何看待財富 財富如海水,越喝越渴 窮人比富人更容易揮霍無度 足夠的金錢才能帶來自由的生活 出身貧寒的人亦有優勢
第四章 如何看待別人的評價 過於在乎他人看法是人性的弱點 別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世俗的目光虛幻而空洞 遠離虛榮帶來的痛苦與不幸 驕傲植根於信念之中 謙虛不一定是美德 所謂地位,不過是一個謊言 名譽的定義 公民名譽:公民自身直接展示的品質 公職名譽:地位越高,名譽也越高 性別名譽:女性名譽比男性名譽重要 騎士名譽:狹隘的人造原則 為了名譽,既動口,也動手 名譽與暴力毫無關係 智者從不相信暴力 真正欣賞自身價值的人會漠視誹謗 ﹁騎士名譽準則﹂是徹頭徹尾的迷信 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的﹁騎士名譽﹂ 名譽曇花一現,名聲永垂不朽 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代 卓越的思想無法被愚人領悟 不朽之作敢於蔑視時代 偉大的心靈和頭腦才具有絕對價值 虛榮者關注名聲,睿智者創造思想 果實需要整個夏季成長 名聲的真相
附 錄 走近叔本華 《附錄和補遺》與轟動世界的滯銷書作家
亞瑟•叔本華 年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