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導讀
尤煌傑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 亞里斯多德生平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 C.)出生於希臘北疆的瑟瑞斯(Thrace)地區的史塔傑拉(Stageira)城。父親尼高馬庫斯(Nicomachus)為馬其頓王國的御醫。亞里斯多德於17歲時(約367 B. C.)來到雅典加入柏拉圖學院學習,直至柏拉圖去世(約347 B. C.),親炙柏拉圖教導達20年之久。 柏拉圖去世後,學院由其姪兒史博希普士(Speusippus)接掌,於是亞里斯多德離開雅典來到特洛德的阿梭斯(Assos, Troad)建立分院。過了四、五年(約343B. C.),亞里斯多德應馬其頓國王菲利浦二世(Philip II of Macedon)之邀請成為王子亞歷山大(Alexander)的導師,直至亞歷山大登基(約335 B. C.)。其後亞里斯多德返回雅典創建自己的學院於利西翁(Lyceum),其思想逐漸擺脫柏拉圖的理型論,轉向注重經驗觀察的經驗論。亞里斯多德經常與其弟子漫步在學院的迴廊,在漫步中討論哲學問題,後來被稱之為漫步學派(Peripatetics)。 亞歷山大大帝駕崩之時(約323 B. C.),雅典掀起反抗馬其頓的風潮,亞里斯多德因為曾與亞歷山大的師徒關係而受迫害,被控「瀆神」罪名。亞里斯多德出逃雅典至歐坡雅的查齊斯(Chalcis, Euboea)。據說亞里斯多德出逃時,曾表示不願讓雅典再次危害哲學。(蘇格拉底因為服從雅典法律而甘願受死,不肯脫逃。)亞里斯多德於隔年因病去世(約322 B. C.)。 亞里斯多德的早年著作多已佚失,現今流傳之著作屬於在學院期間的著作。著作有兩部分:一部分是以一般大眾為對象而寫作的對話體作品,現已流失;另一部分是學院內的教材,這是目前我們所可以接觸到的亞里斯多德著作的原本。亞里斯多德死後,其著作手稿曾經因為避免被當政朝廷強索,而被藏匿二百餘年。當今亞里斯多德著作是源自漫步學派第11代傳人,安卓尼庫斯(Andronicus of Rhodes)編纂出版(約60-50 B. C.)。
二、 亞里斯多德哲學概要 亞里斯多德長期浸淫於柏拉圖的學說,後來卻又提出不同於柏拉圖思想。這兩位偉大哲學家之間的最大不同,在於柏拉圖的哲學主張理型世界與感覺世界是兩個分隔的世界。理型世界裡面的眾多理型是永恆不變的,而感覺世界裡面的事物是以混沌世界的物質分享理型而成的,是理型的模仿。而亞里斯多德嘗試把兩個世界結合成一個可以完全按照理性能力詮釋的合一的世界,讓形式與物質在個別事物中結合在一起。柏拉圖的哲學形成一個穩定不變的理型世界,對立著一個虛幻而流變的物質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的關係是一個神話式的神明戴米奧格(Demiurge),他拿混沌世界的物質來模仿理型而塑成感覺世界。此外,這兩個世界沒有其他的動態關聯性。 亞里斯多德如何把恆常、普遍的形式與變動不居的物質體結合在一起,他必須設計一個解釋變化的理論。於是他提出「四因說」(形式因、物質因、動力因、目的因)來說明參與變化的因素,用「實現」(act)與「潛能」(potency)、「缺乏」(poverty)來說明變化的歷程。一切變化都是由「潛能」到「實現」,潛能之所以嚮往實現,因為事物在潛能狀態「缺乏」實現所具備的完備性,因而受到實現的完備性之吸引而朝向實現運動。每個存有者的存在,都是一種實現,亞里斯多德稱之為「第一實現」(first act);當這個存有者因為變化的原理而新增新的形式,則成為「第二實現」(secondary act)。例如:一個人的「誕生」,即是第一實現的狀態,當他成長並增加知識等等,則是新增了第二實現。 四因說裡的形式(form)因與質料(matter)因說明一切事物的靜態結構,而實現與潛能說明事物變化的狀態。一個普遍的形式和物質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具體個別物(a concrete individual),同一個形式可以結合無數的物質,形成無數個具體個別物,所以「形式」等同於類概念,即是共相(universal),也就是一個類概念可以包含許多同類的個別物。如此,亞里斯多德提出「存有」(beings)的基本結構,它包含「形式」與「質料」。任何事物,無論為物質物,或非物質物,或無論是過去事物,或現在事物,還是未來事物,皆是「存有」。「存有」結合「存在」(existence)才成為現在存在之物。亞里斯多德哲學裡的「質料」(matter)因,不僅指稱物理界的「物質」,也包含物理界以外的非物質。所以我們對亞里斯多德哲學的「形式─質料」理論的最佳解釋為:形式,意指作為一事物的「限定原理」;質料,意指作為一事物的「被限定原理」。因此,不只桌子、椅子等家具包含形式因與質料因,友愛、正直等觀念也包含形式因與質料因。我們可以說「形式─質料」理論不只是形上學的基本原理,它可以用來解釋所有學術的構成,包含知識論問題、倫理學問題,以及美學問題,都可以被應用。 柏拉圖說我們的靈魂在與肉體結合之前,已經在理型世界裡認識了各種理型。靈魂降生至現實世界之後,看到各種感覺世界的事物後,是這些事物引發我們「回憶」起曾經在理型世界裡看見過的理型,因而成為我們此生的知識內容。亞里斯多德不承認「回憶」說,他主張我們利用靈魂中的理性能力,可以將感官知覺到的事物的形象,進行「抽象作用」(abstraction),抽取出此個別形象中的「形式」,而產生關於事物的「概念」。 關於靈魂與身體的關係,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也有顯著的不同主張。柏拉圖認為靈魂與身體各自為獨立的個體,靈魂降生於人世間而與肉體結合,這種關係猶如馬車夫與馬車的關係。但是,亞里斯多德認為一個完整的人,是由靈魂與肉體結合而成,靈魂是人的形式因,肉體是人的質料因。靈肉結合才成為實際的人,兩者分離則不再存在為人。靈魂是人的生命原理,也是使人成為人的形式因或限定性原理。但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都接受靈魂不朽的主張。 亞里斯多德哲學體系,包含以下三大類: 思辨哲學(speculative philosophy):包含:第一哲學、數學、物理學。 實踐哲學(practical philosophy):包含: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 製作哲學(poetic philosophy):包含:詩學、修辭學。 所謂思辨哲學亦可稱之為理論哲學,舉凡為滿足人類之無知而追求的純粹學問皆可以稱之;實踐哲學則以實踐人性行為之獲得終極善為目的的學問,倫理學涉及個人行為的完善;經濟學涉及家庭成員之行為的完善;政治學涉及城邦所有公民之行為的完善。製作哲學可以稱之為藝術哲學,希臘人認為藝術即是一種生產(poesis)的技術(techne)。這個哲學分類的體系一直影響西方哲學的發展到近代時期,其後哲學的發展才轉向更豐富的分類系統。
三、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各卷要旨及主要理論 亞里斯多德著作裡面,並沒有訂名為《形上學》(Metaphysics)的論著,這個名稱是後來安卓尼庫斯所命名的。根據一般的說法,亞里斯多德把這部著作的內容認定為「第一哲學」或「神學」。因為從萬物變化的因果關係來看,這部著作觸及第一原因的問題,要問那個作為「第一」的存有者是甚麼。既然作為「第一」因,意味著它是所有後繼者的最初原因,而且它不再是來自其他原因的結果。那麼這個第一因顯然與一般存有者不同,只有「神」才能成為第一因,所以他又將之稱為「神學」。後來,安卓尼庫斯在重新出版亞里斯多德著作時,他把這部著作安排在亞里斯多德另一部著作《物理學》(Physics)之後,於是定名為Metaphysics,意味這是《物理學》之後的續編。希臘文Meta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後面」,一個是「超越」。因為這第二種意思更符合,《形上學》的旨趣,所以Metaphysics這個名稱就一直被保留下來。至於這部著作名稱的中文翻譯,是借自《易經.繫辭傳上傳》裡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味著超越形象的是普遍的原理,而有具體形象的是個別的器物。所以中文譯名也相當符合其本意。 《形上學》原著為希臘文,其最旱的譯本是位丁文。後人編的亞氏全書之一為: Aristotelis Opera, edidit Academia regia Borussica (Berlin,1831-1870) ,Vols.I-II ,Aristoteles Graece ex recogn. 1. Bekker (1831)。 鑒於亞里斯多德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後來世界各國的主要語言都有譯本。關於英譯本,國人比較熟悉的有:W. D. Ross的譯本(1941),以及Richard Hope的譯本(1952),另外John P. Rowan的譯本是包含在多瑪斯的形上學註釋本之中的。 此外還有Hippocrates C. Apostle的譯本(1966),他也是翻譯兼註解及名詞解釋。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包含14卷,大致包含3部分,第一部分(卷1-4)作為形上學導論,第二部分(卷5-11)為「實體論」,第三部分(卷12-14)作為自然神學,以及其他補充。各卷重點如下: 第一卷至第四卷,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因說,透過回顧前哲的哲學理論,按照四因說的範疇逐一檢討四因的形成過程,這個歷程可以被視為最起初的形上學史。在討論的過程中,同時也導入形上學的基本問題。在第四卷第一章亞里斯多德對形上學的意義提出了有名的定義:「有一門科學,它研究存有之為存有(being qua being),以及必然屬於存有的性質。」(1003a) 第5卷至第11卷的部分,在第5卷對思辨哲學或理論哲學進一步分類,並說明其意涵。第6卷指出對於存有的首要探究是「實體」(ousia, substance)。在這第二大部分裡面,針對實體的問題,提出實體的說明與定義、本質。主要分析可感覺的實體的構成原理,包含質料與形式,實現與潛能,統一性,不矛盾原理,運動與變化。 第三大部分的第12卷,主題是「不動的原動者」(unmoved mover),亦即討論自然神學。第12卷的第1章區分實體分成三類:永恆的實體和可毀滅的實體(這兩類都屬可感的實體),第三類是不可被推動的實體。其中最重要的討論是論證必須有一個永恆且不被推動的實體。最後兩卷,用了許多篇幅討論數學對象的相關問題。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包含三個主題的轉折:存有學、實體學、神學。 存有學之意義在一開始定義形上學時提到「存有之為存有」的探究。亞里斯多德對於「存有」的探究轉到對「存有者」的認識,然後對於「存有者」的意義理解成「實體」,於是從存有學過渡到實體學,《形上學》以最多篇幅討論與實體相關的課題。為了圓滿解決從物理世界的所有運動變化的問題以至於一切種類的實體,並奠定一切存有的基礎,必須證明第一不動的動者作為最後原因,因而使形上學最終成為自然神學。
四、 亞里斯多德哲學對後世哲學的影響 中世紀初期的歐洲學者,對亞里斯多德的認識僅僅知道他的邏輯,並不知道他的整體思想體系。當時對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有研究的學者是阿拉伯的學者與猶太學者。這時候比較完整的亞里斯多德著作已經被翻譯成敘利亞文和阿拉伯文,後來因為十字軍東征的緣故,而使亞里斯多德的著作重新被帶回歐洲,再從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但是,這已經來到十二世紀了,歐洲哲學在此時期之前,哲學的主流思想是跟隨柏拉圖主義的理論。亞里斯多德哲學的重新出版,在學術界造成轟動,甚至引發教會一度禁止講授亞里斯多德哲學。 十三世紀,巴黎大學已經成立,正逢多瑪斯講學於此。多瑪斯極力讚揚亞里斯多德哲學,為亞里斯多德的幾本重要著作一一予以註解,其中包含對《形上學》作註解,更加推廣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力。多瑪斯行文中避諱亞里斯多德的名諱,直接用「哲學家」之名來專指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哲學自近代哲學以來,飽受非士林哲學界的抨擊。多認為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知識已經遠遠不及當時進步發展的自然科學,均持拋棄之的態度。主觀主義的立場的哲學家們也反對亞里斯多德的客觀實在論主張。 當代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認為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把形上學的任務從對「存在」的探究,轉變成對「存有者」的分類與描寫,完全喪失了對「存在」的認識,他宣稱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遺忘存在。」 從後人的觀點來看二千多年前的亞里斯多德著作,表面上看起來凡是不符合現代科學理論的部分都可以反對之,那麼亞里斯多德哲學在今日還有甚麼價值可言?本人嘗試從以下幾點來表明一下: 1. 亞里斯多德《形上學》是哲學史首部關於這個題材的著作,亞里斯多德以嚴格的理性,分析萬事萬物,建構一個存有層級的結構,讓我們可以有系統的思考事物的構成與變化原理。 2. 這是哲學史上首次可以完全不提及神明的干預,單獨憑藉理性能力就可以讓這個知識系統自行運作。 3. 希臘哲學首次在哲學論著中,明確地分辨形式與質料,精神與物質,透過四因說與實現─潛能,同時解說事物的靜態結構與動態變化。 4. 將形上學的最後高峰推到不動的原動者,藉助於理性的因果推理,建立自然神學,也為後世建立神學理論豎立一種思想模型。 以上幾點都是亞里斯多德形上學開創的價值,但是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所處的時空背景也是讓他成為哲學先驅的幸運兒。因為有從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利斯以至柏拉圖一百多年的來的諸多哲學家們的哲學成果做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養分,才讓他有機會發展出四因說以及各種哲學理論,也成就了第一個形上學史。 無論是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他們都同意哲學的目的就是探究事物,並獲得共相。而形上學即是最佳的研究成果。柏拉圖代表一種唯心論的思考模式,而亞里斯多德則代表另外一種以經驗做出發點的實在論的思考模式。這是值得我們去效法其治學態度與學習其宏觀的學術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