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十一章,第一章至第三章簡要說明我國的土砂災害問題及集水區的一些特性,屬於一般的基礎概念;第三章詳細介紹了與坡地土砂災害有關的水文觀測及其演算方法;第四章至第七章對各種類型土砂災害的各項問題做了比較完整的說明和分析;第八章及九章係以一維河道動床數值模式為主軸,探討集水區尺度的土砂收支規律,以及推估人為工程構造物介入之後,集水區土砂流失與生產間的演變趨勢,藉以評析工程構造物之於集水區的治理成效;第十及十一章主要闡述了山地河川各種土砂災害的結構性工程治理措施及非結構性防護措施,也涵括了一些減少環境衝擊的生態保育措施。
|
※推薦文 推薦序
臺灣各河川集水區之泥砂生產量位居世界之冠,全世界六大陸塊之泥砂年平均生產量約為201.6億噸,其中亞洲占79%,為159.1億噸,以此產量而言,換算成單位面積生產量的話,黃河為每平方公里3,090噸,在臺灣的濁水溪卻高達每年每平方公里16,000噸,在南部的二仁溪更高達每年每平方公里43,000噸,由此可見臺灣集水區單位面積的土砂生產量是居於世界第一。超高的集水區泥砂生產量雖也造就了臺灣西部狹窄卻是我們2,300萬人類以生存發展的寶貴平地,但其每年隨同颱風豪雨間帶給我們的土砂災害卻也是我們生存於臺灣的同胞們的宿命。平均而言,北部地區之集水區浸蝕,以年侵蝕深度而言,北部地區約為2毫米至5毫米,中部地區則增加至5∼15毫米,南部地區更高達20∼36毫米,如與美國最有名的TVA,田納西峽谷集水區之侵蝕深度每年僅0.25毫米比較,臺灣治水同時間肩負的土砂重負是很難想像的。 對一個一生從事於與水有關工作的人而言,手邊能有一本相關的參考書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情,記得民國40年代初到當時的臺灣省水利局第六工程處上班,當時的臺灣省水利局業務包山包海,水土保持局尚未成立,即使山地農牧局也是40年代後期的事情,各河川局的水文站也剛剛在設立初期,當時受命建立南部重要河川的水文站,每個月必須三次到各站測量流量,也必須取的水樣,分析含砂量,年底依規定必須編撰年報,想找一本可供參考的工具書而不可得,只好依照自己的想像編撰提教。今天欣悉逢甲大學連惠邦教授利用課餘時間,歷經多年的辛苦,將其研究成果,教學及實務經驗彙整編篆《土砂災害與防治》一書,內容豐富實用,理論及實務並重,想想當時從事於河川集水區之泥砂生產測量調查,如能有這一本書做為案頭的參考不知有多好。1970年代在美國進修時,有關泥砂的書籍,有關河川泥砂「Sediment Transport」的著作不少,集水區泥砂生產相關如「Engineering」也均以美國的集水區為案例,連惠邦教授能將理論與實務彙編,並詳述臺灣的實例,真的讓從事此項工作的同行們有福了。謹此祝福本書之發行必可對年青學子及從事於實務工作者有莫大的助益。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顧問 黃金山
|
 連惠邦 現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教授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學士,民國65∼69年 逢甲大學土木水利研究所碩士,民國75∼77年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班博士,民國80∼83年
經歷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助教,民國71∼77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講師,民國78∼84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副教授,民國84∼92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教授,民國92年∼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學系系主任,民國97∼99年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主任,民國91年∼ 考試院襄試委員、典試委員、命題兼閱卷委員、召集人 水利技師,民國72年∼
獲獎 青年工程師委員會、中國工程師學會,學生工程論文競賽特優指導獎,民國83年 經濟部水資源局推動與實踐節約用水成效卓著獎,民國87年 教育部社教有功個人獎,民國88年 社團法人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論文獎」,民國88年 中華農學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學術獎」,民國98年 社團法人中華水土保持學會「論文獎」,民國99年 行政院表揚傑出科技人才獎,行政院三等功績獎章,民國101年 總統府莫拉克風災重建紀念章證書,民國104年
|
第一章 緒 論 1-1 暴雨災害 1-2 暴雨與土砂災害 1-3 河川上游集水區水砂環境與災害特性 1-4 莫拉克風災的水砂災害問題 1-5 土砂災害研究意義 第二章 集水區地形地貌與水砂特性 2-1 集水區地形地貌特徵 2-2 河溪種類與級序 2-3 河川水流及其泥砂運移特性 2-4 河川地形 2-5 河流泥砂特性 2-6 山地河川與平原河川之異同 第三章 水文觀測與分析 3-1 降雨逕流過程 3-2 水文觀測與分析 3-3 設計水文量 3-4 設計暴雨 3-5 設計洪水演算 3-6 小型集水區設計洪水量計算 第四章 土壤侵蝕 4-1 土壤侵蝕涵義 4-2 土壤侵蝕、流失與生產 4-3 土壤侵蝕程度 4-4 土壤侵蝕類型 4-5 土壤侵蝕過程 4-6 水力侵蝕型態及其影響因子 4-7 雨滴飛濺侵蝕 4-8 坡面漫地流侵蝕 4-9 紋溝侵蝕 4-10 溝狀侵蝕 4-11 土壤流失量推估 4-12 水力侵蝕量量測 第五章 地滑、大規模崩塌與淺層崩塌 5-1 斜面塊體運動分類 5-2 地滑 5-3 大規模崩塌 5-4 淺層崩塌 5-5 河岸崩塌 第六章 土石流與山地洪流 6-1 土石流定義及其基本特徵 6-2 土石流危害方式 6-3 臺灣歷年重大土石流事件 6-4 土石流分類 6-5 土石流發生條件 6-6 土石流流動特性 6-7 土石流淤積特性 6-8 土石流泥砂體積濃度 6-9 土石流發生模式 6-10 土石流力學機構 6-11 土石流流速經驗公式 6-12 土石流流量計算 6-13 土石流流出土砂量推估 6-14 土石流撞擊力推估 6-15 山地洪水 第七章 山地河川河床沖淤趨勢與推估 7-1 山地河川河床沖淤演變趨勢 7-2 河道沖刷 7-3 河道土砂淤積 第八章 集水區產砂規律模擬 8-1 集水區產砂過程與土砂收支方程 8-2 集水區產砂量推估模型 8-3 集水區產砂規律的數值模型 8-4 案例模擬分析 第九章 集水區土砂管理模式 9-1 集水區土砂管理模式 9-2 案例模擬分析 9-3 集水區土砂流失抑制效益 9-4 防砂設施調砂效益 第十章 山地河川工程治理 10-1 挾砂洪流治理原則與工程對策 10-2 土石流防治原則與工程對策 10-3 防砂工法 10-4 整流工法 10-5 淤積工法 第十一章 土石流非工程防護措施 11-1 土石流潛勢溪流判釋 11-2 土石流潛勢溪流影響範圍劃設 11-3 土石流觀測 11-4 土石流預報與雨量警戒 索 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