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計畫:一個從無到有的設計思考過程與可行之道
作  者╱
李峻霖、莊亦婷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22/10/07   (3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626-343-402-8
書  號╱
5G39
頁  數╱
496
開  數╱
20K
定  價╱
600 (特價 480)


李峻霖   
◆ 中華民國(台灣) 建築師專技高考及格
◆ Principal, Studio a. j. lee
◆ 英國 愛丁堡藝術學院ECA 建築碩士   
◆ 曾兼任於聯合大學與台科大建築系
◆ iF DESIGN AWARD 2016   

專業
◆ 設計思考與空間轉譯
◆ 設計策略與建築計畫
◆ 脈絡式建築設計方法
◆ 敷地計畫與設計管理
◆ 地域建築(Locus Architecture)思維

莊亦婷   
◆ 現職:紐西蘭 奧克蘭大學(UoA)建築系(都市設計) 專任教師暨碩/博士生導師
◆ 美國 紐約州建築師暨LEED AP
◆ 曾任台灣新北市都市設計暨校園規劃設計 審議委員
◆ 曾任台科大建築系 專案助理教授
◆ A' Design Award 2017   

學歷
◆ 新加坡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建築與永續設計學院 哲學博士(Ph.D.)
◆ 美國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 設計碩士
◆ 紐西蘭 奧克蘭大學建築系 建築學榮譽學士(First Class Honor)   

專業
◆ 都市設計與建築永續發展策略擬定
◆ 大數據分析在都市設計之決策應用
◆ 都市型態學分析與都市設計實踐
◆ 永續校園與住宅社區敷地規劃

前言

第1章 建築計畫——一個從無到有的建築設計思考過程
一、在開始建築之前
二、企劃與計畫:建築計畫的內涵
三、建築計畫的定位:承先啟後的基礎

第2章 建築設計的基本認知及內涵
一、在日常生活的本質中發現建築
二、空間的概念
三、建築設計的基本認知
四、空間語言與建築語彙
五、空間尺度、比例與模矩
六、人體工學與單元空間
七、建築繪圖基本原則
八、永續—節能減碳的設計觀
九、結構系統與建築
十、建築構造與材料
十一、通用設計與無障礙環境
十二、營建法規架構
十三、數位建築與設計軟體

第3章 建築設計的程序
一、設計思考的意涵
二、業務(客戶)類型與設計專案背景
三、分析與結論:界定設計的課題
四、建築案例與類型分析
五、設計思考的意涵與操作
六、對策擬定與決策—解決問題的可行之道

第4章 建築計畫的廣義內涵
一、緒論
二、空間計畫:空間需求說明及定性與定量
三、基地環境分析
四、都市計畫與營建法規分析
五、規劃設計課題
六、相關案例分析
七、規劃設計構想
八、規劃設計指導原則(準則)
九、景觀與植栽計畫
十、綠建築計畫
十一、通用設計與無障礙設施計畫
十二、性別平等空間計畫
十三、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十四、建築物夜間照明計畫
十五、智慧建築計畫
十六、結構系統計畫
十七、機電與特殊設備計畫
十八、綠營建計畫
十九、成本計畫
二十、作業進度管理計畫
二十一、工程發包策略
二十二、管理維護計畫
二十三、節能減碳計畫
二十四、建成環境使用後評估
二十五、永續與整合:B.I.M 導入
 
第5章 趨勢與願景
一、趨勢:跨領域的多元整合
二、臺灣建築教育的進化
三、臺灣建築環境的在地觀點

附錄 設計思考在建築設計之應用

運輸工程
渠道水力學
經濟部國營事業
聯招新進職員甄
試(台電、中油
、台糖、台水)
【土木、機械】
專業科目A【應
用力學、材料力
學】歷屆試題詳

交通工程
防水100問
經濟部國營事業
聯招新進職員甄
試(台電、中油
、台糖、台水)
【土木】專業科
目B【大地工程
學、結構設計】
歷屆試題詳解




一、在開始建築之前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realm. It has a special physical relationship with life. I do not think of it primarily as either a message or a symbol, but as an envelope and background for life which goes on in and around it, a sensitive container for the rhythm of footsteps on the floor,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work, for the silence of sleep.
我們亦認為建築是生活場域中人類每日生活物件彼此間「關係」的一種總和再現(Representation),而這也隱喻了多重的關係組合,諸如:人/物種、行為/活動/需求、物件/空間/環境、時代性/科技等。無疑地,從個別空間到建築乃至於地方(Place)的形塑可作為某時段與某場域內人們集體生活之價值、文化、經濟、空間美學、區域政治與時代趨勢等因素互相影響作用下的巨觀再現與社會縮影。誠如英國首相邱吉爾(W. S. Churchill)曾說:建築及結構會影響人類的品格和行為,這點無庸置疑;人類先建造建築,然後建築再形塑人類,為人類定出生命開展的軌跡。前述觀點指涉了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建築與時間的關係、人與建築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
建築代表真實,而在這個虛擬時代中,真實也愈來愈珍貴。每件建築都是得到真實體驗的機會。既然建築是處理真實世界的事物,那麼我們就必須真實的面對,也就是說在我們開始建築之前,必須釐清什麼是我們必須面對、必須深入了解的課題與空間專業介入的解決之道。以下列舉說明若干關於「建築」的定義:
1. 中華民國建築法第四條:本法所稱建築物,為定著於土地上或地面下具有頂蓋、樑柱或牆壁,供個人或公眾使用之構造物或雜項工作物。
2. 牛津英文字典將“Architecture”解釋為:建築物的藝術與科學(the art and science of building),包括建築學、建築術、建築的設計或式樣。在建築學和土木工程的範疇裡,「建築」是指興建建築物或發展基建的過程。一般來說,每個建築項目都會由甲方之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建築師(architect)負責統籌各項專業事務(結構、機電、環保、大地、水土保持等),並由各級的承包商(contractor)、分包商(Sub-contractor)、工程顧問(consultants)等專業人員負責監督。
3. 建築,通常指的是對那些為人類活動提供空間的、或者說擁有內部空間的構造物進行規劃、設計、施工而後使用的行為過程的全體或一部分。「建築」除了可指具體的構造物外,也著重在指創造建造物的行為(過程、技術)等。通常在表示具體建造物時,稱之為「建築物」,但在漢語中兩者常被混同使用。建築經常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也被當成是一種藝術作品。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代表性建築成就,例如眾所皆知的埃及文明與金字塔。建築除了包含規劃、設計並建造出能反應功能的型式、空間和環境,也需要將技術、社會、自然環境和美學納入考量。
建築一向都得面對各種限制,實體限制、財務限制或功能需求。若是認為建築只是藝術或只追求實用,就不能真正掌握建築的本質。要討論建築有多重要,就必須了解建築以何種方式展現影響力。建築除了明顯具有「遮風擋雨」的功能之外,其重要之處就和任何藝術一樣,都是讓生命更美好。3這也應證了建築作為一個應用藝術的另一個身分與觀點。
建築的開展,如同前述是一個藝術的且科學的觀點,建築既是藝術的展演,也是科技的結晶;既保存了城市發展的文明資產、記載了人類歷史的演進,同時更承載了人類生活場域中每日生活的點滴內涵。我們可以藉由了解建築,體驗建築,以驗證不同族群生活中的各種文化積累現象。然而,也如同《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一私人信札中所言:也許你會覺得哲學非常難搞,我跟你說,比起來,想要成為一個好建築師所面對的挑戰,那才真正叫做高難度。當我在維也納為我的姐姐蓋她的房子時,我真是每天都筋疲力竭到只能有力氣在晚上把自己泡在戲院裡。
建築設計之所以複雜與矛盾便在於它同時具有理性與感性、美學與工程、單一領域與跨領域、縱向的深入與橫向的整合、傳承與創新、準確與浪漫、法規與使用性、實用與藝術等的狀態。因此,當我們開始要進入建築設計的操作前,我們也必須同時具備面對這些狀態的專業學養與態度。而這所謂的專業學養係指在建築設計的實踐過程中考量且融入了環境科學未來願景、城市空間美學、都市設計、營建法規、敷地計畫、景觀綠化、水土保持、結構系統、物理環境、建築設備、防災計畫等眾多跨領域學科的專業涵構,而建築師的角色與職責便是在於整合這些學科,協調並整合出最大公約數(環境、甲方與使用者),釐清與權衡相關的課題並提出具創意的可行之道,這便是一個關於水平廣度的分析與垂直深度整合的一個專業態度,及作為建築師的專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