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鐵道物語─1924文化列車首航
作  者╱
李欽賢著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台灣書房
出版日期╱
2013/11/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7320-7
書  號╱
8U46
頁  數╱
183
開  數╱
20K
定  價╱
240


  本書寫到平溪線鐵路和羅東森林鐵路,它們都屬於宜蘭線的支線,平溪線仍在運行中,讀者可以親身體驗;羅東森林鐵道雖早已裁撤,但有機會沿路徜徉幾處指標性景點,喚出林鐵小火車走在時光隧道的幻影,可激起讀者做一趟有趣的田野調查。
  宜蘭鐵道從1924年全線東車,啟動文化列車,未料宜蘭線會迸發台灣美術史的新頁,是從來沒有人正面提到過的。營造宜蘭線居然多出一項文化產品,純屬意外的收獲。
  鐵路宜蘭線至今仍有多處是台灣鐵道考古學的寶庫,除鐵道迷之外,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其實宜蘭線應足以開發知性之旅的行程,而不該只是單純交通路線而已。至於我們要如何「發現」沿線風景,本書也都一站一站加以介紹。

李欽賢
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審議委員
經歷:一九四五年生,歷史痴、火車迷,日文藏書豐富,讀書領域富國際觀,
   不僅是一位勤於筆耕的美術史學者,也是勤跑田野遍歷鐵道的畫家。
   擅以土地與風景的觀點,詮釋藝術史;踏遍全台各地,默默探索時代烙印的足跡。
近著:《台灣人文風景100點》(時報出版)、《台灣城市記憶》、《車站四季》
   《台灣古老火車站》、《台灣火車知性之旅》(以上玉山社)
   《台灣古地圖(日本時代) 》、《台灣風景繪葉書》(以上遠足文化)
   《日本美術史話》、《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台灣美術之旅》
   《大地˙牧歌˙黃土水》(以上雄獅美術),以及童書繪本等,共四十餘冊

序:宜蘭線各驛停車
緒論鐵路開通•文化首航
(1)全線通車式典
(2)新美術的引線

1.擘畫宜蘭線的經緯
(1)宜蘭~蘇澳間率先通車
A.宜蘭
B.二結
C.羅東
D.冬瓜山(冬山)
E.新城(新馬)
F.蘇澳
(2)北段「瑞芳線」完工
A.八堵
B.暖暖
(3)宜蘭「出外人」的新動線

2.基隆河畔的隧道群
(1)四腳亭──侯硐間的連續隧道
A.四腳亭與廢線隧道
B.瑞芳車站與舊線跡
C.侯硐連續隧道群
(2)坑道地表•百年教室
(3)重見天日的戰紀碑

3.眺望龜山島的車窗魅力
(1)溫泉鄉到開蘭第一城
A.礁溪
B.頭圍(頭城)
(2)北關的海岸奇觀
A.外澳
B.龜山
(3)海岸車站的望鄉風情
A.大溪
B.大里簡(大里)

4.武丹波到頂雙溪
(1)秘境驛三貂嶺
(2)大坡段間的悠閒車站
A.武丹坑(牡丹)
B.頂雙溪(雙溪)
(3)雙溪大改線

5.最艱鉅的工程──草嶺隧道
(1)鑿穿隧道全線通車
(2)貢寮旅情
(3)昔日第一朝聖地──澳底(福隆)

6.平溪線今昔
(1)台陽礦業株式會社
(2)坑道地表•百年教室
(3)重見天日的戰紀碑
A.大華
B.十分寮(十分)
C.望古
D.嶺腳寮(嶺腳)
E.石底(平溪)
F.菁桐坑(菁桐)

7.尋訪林鐵羅東線
(1)林業帶動羅東榮景
(2)羅東林鐵小火車
(3)林鐵舊線跡速寫

蔣渭水VS林獻
堂─兩位台灣民
族運動先驅
台灣建築的式樣
脈絡
古坑歷史與產業
臺灣的齋堂與巖
仔─民間佛教的
視角
台灣大家族
台灣獨立運動前
奏曲(1945
-1991A.
D.)




序 宜蘭線各驛停車
  鐵路宜蘭線在1924年全線通車,至明年(2014)將屆90歲。一條鐵道90年史,歷經歲月遞嬗,時序推演,乃至科技進步,舉凡政局的起落,產業之興替,人口的移動,鐵道改線,馬力的加速,驛站更新等等,沿線風景也都產生很大的變化。鐵路宜蘭線90年滄桑,我很想每一站下車觀察、繪圖的心願,終於在滿90的前一年,完成了一趟我個人的「壯舉」,這就是收錄在《宣蘭鐵道物語》的成果報告書。
這份報告書不是遊記,而是從文化的角度寫鐵道,所以應用不少文史資料,也踩過沿線每一站的土地。將近一年來的寫作期間,宜蘭情事總是夢牽魂絮,如影隨行。正當宜蘭鐵道大長篇完稿時,又讀到一本去年9月再版的日文新書《西鄉
菊次郎と台灣》,巧逢有關宜蘭的資料,真是喜出望外。西鄉氏正是本書第三章第三節提到的首任宜蘭廳長,他自日本領台後,立即受命來台出任總督府參事官。1897年至1902年擔任宜蘭廳長期間,尚無任何宜蘭鐵道的計畫,所以西鄉氏辭職返日時,仍須翻越草嶺古道,再轉鐵路前往基隆撘船。
  2002年12月15日,宜蘭縣史館舉辦「宜蘭與西鄉菊次郎國際研討會」,劉守成縣長親臨致詞,西鄉菊次郎的孫子也列席會場,是以西鄉菊次郎這一號人物,宜蘭政壇和文化界人士對他並不陌生。
  《宜蘭線鐵道物語》的編撰模式,是根據鐵道工程進度列出章節,內文則盡可能找出末改變之前的原始線路,介紹原始的隧道或本來的驛舍等等,讓本書沾一些鐵道考古學的意味,從文化觀點出發,重新勾起當初擘畫宜蘭線鐵路,幾乎已被遺忘的種種事蹟,結合現代「各驛停車」的手繪插圖,以期增進版面的立體效果。
  既然提到宜蘭線,絕不可忽略已成為歷史的「羅東森林鐵路」,對宜蘭產業發展的貢獻。為了探訪全線林鐵遺跡,若沒有羅東出身的洪介楨先生之協助與嚮導,就不可能完成這一篇「初探」。還有,我的雙溪表親謝意模老弟,經由他的指引,很快就找到雙溪改線前的舊跡,那也正是我孩堤時代,與他同時把耳尕貼在這條鐵軌上,傾聽車輪愈來愈近的聲音。
  最後要感謝總策畫戴月芳博士,在她的力邀下,才逼我做出各驛停車的勇氣,更進而成書,懇請大家匡正。

李欽賢於台北







(1)全線通車式典
  1924年11月30日,從縱貫鐵路八堵為分歧點叉出的宜蘭線鐵路完工,直接通往蘇澳的鐵道新線。以當年台灣戮力推動近代化的視野,著實已將眼光朝向東部,建設了一條與西部連結之最長的鐵路支線,全長95公里。這一天是慶祝宜蘭線全通的通車典禮,假宜蘭公園舉行盛大儀式。
  宜蘭即今天的宜蘭市,座落於市區東南隅的宜蘭公園,可以說是東台灣第一座公園,建於1909年。說起來,日本領台才不過14個年頭,都市計畫必須擁有休憩綠地的文明觀念,已經引進宜蘭了。
  宜蘭公園開園之際,同時也矗立一座石造紀念塔,那是由宜蘭商賈仕紳集資籌建的「獻馘碑」。「獻馘」是原住民獻出的頭顱,「馘」是獵頭的意思,此系原住民長年以來出草獵人頭的習俗,正好可以牽出一段宜蘭的史事。18世紀末年吳沙入墾蘭陽平原的故事,最膾炙人口的地方,是他的墾殖團隊如何與當地原住民爭執,乃至妥協的過程,有關墾殖的史蹟即散見於各地的地名。比方說,有「圍」字號的地名「頭圍」、「二圍」至「五圍」,足證吳沙入墾團是由北南進,先後布陣出據點,「頭圍」是今之頭城,「五圍」正是大範圍的宜蘭,以蘭陽溪為界,過了溪才抵羅東。


開蘭的拓荒勇士們必須武裝墾殖,開疆闢地,所以採結首的合墾制度,一隊一結,直至十六結。凡隊友秩序,抵禦入侵等任務具見功效,而得以在短時間內,看到了蘭陽平原變成農業社會,及至土親、人親的新天地。
  宜蘭是第三隊成員開發後始漸成聚落,所以最早稱作「三結仔街」。19世紀初,清廷坐享先民冒死、自力墾殖的成果,將之收入版圖並設官置守,畫入行政體系,名之「噶瑪蘭廳」。直到1875年才改稱為「宜蘭縣」,無論廳治或縣治皆以宜蘭為設治地點,所以一直以來,宜蘭是蘭陽平原首要的城鎮宜蘭設治之後,也開始興築城池,至今以舊城北路、東路、南路與西路圍起來的圓形街道,是早年的護城河,舉凡衙門、孔廟、書院、天后宮、城隍廟、文昌廟等皆屬城內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至日本統治台灣初年,宜蘭猶是蘭陽平原第一大城。
  清代宜蘭城曾經幾度翻修,早已出現傾圮現象。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敗北,根據馬關條約割地和解。5月29日,日軍自澳底登陸後,即一路挺進台北;反而是另一支部隊在將近一個月之後,才從蘇澳上岸,不久佔領宜蘭。未料,年底據守宜蘭的日本兵遭台民游擊軍襲擊,日軍宜蘭守備隊被困在宜蘭城內等待救
援。翌年(1896年)一月陣勢反轉,台民反抗軍被迫退散,一場東台灣的抗日戰,竟至無疾而終。
  總督府在台灣大小城市的都市計畫,首要之務就是拆除城牆,規畫新市街,開鑿下水道,以及架設電線桿,所以宜蘭城牆從此消失,僅留下護城河修築為排水溝。宜蘭公園位於舊城南路護城河東南方,1909年與宜蘭公園同時落成的「獻馘碑」,埋藏著一段吳沙時代的拓荒血淚。
  日本統治台灣,山地原住民部落經常出沒,騷擾平地農莊,甚至直接侵襲日本駐警,亦時有所聞。因此才有1910年新任總督佐久間佐馬太,祭出「五年理蕃政策」,由總督親征,以強大武力攻擊太魯閣。
  宜蘭的南澳原住民也是出名的剽悍,總督府拉長隘勇線至大南澳一帶,嚴禁平地人與原住民交易。1908年4月,宜蘭方面則進一步強力封鎖食鹽及一切物品的供給管道,壓迫南澳蕃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