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初等教育的另類探索第一手史料珍貴重現歷史,從臺、日籍教師及臺、日囝仔的多面向觀點,使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風貌更臻完備真實。 本書有兩項珍貴之處:第一,訪談對象與內容均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諸如:照片、卒業證書、文件檔案等,且以口述歷史的方式雙向紀錄師生觀點,對於日治時期初等學校提供較為客觀且真實生動的圖像,為市面上少見的臺灣教育史書籍。第二,本書在部分文章探討中加入日籍教師的訪談,暢談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校園生活,透過其角度,更多元的陳述各種微觀現象與觀點,突破長期以來只有臺籍教師或臺灣囝仔的訪談限制,並於耆老逐漸凋零之際整理訪問所得之紀錄,使日治時期的臺灣初等教育風貌更臻完備真實,揭開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臺籍教師與日籍教師在面對教育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微妙競爭與互動,題材獨特新穎,同時也讓現今的臺灣囝仔或是新移民子女在學習臺灣教育史─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範疇時,能引起更高的學習動機並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進而增進對臺灣的文化認識與國家認同。
|
※書籍推薦人 彭煥勝
|
※推薦文 推薦序 近二十年來臺灣本土課題的研究逐受重視,在數量上有顯著的增多趨勢。尤其在教育史這個領域,國內歷史系所學者或研究生以臺灣為主題的研究尤顯此研究趨勢。歷史學系師生多以日治時期為研究主題,挖掘許多日文史料作為一手史料的論述,逐漸成為研究臺灣教育史的主流角色。歷史學系師生對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貢獻了相當紮實的一手史料的基礎,也提出許多殖民地近代化的解釋觀點,反駁威權時期國民政府主政下反日情緒的史觀。歷史的解釋愈多元,愈能發揮百家爭鳴的學術進步景象,愈能反映不同視野下的歷史真相。 時下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多從殖民地近代化的角度解釋日本政府對臺灣的教育貢獻,鮮少從反殖民的文化論述角度觀看彼時臺灣師生對日本霸權進行抗拒的心理與行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已建立相當豐富的政策與制度面等宏觀層面的論著,較少著墨於區域性或學校層面的師生在課後補習、體罰現象、學生欺凌、臺籍師生的反殖民抗拒行為等角度分析立論。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蔡元隆在指導教授張淑媚博士的引導下,結合其過去歷史學的背景,鑽研教育史的課題,以教育社會學的觀點解釋日治時期初等學校教育在上述方面的微觀觀察,以嘉南地區為田野調查的場域,進行耆老的訪談調查工作,補充文獻史料的不足。元隆君獲取碩士學位後,仍積極從事日治時期教育史的研究,發表多篇期刊論文,而今欲集結此多篇論文於專書,他這種好學研究的精神令人欽佩。 教育學系師生在臺灣教育史的研究近年來亦有斬獲,除需要學習歷史系所強調的一手史料掌握及問題意識的解釋史觀外,應著重教育學脈絡與課題的深度分析與詮釋,此部分當是教育系所教育史研究者與歷史系所在研究旨趣上的不同特色。元隆君掌握了教育學課題的深度解析,嘗試以教育社會學抗拒理論的角度來詮釋,並將田野調查的圖片與文獻相互佐證,頗具研究的新意,惟如何避免套用教育社會學的理論,而在史料上多下紮實的功夫,恐需在長時期的投入與鑽研下或能減免這方面的問題。所幸元隆君尚年輕,又有研究的熱忱與執著,值得期待他在日治時期的教育史研究成果。筆者忝為教育史研究的一員,多年來在新竹教育大學開設臺灣教育史的課程,張淑媚博士係我臺灣師大教育系博士班的同窗,囑我為元隆君寫此書的贅序,我因欽佩他對臺灣教育史研究的堅持,樂於為教育史研究的「同志」鼓勵打氣,故為之序言!
彭煥勝 謹誌 序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2012.10.24 (本文作者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
 蔡元隆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尖端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學歷: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網路社會學 經歷: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 慈林教育基金會慈河獎學金獎助碩士論文 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第一、二、三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審查委員
張淑媚 現職: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系 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 德國杜賓根大學社會科學博士 專長:中西教育史、批判教育學 經歷:教育部教育學門留學德國公費生 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院長特別助理
黃雅芳 現職:雲林縣立大興國小 教師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心理資本 經歷:雲林縣立燦林國小實習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輔導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語文競賽指導教師
|
第一章 導讀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口述歷史與史料分析 第二章 初等學校校園生活圖像:以嘉義地區為例 第一節 朝會、放學與日常作息 第二節 校歌、修學旅行及軍歌 第三節 教師及學生的服飾與儀容 第四節 參拜神社與校園節慶、儀式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初等學校課後補習經驗 第一節 小學校的課後補習經驗 第二節 公學校的課後補習經驗 第三節 另類的補習方式 第四節 補習的目的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初等學校之體罰現象 第一節 日籍老師的體罰模式 第二節 臺籍老師的體罰模式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初等學校中臺灣囝仔間之欺淩現象 第一節 校園中男囝仔間的欺淩型態 第二節 校園中女囝仔間的欺淩型態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從薪俸制度的差別待遇談公學校臺籍教師的隱性抗議 第一節 薪俸制度不平等下的教師心態 第二節 同工不同酬下的教學表現:隱性抗議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臺灣囝仔對殖民統治的抗拒:以嘉義地區為例 第一節 陽奉陰違的抗拒型態:惡作劇及替代物抗拒 第二節 行動作為的抗拒型態:欺淩日本囝仔及日本教師 第三節 反省的抗拒形式展現:認同質疑反思 第四節 小結 第八章 臺籍教師對殖民統治的反動:以嘉義地區為例 第一節 遊走在剃刀邊緣的消極抗拒:惡作劇及拒絕往來 第二節 轉化型知識份子:隱性抗議 第三節 小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