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顯示,請點選此處觀看網頁              本郵件若造成您的困擾,請連結電子報訂閱取消。
 
2011.08.13

NO.17

週   報

 
 
編輯的話|
馬基維利,從「君主制」到「共和制」  
五南選書|
《論李維羅馬史》  
延伸閱讀|
《論政治平等》《奇怪的戰敗》《社會中的法》《民意》《出埃及:歷史還是神話?》  
近期好書|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 》  
名家觀點|
馬基維利與文藝復興──摘自《論李維羅馬史》中譯修訂版序 
最新訊息|
賀!博雅書屋《羈押魚肉》榮獲第35屆金鼎獎!入圍:五南圖書《人權不是舶來品》/賀!《童話故事生病了》、《關鍵飲食》、《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獲得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1健康好書 悅讀健康』  
   
 

馬基維利,從「君主制」到「共和制」

 

文/可樂

提到馬基維利,就一定會聯想到他談君主治術的《君主論》一書,在一般人的印象裡,主張君主專制的馬基維利,認為君主為了維繫國家,若有必要,甚至要懂得如何走上「為惡之途」,也就是即使「背信棄義,不講仁慈,悖乎人道,違反神道」,但只要為了國家安全的必要情況,偶而使用殘暴手段也是可以被接受的。這一點,讓馬基維利自此擔上了負面的惡名。
  但這個一般對他的刻板印象與評價,其實是不明白馬基維利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所致。在十五中葉至十六世紀間,西歐地區因為經濟上的變化,交通發達和自由貿易的興起,需要更強有力的國家和政權,來保護漸漸崛起的資產階級。過去中世紀以教會為核心的政體已無法應付現況,於是君主專制政體(國王權力的擴張)成為西歐的普遍主流。包括義大利在內,都冀望強有利的君權,能夠讓當時分崩離析的五個城邦:那不勒斯、米蘭、威尼斯、佛羅倫斯、教皇轄地等,統一並強大起來。
  馬基維利當時擔任佛羅倫斯共和國的國務秘書,長期出使各國,負責外交事務,跟西歐各強國打交道的結果,讓他非常明白「小國無外交」的道理,也深知義大利諸邦分裂與衰弱的痛苦。這是他長期以來對現實政治的觀察和體驗,因此,他期望一個萬能君王的出現,能結束並改變義大利城邦腐敗不堪的局面。這是他寫下《君主論》一書的背景,他滿懷熱忱與誠摯的,將這本書獻給當時重新執政的梅迪奇家族的在位君王。當然,這之中有他個人希冀一展抱負的理想,只是這理想後來幻滅了,他的理念未受採用,他也無法重新出仕宮廷。
  對君王的冀望幻滅之後,他轉而投入歷史的研究與寫作之中,也就是後來的《論李維羅馬史》一書,在他的思考下,君主專制是立國之初或為了終結腐敗政權的最好政體,但國家一旦建立後,則必須讓人民參政,建立以古羅馬共和制為楷模的共和政體。也就是說,立國前後的情況是不同的。非但如此,馬基維利對所謂「不道德手段」的使用也有雙重標準,一種是適用於統治者的標準,「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而使用殘暴手段,除非它能為臣民謀利益,其後絕不再使用」。另一種則是適用老百姓的標準,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一般道德準則的要求仍是必須的。唯有統治者因凌駕於社群之上,所以可以例外,但這個例外,也是「偶而為之」,能不用則不用。
  後世之人把政治場域或商場上的爭權逐位、機心巧詐和惡質手段,視作是馬基維利的主張,實是一大誤解,而且這種誤解恐怕也是人性所致,只是想自己合理化某些私心的藉口。即便今日大眾普遍對他仍存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種看法,但是對馬基維利而言,他心目中的最佳政體,若循著《君主論》到《論李維羅馬史》的脈絡來看,其實是「共和制」。而馬基維利衝決了中古時期的經院哲學體系,以現世的世俗國家和人作為討論主體,這成就了「現代性」的開端,也是近代政治思想的發軔之始。

 

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著/呂健忠 譯


定價500

放入購物車

 

論李維羅馬史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獻給麥迪奇家族的君主。六年後完成的《論李維羅馬史》,獻書對象不再是君主之輩,而是具備君主才德的出類拔萃之士。

本書的書名直譯作「論提圖斯.李維的前十卷」,是馬基維利閱讀李維《羅馬史》開頭十卷的心得,結合他個人在佛羅倫斯的從政經驗和對於義大利當代歷史的觀察,從中歸納出政治哲學的理念。他從提圖斯.李維的《羅馬史》看出一條「沒有人踩過的新途徑」,主張共和體制優於君主統治,將會對每一個人帶來共同利益。
  馬基維利雖然講求實用原則,雖然不曾為自己的政治理念建構一套有系統的理論,卻心繫哲學家的關懷。他的關懷,一言以蔽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處身在政治的洪流,有何安身立命之道?他主張共和體制優於君主統治,以具體的事例闡明「政治權威來自人民的同意」這個原則。他舉證或引述的事例有古代的,也有當代的,李維的《羅馬史》為這些事例提供了一個串連古今歷史、觀照人類政治情境的平台。
  《論李維羅馬史》讓我們見識到「人的尊嚴」如何落實在政治領域。基督教神學觀在中古時代投下巨大的身影,籠罩整個歐洲文明,馬基維利代表政治領域揮別那個龐然身影的嶄新思維,這就是馬基維利的現實主義精神——現實的觀點是文藝復興和中古時代分道揚鑣的另一個里程碑。文藝復興不只是舊東西的「重生」,影響更為深遠的是「現代性」這嶄新的源頭。..more
 
 
         
 

論政治平等
羅伯特.道爾(Robert A. Dahl)著/張國書譯
定價:230元

 

奇怪的戰敗
布洛克(Marc Bloch)著/陸元昶譯
定價:240元

 

社會中的法
尼可拉斯.魯曼(Niklas Luhmann)著/國立編譯館 主譯、李君韜譯
定價:550元

 

民意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著/閻克文、江紅 譯
定價:350元

 

出埃及:歷史還是神話?
李雅明
定價:300元

 
                     
 

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

放入購物車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
 
   
 
   

胡曉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劉靜貞(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推薦

 
   
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多以男性為主,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歷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系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十四位國際知名漢學家、中國女性史的重要學者:曼素恩、賀蕭、錢南秀、盧葦菁、季家珍、胡纓、姚平、柏文莉、柯麗德、伊沛霞、王安、伊維德、魏愛蓮、游鑑明。從烈女賢媛、碑銘小說、史外線索,到勞模事蹟和口述歷史,重新梳理兩千年來各類中國女性的故事。
  本書彙集了一批關於女子傳記的研究,範圍覆蓋了兩千年的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示範了多個不同學科及跨學科的方法,運用了各式各樣的材料,卻一致證明,女子傳記能令我們重新思考一些歷史學術假定,修正我們關於主要歷史趨勢的理解。..more
 
         
 
人權不是舶來品:跨文化哲學的人權探究 
 

陳瑤華 著

放入購物車

 
 
 
 

本書入圍第35屆金鼎獎非文學獎之社會科學類

 
 
一般認為人權是西方產物,這和〈世界人權宣言〉的主導地位有關,認為其有文化上的優勢,因此亞、非洲等國才有落實人權的障礙和困境。但此想法是否符合落實人權的事實?究竟是「文化優勢」還是「組織化、制度化」才是人權根源解釋的關鍵?本書以歐洲理事會落實歐洲區域人權保障為例,說明以上所說的「文化優勢」,其實並非一般以為人權發源地之自然效應,而是兩次世界大戰亟待重建的現實、民間及非政府組織的奔走,以及歐洲各國政府自我約束,遵守民主、法治程序的結果。
  本書最終目標在於證明人權並非舶來品,最後並以華人文化傳統的人權淵源解釋為例,試探多元文化的人權淵源解釋,也就是多元的、非線性的文化淵源解釋之可能性。..more
 
         

馬基維利與文藝復興

──摘自《論李維羅馬史》中譯修訂版序

呂健忠
十二世紀中葉,義大利北部出現嶄新的社會形態和政治組織,和當時蔚成歐洲主流的封建制度大相逕庭。到了一三○○年,義大利中部和北部人口超過二萬八千的城市多達二十三個。這些城市享受到高度的自治,有的甚至轉變成獨立的共和國,政體形態類似上古時代的城邦。佛羅倫斯就是那樣的一個城邦共和國。
  馬基維利在佛羅倫斯出生的時候,佩脫拉克已經過世將近一個世紀。下面幾件大事有助於我們瞭解當時的文化氛圍。佩脫拉克在一三三七發表《論名人》,書中完全忽略中古時代的聖徒和殉道者,卻從上古時代非基督教的英雄找實例。四年後他在羅馬受封為「桂冠詩人」,隨後在維洛納校勘李維的《羅馬史》。一四五二年,馬奈蒂(Giannozzo Manetti)發表《論人的尊嚴與優越》,表明他相信人具有「無可限量的尊嚴和優越」。接著古騰堡在一四五五以活字版印刷《聖經》。最後,馬基維利出生的那一年,達文西抵達佛羅倫斯,在這個文藝復興之都透過藝術家的眼光多方面落實「人是宇宙的中心」這個抽象的觀念。
  文藝復興是一場重生。由佩脫拉克在義大利領軍的這一場運動,以人文主義廣為人知,因為它專注的是人文研究,研究重點在於「人文學科」,而不是物理學、形上學或神學。在馬基維利那個時代,物理學、形上學與神學是唾手可得的文化遺產,但是馬基維利幾乎全面拒絕,獨力抗拒他的時代。雖然重生的觀念本身暗示對於當時通行的方法感到不滿,馬基維利對於他所見到如火如荼的文藝復興尤其不滿。在《論李維羅馬史》的開頭,他抱怨他那個時代的人,購買古代雕像的殘片擺在家中,拿來模仿,以此沾沾自喜,卻不知模仿政治上的「古德」。他感慨古德一去不返,認定有必要復古,因為他們比現代人優越,可是對於在他有生之年,甚至就在他自己的城市佛羅倫斯當著他的眼前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精品,他卻看不上眼,反倒呼籲大家師法古人的行為。他也分享了人文主義者推崇羅馬的風氣,竟至於喜歡羅馬甚於喜歡希臘。古德主要在羅馬人身上發現,特別是在羅馬歷史學家李維的《羅馬史》,書中主體就是記載共和時期羅馬人的行為。
  「共和」是與君主制相對的政體。《君主論》開宗明義就斷言統治人類的政府不外共和制與君主制這兩種政體。共和國是擁有自由的公民基於共同的利益而共同努力維持其生活方式的政治共同體,此一理念自從柏拉圖的《理想國》以來,始終緊扣歐洲知識份子的想像,源遠流長蔚為烏托邦傳統。馬基維利無法忘情於那樣的想像與那一個傳統,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理想」既不在虛無飄渺的仙境樂園,也不在與世隔絕的海外荒陬,而是在腳踏實地的塵世社會。令人難以思議的是,一直到文藝復興時代,「烏何有」的傳統依然是歐洲政治哲學的主流!
  猶如西塞羅(公元前一○六到四三)稱美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人間,馬基維利就是把政治哲學從烏托邦帶到人世間的開宗祖師。烏托邦政治關心的是政府應該如何運作,馬基維利則是第一個關注政府在實際上如阿運作的政治學家。我們常說政治如何如何的現實,現實就是實際,我們不自覺承襲了馬基維利的現實主義觀點。不論喜歡或不喜歡,任誰也無法否認「國家」是父權社會出現以來最巧奪天工的發明,說它是一件既繁複又精細的藝術品並不為過——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文明》論「國家即藝術作品」,就是以馬基維利界定那個時期的政治。義大利文藝復興在政治領域的建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政體即藝術作品。馬基維利正是政體藝術理論的創始人。……(全文詳見《論李維羅馬史》)
 

 

【五南文庫】相關閱讀
【得獎訊息】
【得獎訊息】
【得獎訊息】
【新聞書評】
五南文化首頁取消/訂閱電子報| Copyright (c)2009 Wu-Nan Boo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02-27055066  客服傳真:02-27066100 地址: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