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又傳來陣陣的豆花叫賣聲:「豆花~~好吃的豆花,快來買喔!」,害得阿明食指大動,但此時小潘潘急忙阻止說:「最近毒澱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連豆花、粉圓、黑輪等八大食品都難倖免,還是避避風頭,少吃為妙。」阿明驚呼:「這豈不是塑化劑和三聚氰胺(毒奶粉)的另一翻版嗎?」
人們現在吃的多半是加工後的「食品」,而非來自天然的「食物」,這些食品常為了美觀、口味、Q彈口感及防腐保鮮等考量而經過一連串的加工過程,因此添加了許多扮演不同功能角色的化學添加物;當工業上常用的化學試劑如DEHP塑化劑或三聚氰胺被不肖業者添加於食品原料及成品中時,就變成所謂的黑心食品。
這次毒澱粉事件起因於業者在澱粉中,添加順丁烯二酸酐以增加其Q彈口感,此酸酐又稱為馬來酸酐或去水蘋果酸酐,也常簡稱為順酐。當它遇水時則會水解成順丁烯二酸。據科學文獻指出,順丁烯二酸沒有急毒性,雖有研究指出對狗的腎臟有毒性的風險,但對於其他動物如老鼠或猴子卻無影響,至於對人類而言,它並不會如塑化劑具有生殖發育的負面效應,亦無潛在的致癌性。因此,若不慎吃進這些含順丁烯二酸的食品時,宜多補充水分,以降低對腎臟造成的可能負擔或傷害。
台灣雖素有美食天堂之稱,但經過塑化劑及毒澱粉事件之後,民眾不禁對各種美食的安全產生疑慮,如吃米飯怕有重金屬污染、吃肉怕有瘦肉精、抗生素等、吃蔬菜水果怕有農藥殘留、喝飲料果汁恐有塑化劑、喝奶粉擔心會有三聚氰胺。有鑑於此,筆者特地將歷年來出現於新聞報導中的化學物質加以歸納整理成
<<毒家報導──揭露新聞中與生活相關的化學常識>>一書共十章,透過如上述之詼諧逗趣的家庭生活對話,娓娓道來平日可能面臨的化學添加物,並配合講解這些化學物質的歷史淵源,藉其化學結構的闡述而進一步了解其特性。筆者希望能因此幫助社會大眾勾畫建構出安全食品的防護網,進而能吃的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