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法顯示,請點選此處觀看網頁              本郵件若造成您的困擾,請連結電子報訂閱取消。
 
2011.04.16

NO.1

月   報

 
 
 
編輯的話|
關於台灣的種種……/soe  
台灣選書|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修訂版上中下三卷  
延伸閱讀|
《台灣博物大調查》《皇民化社會的時代》《飛天紙馬:金銀紙的民俗故事與信仰》《臺灣人的發財美夢─愛國獎券(珍藏版)》《台灣的音樂與音樂家》  
近期好書|
《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走過百年-20世紀臺灣從光復到民主1900-2000 (合輯共2冊)》  
名家觀點|
清領臺灣的官民大車拼/陳文添 
最新訊息|
台灣書房<非搖擺不可>榮獲新聞局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千手觀音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圍攻錯別字》榮獲2010年好書大家讀知識讀本!/開卷新書推薦:《千手觀音》/工商時報:《資本主義與自由》  
   
 

關於台灣的種種……

 

撰者/soe

關於台灣的種種,有一本日本學者寫的《台灣文化志》中譯本值得參考。
  有人問:怎麼是日本人寫的?還成了研究台灣的案頭書?!
  啊!是啊,不久的66年前台灣還是日本的殖民地,所有的台灣人差點都改叫日本名字,這是一段皇民化的歷史,就在1930年代。如果不是美軍在日本丟下炸彈,恐怕今天通行的語言就是日語了。
  在更早的日本統治時代的開始,日本來了很多學者在台灣做調查,其中一位伊能嘉矩先生的田野調查,集結了清代以來至日治期間的風物體制,成了今日的《台灣文化志》,當初這位日本學者用的是日文裡的文言文,日語底子不夠深厚的看不來的,國史館文獻館召集了精通日語的委員翻譯了本書最初的中文版在民國74年出版。時至今日,文獻館的編譯委員再對照原文逐句修訂才有了最新的修訂版。
  未來一直來,走過的軌跡一直在變動,早期的台灣樣貌多虧有了前人的記錄書寫,後人才能明白是如何走到21世紀的。
  觀察日常生活,比如阿嬤的臭藥丸,為甚麼叫臭藥丸?很好奇吧,拿書來看(參閱:老藥品的故事/梁瓈尹著、當中藥碰上西藥/皮國立著),這些進展的歷史教人看了既心酸又有趣。
  再說到現代,儘管走到21世紀了,家中阿嬤總在春節裡殷殷叮嚀著家中要開著小燈啊、不能掃地啊(這下子偷懶有理,這些習俗姑且聽著不必革命)。年節祭拜神明的金銀紙,詳細看看,各式的圖繪,到底又表示了甚麼?還有啊,手中才買的大樂透彩券,民國39年發行的愛國獎券是它的前身;長榮航空班機上播放的台灣民謠,那麼好聽,創作者是誰……太多太多切身的故事,有意思但卻模糊! 也因為這些細瑣的故事,成就了台灣之所以是台灣的特色。
  當然還有很多,說不完的。如果您有更多想知道的題材,或手邊有豐富資料也是寫手,歡迎與我們連繫,共同書寫更多的在地文化。

 
 

伊能嘉矩 原著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編譯
定價1500

放入購物車

名人推薦/林金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汲取各方建議將它翻譯成中文,經多人通力合作分段翻譯∼ ∼書中徵引我國舊文獻之原文,加以潤色字句、加注校按及審查,又經逐字逐句校日文,再次參酌予以定稿,提高了《臺灣文化志》的參考價值。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修訂版上中下三卷

 

全新校正、編排版本。
研究臺灣史必備的案頭書。

伊能嘉矩生於日本岩手縣遠野,從小就在祖父的身邊學習漢學。

1886年,伊能進入岩手縣立師範學校,因鼓動學潮而遭校方退學;之後,他前往東京自修苦讀,並且開始接觸、從事新聞工作。

臺灣被納入日本版圖後,伊能以陸軍雇員的名義來臺,展開長達十年的臺灣人類學調查研究。30歲時,開始進行臺灣全島的探查旅行,他走訪各地,留下豐富的田野筆記和研究資料。這不僅使他成為臺灣原住民研究的開創者,更為後人提供了研究臺灣文化不可或缺的原始資料。 1906年,伊能辭去總督府的職務回到故鄉。回鄉之後被隔海委託擔任臺灣史料與蕃族調查編纂的工作,更埋首於清代臺灣史頂峰之作《臺灣文化志》的寫作。

1925年,伊能在臺灣所感染的瘧疾復發,以59歲之齡逝世。一生著作與臺灣相關的有十餘種,論文更多達千篇,被譽為是「臺灣學的先驅」。

《臺灣文化志》由日本人板澤武雄教授及小谷達吉等依據伊能嘉矩研究臺灣歷史文化的遺稿及資料編輯發行,實為日人治臺時期,臺灣研究之代表作。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刊行,約一百五十餘萬言,目前研究臺灣早期歷史的國人,仍以這本書當作重要的參考文獻。 ..more

   
   
   
 
 
         
 

台灣博物大調查
張靜宜、張麗芬合著

 

皇民化社會的時代
林呈蓉

 

飛天紙馬:金銀紙的民俗故事與信仰
楊偵琴著

 

臺灣人的發財美夢─愛國獎券(珍藏版)
劉葦卿

 

台灣的音樂與音樂家
林瑛琪著

 
                     
 

何義麟 著

放入購物車

 
矢內原忠雄及其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了解台灣社會變遷,不能錯過矢內原對殖民政策的批判

 
   
《帝國主義下の台灣》是日本帝國主義擴張與殖民地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分析之經典名著。原書作者矢內原忠雄以實證的研究方法,剖析日本帝國主義擴張之根源與衍生的問題,同時也表達對殖民地被壓迫民眾的深切同情。其注重現地調查之研究方法,被認為是戰後日本區域研究的出發點;有關日本殖民統治的批判觀點,早已成為政治社會運動者的論據,同時也是戰後台灣史的一項基本論述。
  專攻台灣史、東亞國際關係史的何義麟教授以譯寫的方式,介紹全書內容與作者之人格風範,以及其成書後的評價和深遠的影響。讀者藉由本書,將可以獲取理解日治時期台灣史一個全新的廣闊視野。..more
 
         
 
走過百年-20世紀臺灣從光復到民主1900-2000(合輯共2冊)
 

徐宗懋 著

放入購物車

 
 
 
 

千幅照片交織而成臺灣百年史

 
 
這是曾在臺灣社會中烙下印記的重大事件集結,
  也是千萬人在這蕞爾小島上交織出的血淚史。
  當黑白映像的書頁在指間滑過,
  臺灣百年的歷史也在眼前重現。
  多麼輕易獲得的百年,又是多麼沉重走過的百年,
  曾經幽暗艱辛的路,如何邁向今天的多元與精彩?
  作者利用多年時間努力回到過往的時空環境,摸索當時的主流人心狀態,撰寫出精選的二十世紀台灣,除了舖陳事實外,也體現時代的包容,讓書中每一篇文章都代表社會奮鬥的心影。而透過作者細膩筆觸,在回顧過去的同時,不免有歲月匆匆、年華流去之感。..more
 
         

清領臺灣的官民大車拼

陳文添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研究員
中國自古就有王朝更迭現象,所以人民大抵都抱持著易世的思想。而迫於現勢自中國大陸移居到臺灣的人,原本就是多強悍之輩,因清廷在台灣的吏治不彰,多數人民生活不易,更加上瘴癘為虐,生命朝不保夕,每次遇到抱持「成則為王,敗者為寇」極端想法者起事時,往往多影從相隨。因此清治時候,台灣地區大小規模的動亂不絕。
  甲午戰役清廷談判代表李鴻章在日本下關和日方代表伊藤博文、陸奧宗光會談時曾說:「臺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意在勸日本不要強求割讓臺灣,雖然此話略嫌跨張,而且最後也未能改變臺灣割日的命運,但是查閱本書上卷第四篇治匪政策的第二章匪亂各志所收錄各次動亂經過,可以證明清治時期臺灣確實頻頻發生大大小小的動亂事件。
  按匪亂各志所述,在康熙年間發生過吳球及劉卻之亂、朱一貴之亂;雍正年間曾發生吳福生之亂;乾隆時期有黃教之亂、林爽文之亂、陳周全之亂等三次動亂;嘉慶年間則有海盜蔡牽及朱濆侵擾沿海事件、高夔陰謀起事事件、噶瑪蘭木材料匠及挑夫為亂事件;道光年間發生許尚及楊良斌之亂、黃斗奶之亂、張丙之亂、郭光侯糾眾抗官事件;咸豐年間則有李石之亂、黃位侵掠事件、吳瑳及陳汶英作亂事件;同治年間發生戴潮春林日成作亂事件、陳新婦仔蔡顯老事件;光緒年間則有因清賦引發的施九段叛亂事件。
  對此類被統治者為何會群集結黨以暴力性手段向統治階層表達不滿,伊能嘉矩對於各事件發生的背景、事件領導人、事件經過、善後措施等等,一一依據史料作了相當詳盡的敘述。其中以影響層面及於全島的林爽文事件為例,原書列出林爽文因清官輕忽苟且行事而坐大,起事後清軍還採取互相觀望態度以致最後事態不可收拾。之後記載清廷不得不派遣福康安率大軍來臺灣平亂、乾隆帝為事件撰文立碑、敕撰臺灣紀略等,末段還說明史學家對此事件的記載見於何書,相當翔實完備。
  不僅如此,伊能氏也附加記載澎湖島民因地理及歷史的因素,對罹難船舶常常有殺掠情事。同時也考察出之所以會引發匪亂,間接原因出於台地常常有結拜訂盟風氣,容易導致事件擴大。而另一原因是早年台灣人往往多語怪力亂神,有迷信的風氣,有心者於是假藉神蹟煽惑人民起事。這些在在可見伊能氏敏銳觀察的一面,如此可讓後人能以最短時間瞭解二百餘年清治時期臺灣動亂史,尤其內容翔實敘事的撰寫方式是《台灣文化志》整部最難得之處。
 

 

相關閱讀
【座談活動】
【得獎訊息】
【新聞書評】
【新聞書評】
五南文化首頁取消/訂閱電子報| Copyright (c)2009 Wu-Nan Boo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02-27055066  客服傳真:02-27066100 地址: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