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新者的新分類必須有助於拓展研究視野。不同類別的創新有不同的創新來源。不妨先看一下表,表中蒐集的是我和學生們在過去幾年內所研究的幾類創新。創新者既有個人,也有公司。
不難看出,不同類別的創新有著不同的創新來源。如在科學儀器領域,重大的產品創新幾乎全是由產品用戶開發的。在其他領域,產品製造商是大多數重要創新的開發者;而在另一些領域,供應商則是創新的開發者。
經濟學面的解釋
創新的功能性來源各式各樣,這個事實本身是很有趣的。如果我們能理解這些不同的原因,便能進一步地去預測和管理創新過程。
影響創新功能性來源的因素可以很多,但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所有的影響因素才能預測創新的功能性來源。我認為,潛在創新者對短期利潤(經濟租金,economic rents)的分析常常可使我們較正確地預測創新來源。
當然,經濟學家不會對這個基本思想感到吃驚。然而,這個思想的成立是有先決條件的:由於不同的企業對創新機會擁有不同的功能性關係,從而會形成不同的創新利潤(innovation-relatedprofits)期望。由於缺乏企業是如何形成創新利潤期望的知識,因此,我對幾個案例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在所有案例中,創新企業比不創新企業獲得更高的利潤,但在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原因。這裡存在著一些有趣的原則,有時,這些原則和創新者與創新之間的功能性關係相關。例如,用戶與其他創新者比,在保護工藝設備創新免受他人模仿方面具有優勢(用戶常能從這些創新中獲利,這些創新是一種商業秘密,廠外人員很難獲得,但製造商和其他廠商卻很少能像用戶這樣)。
了解分散式創新的過程:競爭對手間的技術交易
一旦能理解創新功能性來源發生變化的原因,我們便可以更詳細地去探討這個現象:是否存在一些一般策略和規則,它們決定經濟租金的期望如何形成,經濟租金如何在用戶、製造商及供應商等之間分配。如果有這樣的原則,我們便更有能力去預測創新在這幾個企業職能類型中的分布。
在研究之前,我們並不清楚是否有預測和制定創新策略的規則:這些策略本身便是創新的一種形式。我認為,找出規則的唯一方式就是透過實地調查。我已進行了這樣的調查,並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非正式的技術(know-how)交易具有創新策略一般要素的特徵。
非正式的技術交易實質上是一種非正式的合作研究開發。它包括受僱於不同企業(有時是直接競爭對手間)工程師之間專有資訊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易。know-how 是累積性的實際技能和專門知識,可提高工作效率,這裡是指那些為企業開發產品和工藝的工程師們所掌握的。企業常常將很大部分技術看作是專有的,並視為商業秘密而加以保護。
我們調查後發現,許多企業都進行技術交易,這是一種重要的現象。我們根據技術交易對創新利潤的影響模型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人們可以預測這種行為何時能增加企業的預期利潤。我認為,競爭對手間的技術交易是一個很有用的機制,創新者可以用它去和競爭對手分享(或避免分享)創新成本和利潤。因此,當我們想要理解分散式創新過程時,它是我們能夠開發的工具之一。
分散式創新過程的管理:創新來源的預測和轉移
雖然我們對分散式創新過程的理解還較粗淺,但我們仍可以從中得出一些管理上有用的結論。當然,為減少風險,這些工作都應先接受各種現實的檢驗。
我曾指出,引起創新來源變化的根本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潛在創新者對創新利潤的期望,由此可引申出兩個管理上有用的結論。首先,透過理解預期創新利潤是如何分配的,我們便可以預測創新的可能來源。其次,透過改變預期利潤的分布,我們有可能改變創新來源。若能做到這兩點,我們便是在學習如何管理一個分散式的創新過程。
我的同事葛蘭.厄本(Glen Urban)和我曾對預測用戶創新來源的可靠性進行檢測,對象是商業上成功的產品創新(並非所有的用戶創新都具有這種性質。一個用戶在創新時,並未考慮是否其他用戶有類似的需求,只要該創新對自己有益。相反,一個典型的製造商卻必須在許多用戶有同樣的需求時才創新,這是他成功的先決條件。)
其中一個檢驗物件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產品領域:用於設計印刷電路板的電腦輔助設計設備(PC-CAD)。在此,我們可以確定出一組稱之為領先用戶的子集。正像預測的那樣,創新活動主要集中於這個群體。領先用戶有87% 自己建立了PC-CAD 系統,非領先用戶只有1% 。 我們還發現,這些領先用戶的創新產品概念受到了所有用戶的歡迎。進一步從PC-CAD 產品製造來看,它們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在現實條件下預測商業上有前景的創新是可能的。我的同事斯坦.芬克爾斯坦(Stan Finkelstein)和我又檢驗了在自動診斷化學分析儀器領域改變創新來源的可能性。診斷化學分析儀器可以有不同的產品設計。分析儀器設計的不同,造成了某些分析儀器易被用戶改進,另外的則難以被用戶改進。如果創新用戶力圖最大化創新收益,我們便可以這樣假設:在改進成本更低的分析儀器上將有更多的用戶創新活動,因為實驗常常需要對儀器進行改進。
我們用幾種方式檢驗了這個假設,假設都得到了證實。由此得出結論:經理們有時可透過控制如產品設計等可操作的變數,來轉移創新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