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理性」,一般都以為是分不開的兩個詞吧,可是哈爾.赫爾曼寫下的「恩仇錄」三部曲:數學、科技、醫學史上的十大爭端,卻完全巔覆了我們想像中那種不茍言笑、一板一眼、唯邏輯和真理是從、一翻兩瞪眼的理性科學家形象,這真是個大誤。因為科學家也是人,涉及人性的事,就免不了你爭我奪一番,所以使個手段、弄個派別、祭出徒子徒孫與信眾來聲援,都完全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的行徑,其實白道和黑道的做法根本相去不遠,只是身處何處的差別而已。
不信嗎?早在三部曲的第一本《數學恩仇錄》出爐時,本書的責編Catalina就寫下一篇編輯手札:「
數學的最後戰役:好孩子不要學!」,感嘆這是一本數學版的壹週刊,不過書中講的絕非八卦,而是真有其事。牛頓自從與萊布尼茲展開微積分大戰,還不惜動用英國皇家學會頭目的身分,硬不承認萊布尼茲的成就。由於我們對牛頓和蘋果樹的故事實在太耳熟能詳,所以小編開始幻想牛頓和萊布尼茲兩人拿著西洋劍鬥個你死我活的場景,就這樣找了美編繪圖,這兩人因此榮登《數學恩仇錄》的封面代表。當然到了後續兩本《科技恩仇錄》和《醫學恩仇錄》,書中各自提到的十大爭端,情況也不遑多讓。
在《科技恩仇錄》裡,也有一位聲名如雷貫耳的天才發明家愛迪生,他發明的東西可說是多不勝數,而其中的「燈泡」就像牛頓的「蘋果」一樣,讓整個人類文明對於照明極度依賴、影響巨大,如今要是來個大停電,大家必然陷入哀號中,可是這「電」的提供方式,在當年卻讓分屬愛迪生和喬治.西屋的兩大陣營,端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手段。話說愛迪生陣營主張用直流電,西屋這邊力主交流電,爭執點則在於「安全性」。低伏特量的直流電雖安全,但不利遠送,需在大都市中廣設發電機和燒媒等,實在不是好辦法。於是可將高伏特量的電輸送數百哩遠的交流電,就成了好選擇,只是需要經過變壓的手續。為了證明交流電不安全,愛迪生陣營有人建議用「電刑」向世人顯示它的危險,還事先用幾十隻貓狗來實驗(今日的動保人士要大大抗議吧),最後還真的和一所監獄合作執行(廢死聯盟也要抗議吧),而且第一位受刑人因為電力不夠沒死,還得再重來一次這可怖的過程(慘)。儘管愛迪生本人原不贊成死刑,但仍被說服接受,其目的就是要把交流電與死亡劃上等號。只能說愛迪生頑固又傲慢,寧願堅持己見也不願認錯,但在電流的主張上,他終究還是輸了,現在已是交流電的天下。
醫學上的爭議也相當多,如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和榮格之間亦父亦子卻又分道揚鑣的故事,向來已為人所悉,所以小編的興趣反而轉往大家小時候都有口服或注射過的小兒麻痺疫苗。我們都知道這兩種疫苗的發明人分別是沙賓與沙克,而且各有利弊,但小編小時候不懂事時,還想說這兩人名字怎會如此相像,難不成是兄弟?當然並不是,不過他們是同事,而且在疫苗上先出名的沙克成為媒體偶像時(因當時世人正飽受小兒麻痺之苦),批評他最力的就是沙賓。沙賓認為沙克根本沒有任何創見,他不過是坐享別人的研究成果,卻把功勞冠在自己頭上,沙賓因此還酸溜溜的說:「你也可以走進廚房去做他做的事」。
在科學爭鬥的領域裡,父子變臉、兄弟鬩牆、朋友反目,在這三部曲之中,都是屢見不鮮的故事,但受益的,就是我們這些享受成果的一般大眾了。這些爭端雖然讓我們看得大呼不可思議,但也是有了這些爭端,科技與文明才因此得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