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廿一世紀的今天,再來回顧十九世紀受大規模工業發展引起了人與人關係驟變,所帶來社會科學波瀾壯闊的興盛,雖不如當今資訊、半導體產業風起雲湧,引發人與環境關係至危急關頭那樣的炫麗奪目;但其影響之深遠實不遑多讓。而推動這股風暴的領導人物,正是「譽之者,謂之勞工運動的精神導師」,「毀之者,謂之階級鬥爭的作俑元凶」的馬克思!由於本書對其一生之行事已有足夠的陳述及評論,再加上附錄,補上解密的文件。在此不必贅言,僅想就本書所提供的素材,用中國傳統對知識分子(士)的期許予以對照,俾印證地無分西東,人無分中外,能成就一份志業的人,都符合若干普世的標準。
一、 生存的環境: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馬克思從出社會後一直都不順),勞其筋骨(由於居住環境惡劣,常被慢性病折磨),餓其體膚(馬克思曾窮到全家只靠啃麵包渡日),空乏其身(常被家庭瑣事煩心,子死、女死竟要借錢下葬),行拂亂其所為(推動許多計畫都有意想不到的打擊),所以動心忍性(堅持數十年完成他的《資本論》),曾益其所不能(其畢生著作對後世的影響不可謂小)。
二、 對革命的堅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解放無產階級),造次(受通緝)必於是,顛沛(流寓國外)必於是。
三、 對改造社會的策略:盈科(先改進一地之不足)而後進(再擴及全球)。
四、 對服務社會的態度:樂則行之(符合其追求目標的任務傾全力以赴),憂則違之(損及其目標的達成雖厚利都不屑為之)。
五、 與恩格斯的盟誼:誠西方之「管鮑之交」,勝於「伯牙子期」之知音(恩格斯長期無怨言金援馬克思至其生命告終,再整理其遺著)卻無介之推的遺憾!
總括一句,微斯人,弱勢族群(的前景)其誰與歸(靠誰指引),故冠以 其懷璧(創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法)無浮沉感(堅信一定能應驗); 人在山(不參與一般的社會應酬)有進退心(茍有利革命,不計寵辱)。 是否公允,留待讀者看完全書再細細體會,或許對現今時局有所啟發。...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