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擴大美學界限,以含括自然、環境和流行藝術,我仍覺得不夠廣到足以涵蓋我們美感生活中的各個層面。而這感受其實是從我在羅德島設計學院教書超過二十五年裡,與學生們互動過程得來。 許多我的學生是專攻設計的,他們期盼從事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家具設計、服裝設計、建築、建築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等職業。他們設計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品與用品,範圍從廚房用具、家具、衣服、玩具和電腦繪圖,到房屋建設、辦公室空間設計以及海岸、河岸開發等。從和學生們一起合作並且有時擔任評鑑人員,參與他們在設計工作室師傅和專業設計師面前進行的作品成果報告,我瞭解到什麼是在設計看似簡單、無害的物件或環境過程中需要考量的。我也因此對設計師產生至深的敬意,他們需具備的不僅是設計本身的技術能力,亦要能瞭解其設計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遵循安全和無障礙設計的各式法規、考慮預期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因素,更不用說成本的評估以及美學等其他因素。我不僅不斷地對設計師的職責感到崇敬,亦對他們所擁有的機會與能力,能夠藉由他們所創造的物件改善人們生活與世界的態勢感到敬畏。 在瞭解設計師如何透過他們的作品影響抑或是有時決定人們生活品質之後,我開始更謹慎地思考作品的各類感官質感,像是體積大小、形狀、顏色、質地、聲音、氣味等,以及各元素的排列組合。畢竟,我們生活的世界正是由這些日常生活中每日接觸的感官質感與自然元素所構成。
大多數時候,我們將這些日常生活用品及環境的互動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且多半只從中感受到功能性的價值。此外,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或特別努力去觀察,否則我們不會特別去感受與這些物件之間的日常生活體驗。結果導致我們認為這些日常生活物件從美感重要性來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本書的目的之一,便是說明事實並非如此。無論我們是否對其有感知,我們與日常事物的互動中涉及許多美學議題,其中一些甚至具有重大道德、社會、政治或環境的衍生後果。
資料來源:《日常生活美學:擁抱美感生活的5堂課》介紹...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