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連續性

影像是一種藉著畫面動態而變化的媒體,觀眾在觀看影像的期間,將會受到影像建構的時間所束縛。倘若不論初期的無聲電影(默片),那麼還有聲音的因素,所以觀眾在觀看影像的同時,也會聽到聲音。
影像由於不能倒頭看,又必須透過螢光幕或銀幕觀看,因此,比起戲劇類的舞臺大小或架構,觀眾在視覺上受到的限制,可說更為嚴苛。
電影問世不久之後,先人們便注意到影像是一種特別的視覺表現,因此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這些限制,好讓觀眾理解並樂在其中。最後,幾種技法(手法)因應而生。

影像是一種以平面景框(邊框)的畫像呈現,並且受到時間束縛才能觀賞的媒體,也因此所謂的「影像的原則」,便是如何正確運用影像媒體的原則,以使得觀眾正確理解內容,並且樂在其中。
至於演出影像,其意義則是「如何善加利用影像的連續性與影像的變化所產生的視覺力學」。

影像作品是由許多的Cut疊合(連結)在一起所構成,因此Cut與Cut之間的連接,就「必須要擁有一定的連續性」。
假設有A Cut與下一個連接的B Cut。當我們想要傳達這兩個Cut是位於相同地點、相同時間,並且擁有相同訴求時,我們就必須賦予兩者相同節奏(速度)、相同韻律(進行的拍子)以及相同質感。如果不這麼處理,兩個Cut將會看來像是截然無關的內容。
正是因為如此,影像製作的基本,便是描繪(或製作、拍攝)這種相同的性質。換句話說,為了描繪同質性的Cut,必須使Cut之間「產生連續性」。 這是最首要的基本原則。
話說回來,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一種狀況,那就是A與B兩個Cut出現的人物本來就不同,因此無法追求兩者的同質性。不過,即便面對此種狀況,當先決條件為必須表現出兩者描繪的是相同地點時,我們就必須在物質上、空間上,以及影像的節奏與韻律上,都演出兩者的同質性與連續性,否則就無法表現出位於同一地點的相同主題、相同故事。
倘若一個Cut的韻律與接續Cut之間的韻律有所差異,將會成為一個訊號,使得觀眾認為「韻律不同=有些許差異=沒有同質性⇒故事正在改變」。
這個命題,同時還會牽涉到拍攝角度與空間構圖的問題。
不過,針對連續性的必要,如果只在概念上闡述其理由,或許會教人難以理解,因此我們將在下面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解釋。

空間的同一性

首先,我們來說明「描寫空間同質性」的必要理由。
當兩個人物身處同一地點時,倘若這是一個能將兩人同時收於同一個景框(攝影機的鏡頭內)之Cut,那麼就沒有擔心的必要。不過,若是要將兩人分別收在不同Cut再連接在一起的狀況下,想要使得Cut帶有影像上的同質性,即便是真人電影的攝影現場中,也會有些許的困難度。 或許有人會認為,既然都在同一地點拍攝,怎麼可能會產生問題?然而,就影像上來說,有時確實會拍攝出這種好似於兩個不同地點取景的Cut。 其原因,就在於拍片現場的環境。而這個現象之所以發生,與其說是技術問題,倒不如說是缺乏對影像的思慮。 舉例而言,如果有一個場地其右方為森林、左方為城鎮,當我們分別拍攝以森林為背景的A,以及以城鎮為背景的B的兩個Cut,並將兩個Cut連接在一起時,若非極度巧妙演出,兩人將難以看起來像是身處同一地點。

就算我們自以為在同一個場所演出,然而背景的差異過大,將會導致兩者在畫面上看來相隔甚遠,並使得觀眾感覺不自然。也因此,我們必須抱有明確意識,才能掌握畫面上所呈現出來之各種條件,使之擁有同一性以及連續性。
在動畫之中,我們也常會看到因為過於堅持設定資料上的內容,因而發生類似上面狀況的實例。
遇上這種狀況時的解決方法,便是在每個Cut加入「擁有連續性的要素」,並且專注於「連接Cut的氣氛」。
我們為了要在影像上創作「連續性」並使之產生,除了地點問題以外,更要注意到表演本身、色彩、服裝、髮型、小道具、大道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天候與太陽的傾斜度。
這是第二個基本原則。

影像追求變化

這裡提到的「變化」,或許會有人認為只要拍攝實際在動的事物,就等於自動捕捉到其動態,因此也不需要再大費周章去演出變化。不過,動作本身的變化終究只是被拍攝人物的動作,而不是「戲劇性變化」。創作作品所需要的不是自然的動作,也非拍攝稀鬆平常的動作,而是「影像的戲劇性變化」。 最近日本的CM(廣告影片)傾向於過度描繪影像的「變化」,因此使得韻律的緩急顯得過於極端,Cut數也變得繁瑣。不過,我們都知道連續看了大量CM之後,變化過多的影像,反而會使得心中的印象變得散漫,除了自己特別中意的影像以外,恐怕很難令人留下記憶。 換句話說,CM式的影像變化或動作,並不能稱作帶有戲劇性的變化。
CM當然也是一種優秀的影像作品。不過本書所說明的對象,將是擁有更長時間之影像表現的影像作品,因此並非指稱CM表現出的技法一定都是好的。

影像作品了不起之處,就在於能夠在一瞬間展現出戲劇性的變化。
這也就是視覺的力學作用(靜與動的刺激=緩急)。
新聞節目從播報員的鏡頭切換到新聞報導的畫面,其影像變化的質感雖然也是一樣,然而我們此處提到的變化,指的是「為了建立影像作品,並且戲劇化描寫故事的變化」,而不是有如新聞節目一般,從播報員切換至報導影像的強硬變化。 我們的說明,將只專注在帶有戲劇性意義的變化。

也就是說,即便依循戲劇性變化的強弱,並且運用影像力學來做出表現,倘若我們排列太多奇特的Cut,將會得到讓觀眾長時間觀看CM一樣的結果,也就是無法創作出「配合故事而恰到好處的變化」。
在這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便是所謂的「演出影像」。
為了達成目的,我們必須培養出中庸的感覺,以用來判斷故事內容與影像力學強弱之間,是否掌握適切的平衡。
當影像過於特立獨行,將會使故事性失去焦點,甚至還會讓觀眾忘掉劇情。只想透過作品來刺激觀眾視覺感官的工作人員,請將這一點謹記在心。
我們絕對不要忘記,想要使影像作品受到大眾所接受,第一要件便是「擁有故事」。

創造變化(節奏與韻律)

首先,我們要舉出與前項說明相反的事項。
單純保持一定連續性的作品,只會成為冗長、散漫而無趣的東西。所謂的「戲劇性」,本來便是指伴隨著「變化」所產生的趣味,所以我們描寫的內容,也應該是伴隨著驚奇的戲劇性變化。
所謂「創造不令人厭煩之畫面」,其意義就等同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曾說過的話:「創作帶有驚奇感(sense of wonder)的故事和畫面,以及不刻板(既定)的景像。」
由於觀眾觀看的是故事,所以我們在描寫劇情的過程中,便是要建構出能夠觸動觀眾心情的內容。這一部分雖然也可以藉由令人眼花撩亂的影像來描寫,但我們必須注意不能讓這些五花八門的影像,成為影像上的雜音。
我們首先該注意的第一事項,便是將重點放在創造故事應有的敘事脈絡,並且建構出順應觀眾心情的節奏(速度)。 然後,如果能夠進一步加入影像的韻律以增添風味,一切就大功告成。 這些韻律匯集起來以後,將會自動創造出下一個節奏。

節奏和韻律雖然都是用在音樂上的用語,但是視覺上的變化,一樣會使人認知到節奏和韻律。因此,我們必須藉著建構Cut,以創造出「視覺變化的力學作用(強弱或緩急)」。
如何運用視覺力學,就是不讓觀眾感到厭倦,能夠觀看作品到最後一刻的要訣。
Cut本身內含韻律,而Cut和Cut的層層累積也會產生出新的韻律。
請看下一頁,觀察二個表示Cut連結的縱向圖解。

A脈絡和B脈絡之間的差異,你是否能夠分辨出來呢?
就算只是粗略一瞥,我們應該也可以感受到A較為單調,至於B則帶有節奏與韻律感。請注意,此處只是單純比較相對帶有變化的Cut以及較無變化的Cut,兩者在相疊下來所發生的差異,並不是指特定一方比較好。
當然,我們也可以藉著連續拍攝Cut,使得A也產生電影式張力。
然而這麼一來,我們不但必須在運鏡上花費相當勞力,同時還得考慮到能否在短期間表現出來。
也因此,我們便有必要進行「Cut製作」,將一個Cut該拍攝的內容,分為數個Cut來拍攝。請大家務必訓練自我,以便能夠運用直覺便理解兩者的差異。

Cut有本身的韻律,也有Cut連結下的韻律。
這些韻律感匯整在一起,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力學作用,並且形塑出一部真正的作品。
對於視覺是否擁有韻律感存疑的人,可以試著將影像作品消音之後,再重新收看一遍。一部好的作品,就算沒有聲音,也一樣能夠讓人隱約感覺到其有趣之處。
因為,「於連續影像中呈現出來的視覺變化」會賦予故事連續性,不僅會使得觀眾感覺有趣,而且能夠更進一步引導出故事的趣味。

 


客服專線:02-27055066 傳真:02-27066100 地址: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
Copyright ⓒ 2001 Wu-Nan Book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