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

Nikkei Architecture 編/林錚顗譯
全彩/312頁/16開(長25.7 x 寬18.2cm)定價 650元/特價 79折 514元

放入購物車

放入購物車 讓老師自由:教人不讀書

  隈研吾,作為當紅日本1950世代(譬如妹島和世等)的代表建築師之一,不僅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因為其生涯演變的多端,以及同時具有著名書寫者身份,允文允武內外兼修,而越發受到各方矚目。

  著作已然等身的隈研吾,早期以犀利的分析及批判力著稱,例如最早的著作《十宅論》(1986年),依建築方法將住宅分類,並一一加以解說,其中譏嘲與攻擊的意味極重。在本書中這樣寫著:「設計住宅的建築師其自我期待的角色,是做為舶來文化的窗口,這『和百貨店的外國商人並無不同』。」被點名批判的包括當時聲勢正盛的石山修武、伊東豐雄等,旗幟高張與對立檢視的姿態鮮明,而且隈研吾完全無視世代尊卑的直接開火,能量與威力皆驚人。

  攻擊各樣的當代建築現象之外,隈研吾也不忘以縱深來梳理大時代脈絡。在《建築慾望的末期》(1994年)書裡,他提出「慾望」使建築得以成立,但這個慾望正在衰敗並走向末期,然後悲觀作結語:「如果今後在世上,仍然繼續建造出所謂建築之類的東西,這應該只是從對建築辛苦的自我否定中,勉強擠出來的東西吧!」

  其中〈『住宅私有本位制』資本主義的崩壞〉一文,強烈抨擊因人們對於想擁有自有住宅的慾望,以及20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共同形成美國支配世界的動力,並由此產生建築式樣的繁複變化。然而,在泡沫經濟出現的時候,人們的慾望追不上高漲的住宅價格:「當察覺時,所殘留的,只是高騰不墜的地價、大幅的減價,或者附加價值這種不值錢的名稱」,因而導致整個社會的慾望瓦解與待解殘局。
  甚至說「所有古典的、正當的、認真的建築師,伴隨其個性的風格,一瞬間同時被消費掉了。大眾就是那樣易於厭煩,而且是沒有底線存在。」直接點出在商品化的建築世界裡,作為建築師的無力感。雖說是相當悲觀的說法,但也顯現隈研吾綜觀時代的批判與透析能力。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阮慶岳

  透過《Nikkei Architecture》的報導形式,總括地回顧設立事務所以來這25年間,不論這個時代的意義,或是對於自身的意義,以及《Nikkei Architecture》這樣的媒體在時代中所完成的意義,我覺得顯現出一個明顯的狀態。

  簡言之,在這25年之間,社會與建築的關係,翻轉了過來。這個關係,從所謂「社會之輝煌領導者」的建築,往「社會之敵」的建築演變而去。夾在世紀轉換點的這個25年裡,此一翻轉開始並結束了。創刊於1976年的《Nikkei Architecture》,正是那個翻轉的產物,以新的社會與建築的關係性為主題的媒體。這個新媒體被賦予了和以往採用美學做為編輯原理的建築雜誌,完全不同的任務。

   我能夠與這不幸的25年並肩齊步,真的感到自豪。在自豪之上,由於將此反轉昇華到建築的表現上,所以在這25年之間,專心一致地繼續前進。磯崎先生和黑川先生以建築作為工業化社會的領導者而受到社會尊敬,在那個被認為具有充分利用價值的時代裡,確立了本身建築表現的基礎,一方面,感受到安藤先生和伊東先生在他們的代表作(例如,媒體建築)的基礎上,存在著社會對建築的尊敬、信賴。相反地,我們在學生時代,最初因「石油危機」而墜落,等事務所設立後,馬上因「泡沫經濟崩壞」而墜落,從90年代開始,又因「箱型物批判」而墜落。在那墜落的時期,寫下了《十宅論》,與《建築慾望的末期》、《反標的物》、《負建築》、《自然的建築》等建築對社會讓步的書籍,我思考著有關讓步的方法,而且不得不思考。

   至於這個思考是否逐漸昇華到建築的表現上,唯有回頭讀讀這本書了。為了這本書,而追加了三位對談對象,乃是三位翻轉的領導者。對於這25年的翻轉,在各自的「領域」,這幾位人物以最敏銳的感受性接受此一翻轉。妹島女士在「建築」領域中,宮台先生在「社會科學」領域中,還有福岡先生在「自然科學」領域中,這三位尖兵最早注意到過去建築的「重」、「堅硬」和「無變化」,同時還不斷地提出批判,這些建築不但被稱為「箱型物」,而且到九○年代以後還遭到厭惡。

   我也一直持續觀察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是不可能思考不存在的東西的,那麼這25年期間的翻轉,具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妹島女士認為,建築這樣的箱子朝向傢俱,或者「平房」解體;宮台先生發現,在建築師構想的外側──例如『幻想的郊外』和都市的空隙──實際上正在發生新的社會活動。其次,福岡先生指出,箱型物如何地欠缺生物的流動性、柔軟性,對人類而言,是不自然的環境。

   我從他們那裡學到許多東西。然而這一次重新對談,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們與我如何的不同。我不想被放入「領域」這種分類中。我所思考的,只是徹底停留在建築工地,從那個工地的混亂與繁雜之中,設法想出尤其稱不上思考之未完成的結構,然後毫不害羞地向人提示,只想從這裡獲得暗示,以便重新思考那個翻轉的新現實。

   原本世界並未分割為「領域」,但是,頭腦以「領域」之類的形式來整理它們。否定受制於「領域」的思考法,是因為箱型物,亦即過去的建築這種東西的最大問題點,有著頭重腳輕的特性。把頭腦創造出來的抽象性構想(建築),強制地投影在物質世界裡的結果,正是箱型物這種巨大的妖怪。

   想要從以頭腦思考的自己,變身為用身體思考的自己,是這25年來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希望把自己的頭腦變小。對箱型物的批判,也不用頭腦,而想試看看能否以身體取而代之。如此一來,我想才能成為對箱型物的真正批判。在這一次對談中所邀請的三人,他們對箱型物的批判、對建築物的批判,雖然非常地尖銳,但我更想成為傻瓜。更完全地敞開自己,拆毀自己,希望現實這種東西與社會這種東西,或者與作為社會之具體性產物的物質,產生碰撞。只希望能夠和從社會除去「頭腦」的、無盡的物質,恰好地相遇,坦率地往來。


2010年5月18日 隈研吾

伊東豐雄   負建築   自然的建築   東京最有意思的建築物
《伊東豐雄》
Nikkei Architecture 編
◎謝宗哲專文推薦

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一般公認他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建築家。本書是他40年來主要作品和歷程的全紀錄,包含他的成長過程、競圖奮鬥記和伊東流的發想術與組織論,以及他的作品從「浮游感」到「幾何學」的轉變,再邁向「會呼吸的建築」。

《負建築》
隈研吾 著
◎ 阮慶岳、李清志專文推薦

負建築絕非失敗的建築,而是人類真正需要的建築。隈研吾是繼安藤忠雄及伊東豐雄後,下一位國際級的日本建築大師。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視覺需要和滿足佔有私慾下可能的模式。在高聳得意的建築外,難道不能有俯伏於地面又不失明快的建築嗎?

《自然的建築》
隈研吾 著
◎ 謝英俊、謝宗哲專文推薦

所謂自然的建築,不是指用自然素材製作出來的建築,也不是在混凝土表面貼上自然素材的建築。自然的建築,是指「關係性」,意謂著將「場所」與「幸福」的關係結合在一起的建築。場所與建築的幸福婚姻,便會生出自然的建築。
《東京最有意思的建築物》
伍爾夫.麥耶(Ulf Meyer)著
◎ 伯格納(Botond Bognar)、 陳永興 推薦

東京是個求新求變的城市,最能表徵它無止境的變幻,莫過於建築的不斷更新。本書介紹一九四五年之後建成的東京現代建築,共計兩百多座非常有趣且壯觀的建築物,是實用且便利的東京建築最佳導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