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節錄)


  幾年前,日本實力派兼內斂型帥哥唐澤壽明(就是演「白色巨塔」的那一位),主演了一部「不毛地帶」的日劇,內容講述一名從陸軍大學第一名畢業的青年才子,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期間擔任陸軍幕僚,專門負責擬定作戰計畫。日本戰敗後,因為日本的關東軍(最菁英的日本陸軍)不願意承認失敗,想要繼續戰鬥下去,所以他受命前往中國的東北(原滿州國)勸關東軍放棄抵抗,棄械投降,結果在路途上被蘇俄當作戰犯被俘虜,抓到西伯利亞關11年,受盡艱苦;被放出監獄後,他輾轉進入大阪商事公司,不只要重新學習他不懂的商業領域,也開始另一場一連串人性與商業攻防的戰爭。整個故事看似擬真實虛,實際上對商業史有點心得的人都知道,作者山崎豐子是以伊藤忠商事及其財閥事業版圖為背景,所進行的歷史小說,主角也確有其人(據傳是瀨島龍三)。又故事中所說的五井商事和五菱商事,則是隱喻日本的前二大財閥企業─三井商事和三菱商事。這類以大公司為背景的權力或愛情角力故事,一直以來都是影劇作家們發揮的好題材。台灣的熱門台劇八點檔,從「娘家」、「夜市人生」,到現在正在上演的「父與子」,也從沒脫離過人際關聯和企業商場爭權奪利的主軸。

  前面說的伊藤忠,在日本眾多的財閥團體中,是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才崛起的新興財閥,目前在日本排名約是第十位,旗下有纖維、機械通訊、金屬、生活用品、飲食、建築、不動產、金融、保險、物流等等各方面產業,台灣大眾對它比較熟悉的是丸紅商事、吉野家和全家便利商店。其中,它旗下僅伊藤忠商事一間公司,2011年初的總資產就有64,000億日圓,以75:1的匯率,約是853.3億美元。

  那怎樣的企業體才算是「財閥」呢?他最基本的條件有三項:1.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後,成為「獨佔」資本或企業( 後期會變成寡佔) ,2.「多角經營」,3.具有「金融資本」。最後一項的金融資本,簡單說就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來源,包括銀行資本與產業資本,但最常見的是開設或投資銀行。另外,財閥通常也是單一家庭的集合體,會世襲;雖然家族會從企業外圍聘請專家擔任專業經理人,但真正的掌權人和股票持有人─至少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財閥解散令」之前─永遠都是家庭中的成員。

  台灣的大企業團體,在日治時期是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被稱為「台灣五大家族」,是地方上最具政經影響力的本省五大家族;二次大戰後因為台灣的經濟變革,又產生台塑王家、遠東徐家、國泰與富邦蔡家、和信與中信辜家(出於鹿港辜家)、新光與台新吳家,被稱為「新台灣五大家族」,是比較可能在未來發展成為類似財閥特質的台灣企業集團,但因為前三個基本條件之故,他們距離成為真正的「財閥」,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根據富比士雜誌發表的富豪排行榜,2010年,台灣首富是郭台銘,但他的鴻海集團因為產業外擴性及影響力,與所謂的「財閥」定義更遙遠。排名第二的蔡萬才家族(富邦集團),以49億美元位居全球166名,也有在本業外努力向外轉投資、擴展觸角,但比起日本財閥家族的經濟力,還是相差甚遠;像之前提到的日本排名第十名的伊藤忠財閥,僅伊藤忠商事一門,總資產就有853.3億美元,是蔡萬才家族總資產的17.4倍。

  這些日本的財閥,有絕大部分是源自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就興起的經濟大集團。他們大致可以分為4種型態:

1. 江戶時期(1603-1867),以高利貸資本崛起者,如三井、住友。(安田也算,只是他崛起時間較晚,所以歸類在後面)
2. 明治維新時期(1868-1904),以商工業資本或銀行業起家者,如三菱、澤、安田。
3. 日俄戰爭或一次大戰時期(1904-1918),因投械資本擴張者,如大倉、古河。
4. 滿州事變至太平洋戰爭時期(1937-1945),急遽膨脹擴展者,又被稱為新興財閥,如中島、野口、鯰川。

  其中,三井、三菱、住友、安田是日本歷史悠久,勢力也最大的四大財閥。他們成立的時間都約在明治初年或更早。而其經濟實力,根據聯合國的調查,1946年時,僅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家財閥,他們所擁有的企業資本,就佔日本全國企業總資本額的24.5%,財富嚴重壟斷的現象由此可見一斑。雖然這些財閥因為他們過於強大的經濟力,在二次大戰剛結束不久的1946年,就被聯合國最高司令官以「財閥解散令」下令解散,而且因為組織太過龐大複雜,所以花了約3年的時間才分割完成,但每個財閥原本就一家親的性格終究難被抹滅;再加上韓戰爆發,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西方國家開始改變對亞洲的態度,因此過去被迫分割的各個公司在1950年代漸漸連結,再次重組成原本的大財閥體系;只是這時候,就不適合再用感覺比較難聽的「財閥」稱號,而要使用「財團」來稱呼他們了。

  台灣在近代化和工業開始發展之後,一直以來都深受日本的影響;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各財閥的手也隨著帝國力量進入台灣,對台灣的政治經濟運作體系,或台灣人的生活,產生不小的影響;即使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曾經有過「積極排日」的時光,但產業和生活上使用的物品很多都還是「日本製造」;尤其1970年代後台灣解禁,開始興起瘋狂的哈日風潮後,各種日本著名品牌再度席捲而來,不用再躲藏地躍上各領域的消費市場上。我們在快樂使用各種日本製產品的同時,通常只會看見該廠牌的本身,而忽略在這些大公司的背後,還有更大的母體公司存在;更不用說是否知道這些母體後的超大型母體,他們成立和奠基的時間,都發生在司馬遼太郎小說《上之雲》所說的明治時期(1867-1911),日本一切都在向上爬坡的辛苦努力階段。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各大知名品牌,都是不同的母體在爬到山頂後,所見到的美麗雲彩果實。而這本書的目的,就在利用二次大戰之前就已經產生,而且到現在都還圍繞在我們四周,具重大知名度的品牌企業體,藉著提舉出企業辛苦的成長歷程和背後一家親的系譜關係,希望各位在享受便利生活和時尚品牌的同時,也同時注意到市場背後那無形汗水和無形手的存在。當然,若有業務、從商或投資之需時,更應該參考本書;從「母以子貴」或「子承父蔭」的觀點看企業,也是一種投資抉擇的參考。

1-0以商業金融成世界第一──三井(MITSUI)

  「三井」是日本近代的四大財閥之首;在現在的世界排名裡,也是第一名、最大的財團體系。
  三井家族的遠祖可以追溯到300年前。根據他們的族譜記載,三井家曾經也是日本平安時代的高級武士,只是後來沒落,三井高俊自願從武士階級降級成為工商業者的「町人」(江?時代住在都市裡的商工業者)市民階層,在伊勢國的松?(今.三重縣松阪市)開設「越後屋」,經營酒類、味噌釀造買賣及當舖事業。1673年,高俊的兒子三井八郎兵衛高利(也叫三井高利),先後到京都和東京開設買賣和服布料的商店,名稱也叫「越後屋」,就是現在日本知名的百貨連鎖店「三越伊勢丹百貨」的前身。這個三越伊勢丹百貨,原本是三越與伊勢丹的兩大百貨體系,2008年兩間百貨合併、改名。而台灣知名的新光三越百貨,則是1991年由台灣吳火獅家族的新光集團與日本三越百貨合作創辦。

  當時的日本商場不論零售或中盤商,買賣都是採取賒帳和物品不公開展示的信任式制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買東西,就依店門口藍色的「暖簾」圖案進入商店,表明想買的東西,由老闆從隱閉的屋後拿出商品,客人再決定是否要購買(實在太不方便了,難怪中古時候的商品經濟很不發達)。三井高利的越後屋卻一反常規,採用像現在一樣的現金交易和商品公開擺置販售的新方式,不只減少拿不到貨款的風險,也因為方便性而增加顧客的購物慾望,所以漸漸發達。有了經商所得的充足現金,三井開始在東京、京都、大阪等幾個大城市開設錢莊「三井兌換店」,更在國家面臨極大內憂外患的幕府時代中期,承辦官款匯兌;再加上和政府政要之間的「密切善交」,三井於是成為「官商合一」的早期典範。之後,他們建立統籌一切事業機構的「大元方」,是後來三井合名公司的前身。

  明治政府成立初期,三井又取得官銀出納、貨幣發行權,又在國家金融業混亂的局勢下,被?澤榮一 慫恿參與創立第一國立銀行等的國家型金融業務,幸好最後結果是好的。1876年,他們以雄厚的資金和經營經驗,再開設「三井銀行」和「三井物產」公司,正式走向財閥的道路。
三井銀行是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以資本金200萬日圓開設,提供三井家族各種事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來源和資金穩定性,到1917年資本金已經變成2,000萬日圓,在日本各地都受有分店。幾經版圖擴充與異名,他現在依舊是日本的前三大銀行集團,名稱為「三井住友銀行」。

  三井物產則是日本最早的綜合商社(當時的貿易商全都是外國人在經營),是在三井家過去買賣和服布料的基礎上,基於「廣泛輸出皇國物?,輸入?地需要的物貨,促成宇宙萬邦的交流」的目的,更擴大交易的品項和進出口腹地而設立。他以三井礦山的事業做擔保,用100萬日圓成立三井物產公司,從事各種民生或產業物品的貿易、運送(物流)、代辦、製造、依托買賣等行業,在全球各地都設有分店;到1909年時,資本金就超過2,000萬日圓了──比三井銀行更有賺頭!以轉手交易為例,他的貿易品項極多,可使說是來者不拒,其中比較大宗的交易內容,早期是流通日本國內的橡膠和利用船運輸出到歐洲為主;1910年代由於民生發展對紡織製品的供需需求,轉向以紡織原料和製品的輸出入為主;1930年代後,則因為戰爭經濟,再轉以重工業育成為最重點。但不論在哪個時期,三井物產所交易的物品,都包括米茶樟腦等農作物、木煤炭金屬等能源礦物、火柴布料等製成品,以及機械武器水管等新式或基礎設備……是「從飛機到雞飼料」各種品項類別都包的大型貿易公司。後期,他還新增加資源和技術開發的不同事業領域。

  而在三井銀行和三井物產開設的同一年底(1876),三井再跨足媒體業,創辦每週日出刊的《中外物價新報》,報導一週的經濟重要新聞。這份報紙1885年改為日刊,之後因為擴展,先後更名為《中外商業新報》、《日本?業經濟》,二次大戰結束後成為現在的名稱《日本經濟新聞》(NIKKEI),簡稱《日經》或《日經新聞》,是日本重要的全國性大報紙之一,也是世界級知名的專業經濟報紙;但也因為重視經濟面,所以政治立場上比較中立、甚至是親中。而出版該報的日本經濟新聞社,除了還經營東京電視台、日經CNBC以及日經廣播電台,他也是負責計算東京證券交易所日經平均股票價格(Nikkei225)的單位喔。

  話說回來。在成立三井銀行和三井物產的前後,三井也在日本各地購買一些礦山或企業公司,拓展勢力到製造業和基礎工業部門;十幾年後,三井又利用國營產業民營化的機會,先後收購國家級的新町紡織廠、三池煤礦和富岡製鐵所,增設「三井礦山」等公司。其中,三池煤礦被三井買下後,運用新技術大擴張,成為日本最大的炭礦山;而擁有三池煤礦等日本各地十幾處礦坑的三井礦山公司,僅1916年一年生產的石炭,就有350萬噸。而隨著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獲得台灣殖民地,和1904年日俄戰爭,國家工商業隨戰爭期間而需求大增的日本大發展時期,三井集團經營的項目和內容也逐步擴大,在1890年代先後買入東神倉庫(保管貨物;日本倉庫界重鎮)、田中製作所、王子製紙、鐘淵紡織、北海道碳礦汽船(經營石炭瓦斯的輸出入和航運鐵路,也擴及電燈、煉瓦、山林等事業,今尚存)等大型企業,也投資不動產(含牧場)……這些企業對台灣的讀者來說可能很陌生,但若說到田中製作所就是東京芝浦(東芝)的前身、王子製紙出現在現在日本各地大大小小的旅館和廁所中、東神倉庫常出現在日本各地的港口邊,以及鐘淵紡織後來發展出佳麗寶化妝等等,各位或許就會覺得非常熟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