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力語要
作  者╱
熊十力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大家講堂
出版日期╱
2021/03/01   (1版 1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86-522-432-5
書  號╱
1C26
頁  數╱
624
開  數╱
25K
定  價╱
650



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哲學家之論學精華

全書共四卷,為門人節錄匯編熊十力先生與中國學術界許多知名學者論學書信,以及記錄熊先生語錄、信函、短論、講詞、語錄等;哲學與科學物件的界定、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區別及融通、佛儒道之異同、先秦諸子學的評價等為主要內容,是熊先生論學的精華。
熊十力先生自己評價此書:「雖信手寫來,信口道出,而其中自有關於哲學思想上許多問題及做人與為學精神之砥礪者,似未容拋棄。」書中所關注的重要論題,亦足以呈現中國近現代哲學的一面。

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3日)
  原名繼智、升恆、定中,後改名十力,字子真,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今黃岡市團風縣)上巴河鎮張家灣人。幼時因家境貧困,在家自學,後受「維新派」影響,萌生革命之志而從軍,曾參加武昌起義、護法運動。護法運動失敗後,專心學術一途,先後任教於武昌文華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
  熊十力先生學貫古今,會通中西,融攝儒釋,自成一家,被尊為現代新儒家的開宗大師。著名學者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皆為熊十力學生,《大英百科全書》譽其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傑出哲學家,著有《新唯識論》、《佛家名相通釋》、《論六經》、《原儒》、《體用論》、《明心篇》、《十力語要》、《讀經示要》等。

增訂十力語要緣起

十力語要卷一

附錄傳文六首志一首

十力語要卷二

附錄勉仁通訊

十力語要卷三

十四語要卷四

附錄周通旦記

談文學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佛本生故事集─
《小部經典•本
生經》譯本
文學入門
朱光潛 談讀書
古詩十九首釋
倫敦雜記




十力語要卷一印行記

病後返北庠,文昌雲生(頌天)邵陽謝生(石麟)間來共處。吾每當筆札與人,值兩生在座,輒簡有關論學者,錄副存之,積久盈帙,請付印。曰:「布帛之言,菽粟之味,此其庶幾。」余覆視之曰:「何敢云爾,但不妄語而已。」然當今之時,吾與同好所遊意者,果為何事,即此亦可略見,是不可棄也。遂如其請,命名《十力語要》,為第一卷。他日如有續輯,當以次分卷云。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九月十日
熊十力記於舊京莽蒼室


卷一/答張季同

答張季同
作文與讀覽,兩不能廢,兩不可廢。然真工夫實有在作文讀覽之外者。《論語》「默而識之」,《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此是何等工夫,賢者大須留意。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思」字,不是常途所謂思想;此「學」字,亦非讀書之謂。《論語》「博學於文」,「文」不謂書冊也。凡自然現象皆謂之「文」,(如云無文與鳥獸之文等。)人事亦曰人文。《易.繫傳》言:「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皆博文之謂,皆學之謂也。故學則不外感官經驗,而思則不限於感官所得,其默識於不言之地,炯然自明。而萬物之理,通於一而莫不畢者,故貞信而無所罔也。此思也,吾亦名為證會。如唯限於感官經驗,則可以察物則之分殊,而萬化根源終非其所可窺也。令兄前有信來,以謂今人只知張目求見,不悟閉眼始有深會。見處甚高,時賢哪得語此。又東方學術歸本躬得,孟子「踐形盡性」之言,斯為極則。(形謂身。身者道之所凝,修身以體道,此身即道之顯也,是謂踐形。性亦道也。人稟道以生,既生而能不拘於形氣之私,乃有以復其性,即弘大其道,而性分無虧欠,故曰盡性。)故「知行合一」之論,雖張於陽明,乃若其義,則千聖相傳,皆此旨也。歐風東漸,此意蕩然。藐予薄殖,無力扶衰。世既如斯,焉知來者?前函令兄,欲賢者得暇且圖把晤,想尚未見此函也。

與張君
昨承枉過,深覺賢者有篤厚氣象,至為欣慰。力蹉跎忽忽將老,稍有窺於此土先哲遺文,返在當躬體驗,益信此理昭然,無可置疑。遭時衰亂,吾先哲之緒,殆已垂絕。端居深思,若有隱痛。此種隱痛,初不能明其所以,直為愛護真理,而恆怦然側然,不能自已。宗門大德,傳授衣缽,必勖其徒曰:「好自護持,毋令斷絕。」少時不知此意,今每展覽語錄至此,未嘗不愴然悲從中來也。承屬撰一短文,略述東方思想與西洋思想根本異處。此事烏能以短文言之。即欲表以長文,又誰肯留意。此土先哲,深窮宇宙人生真際,其入處,要在反之身心踐履之間,卻不屑衍為理論。雖未始遺棄知識,(儒家不反知,道家卻反知。)要其歸極,在體真理而與之為一。所謂形色即天性者,固非徒事知識可臻斯詣。曾見一譯本,述羅素語,哲學不能為禽獸講,亦不能為一般人講。此可謂如語者,實語者。凡夫無深廣智慧,無卓特眼光,無高遠胸抱,便於無上無容真理(至極絕待,故云無上無容。)不生希求想,根本不能與之談此理。況欲其能相契入耶?
今日學子,安於卑陋怠散,雖剽竊西學,而於知識方面實不曾作過有根據有體系的探求。彼對其所標榜所崇信者尚如此,若更欲引之以其所不及,則適為彼所詬詈已耳。此正佛家所謂未法時代。吾儕唯有留心物色善類,相與護持,任重道遠,毫無恐怖。此自是久遠事業,不必規規於目前影響。報章何足言耶?來示所謂昏昏悶悶之苦,昏悶只是心為物役之故。若此心不為物役,即念念昭昭明明,昏悶從何而有?人心本自昭明,本轉物而不為物轉。其所以為物役,而至如莊子所呵「直為物逆旅」云者,則緣習心用事,而全障其本心,即已失真昭昭明明之本體故也。仁者已精察到此。幸其深勘到底,抉發賊窩,用快刀斬亂絲手段,切莫隨順他去。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顛沛必於是。要在一念振起,不甘墮落而已。欲言不盡,諸維亮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