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Platos Dialogues on Literature and Arts
原文作者╱
Plato
作  者╱
柏拉圖
譯  者╱
朱光潛
出版社別╱
五南
書  系╱
經典名著文庫
出版日期╱
2021/07/23   (1版 2刷)
  
即日起五南舊官網僅提供書籍查詢,如欲購書,請至五南新官網 https://www.wunan.com.tw/
I  S  B  N ╱
978-957-11-9884-2
書  號╱
1D0Z
頁  數╱
432
開  數╱
25K
定  價╱
500



朱光潛推薦重要美學名著四種書之一:美學/黑格爾、詩學/亞里斯多德、審美判斷力批判/康德、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柏拉圖。

本書是關於美學的對話錄,以文藝理論題材為主,選收《斐德羅篇》《會飲篇》《理想國》和《法律篇》等八篇對話構成「文藝對話集」。運用「蘇格拉底式的論辯法」,提出各方觀點,將其中矛盾剝繭抽絲、逐層揭露,從而引向比較有說服力的結論。對話形式運用靈活,從日常具體事例出發,以淺喻深,由近及遠,去偽存真,層層深入,激發思考。


────────
第俄提瑪(即柏拉圖)認為戰士、英雄都是追求精神的不朽,詩人和藝術家、政治家和立法家也是如此。最後第俄提瑪(柏拉圖)提出了他的總結,也就是「愛與美的階梯」由低而高的追求:首先從感官出發愛慕一個美的身體,隨後追求超越個體的形相上的美和所有美的身體,視心靈美比身體美更珍貴,熱愛各種知識美和學問美,最後洞見美本身。
                                                                     ─〈導讀: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節錄
※推薦文
導讀──
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
                                   

一、喜歡作詩的少年

     柏拉圖(Plato, 429-347 B.C.)是古希臘的雅典人,父母親都是貴族後裔,年少時便喜歡作詩,雖然後來放棄成為詩人而從事哲學,但他的哲學作品《對話錄》裡除了幾篇較為抽象的對話之外,大部分的對話錄都充滿著文采,甚至有戲劇化的傾向。柏拉圖早年曾經跟隨流變學派哲學家赫拉克里特(Heraclitus, 535-475 B.C.)的弟子克拉提洛斯(Cratylus)學習,大約二十歲時成為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的學生,就在蘇格拉底一生的最後八年期間,柏拉圖受到老師的思想和人格很大的影響,從此決定了他一生的志業,走向從事哲學研究的道路。

     在蘇格拉底被雅典人控告不信希臘的神明、設立新神、蠱惑青年等罪名被判死刑而飲鴆自盡之後,柏拉圖對雅典的民主政治徹底絕望,開始了他離開雅典的漫遊時期。首先到雅典鄰邊的美加拉(Megara),這裡是所謂小蘇格拉底學派中的一支「美加拉學派」(Megaric School)的發源地,創立者是蘇格拉底的另外一位學生歐基里德(Euclid),這個學派結合了伊利亞學派(Eleatics)的「存有」(being)和蘇格拉底的「善」(the good)的思想兩者,柏拉圖在此因而對伊利亞學派的思想有所認識。之後,柏拉圖四處遊歷,到過埃及、義大利、西西里,期間接觸到畢達哥拉斯學派(Pythagoreans)的思想。在西西里時,柏拉圖因得罪了敘拉古斯(Syracuse)的僭主(tyrant)戴奧尼修斯(Dionysius)差一點被販賣為奴隸,後因朋友的拯救得以回到雅典。這趟漫遊前後大約歷經有十年之久。

     回到雅典之後,大約四十歲左右的柏拉圖在一個名為阿卡德米雅(Akademeia)的體育場聚眾講學,從事哲學教育和哲學著述,期間亦短暫離開雅典第二次前往西西里,目的是作為其哲學中「理想國」的試驗場,也就是結合政治與哲學的「哲學王」的實踐。但最終亦無功而返,回到雅典後柏拉圖就不再過問政治,專心哲學講學著述直至八十二高齡過世為止。


二、承繼重要哲學家思想之大成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一般以為他的哲學就只繼承並發揮蘇格拉底的思想而已。其實,在哲學史上柏拉圖是集在他之前重要哲學家思想之大成者,其中主要有流變學派、存有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蘇格拉底的思想四個來源。

     第一,赫拉克里特的流變學派主張「一切皆變」,萬物或一切現象都不斷變化,像流水一樣川流不息,沒有永恆不變的存有,這一點很像佛教「諸行無常」的主張,一切存在是剎那生滅,我們看到的現象只是假象而已。流變學派認為,人只有透過道或理性(logos)才能擁有現象界的知識,流變學派這一部分的繼承,構成哲學史中對柏拉圖哲學所理解的兩個世界之一的所謂「現象世界」的稱謂。

     第二,伊利亞巴門尼德(Parmenides)的存有學派則主張存有(being)是宇宙的實在和本質,而且它永不變化。柏拉圖在美加拉學派中已經看到伊利亞的存有學派的存有與蘇格拉底的善思想的結合,這個結合不只是存有與善兩者量的相加或混合,而是兩者在質上的同一性,存有與善是二而一的,存有是作為宇宙的本原(archē)。根據亞里斯多德對本原的一個經典定義:「一切存在的東西都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消滅時又回歸於它。」(《形上學》,983b11)因此,本源就是萬物的創始,也是萬物的歸宿。「本原」這個詞的希臘文的動詞詞源是“archō”,這個動詞除了有「開始」(begin)的含意之外,也有「統治」(rule)之意,因此,作為本原的存有和善兼具始末和統治的含意。

      第三,蘇格拉底的影響。在存有學派或伊利亞學派裡對存有的理解有突顯「一」(整體)的概念,卻欠缺了「善」的概念,「善」是蘇格拉底哲學的核心概念,蘇格拉底認為,德行即知識,無知即惡,善即對知識的實踐。這一點柏拉圖在蘇格拉底的門下學習受到極深的影響。除了「善」之外,蘇格拉底的另外一個教導也影響了柏拉圖,就是「類」(eidos)概念的探討,也就是尋找事物的普遍性,蘇格拉底從具體事物尋找一普遍事物之本質,這具有歸納法和對事物下定義的特質,而對柏拉圖而言,卻是對他的「理型」(idea)和「理型論」(idealism)哲學的建立有很大的影響,對這一部分的繼承,構成哲學史中對柏拉圖哲學所理解的兩個世界中所謂「理型世界」的稱謂。

     第四,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這個學派主要是個宗教神祕團體,由宗教而擴及對數學、科學、哲學和道德的研究,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宗教上接受某種輪迴學說,認為人的身體是靈魂的牢籠和墳墓,因此認為靈魂從身體的解脫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蘇格拉底認為人在先天就擁有一切的知識,也就是一切知識是人心靈之中所固有,不假外求,人可以透過回憶過程讓這固有的知識被啟發出來,這也是蘇格拉底的啟發式教育方法。柏拉圖將蘇格拉底這種透過心靈的內在回憶以擁有先天的知識,視之為心靈掙脫身體牢籠的過程,柏拉圖認為因為靈魂由理型世界降入塵世肉體之中,因此喪失了理型世界的知識的清明性質而變得模糊,而教育就是要擺脫身體的感覺干擾,回溯到理型世界才能擁有真知識。柏拉圖在這一方面的論述往往帶有濃厚的神話性質,也使柏拉圖哲學中帶有神祕主義的色彩。

三、真、善、美、聖的辯證與地位

     在西方哲學史中柏拉圖是第一位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對話錄》絕大部分文字並非用很嚴謹的哲學概念分析和邏輯論證,他的思想表達和文字風格仍然處於文哲之間,這對柏拉圖哲學本身表達的精確性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同時也對讀者造成理解上的誤差,當然這是對所謂的哲學家詩人或詩人哲學家必然的結果。即使柏拉圖的哲學具有文學特質糾纏其中,但是他的思想體系和規模仍然有跡可循,他依然是個系統哲學家,在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和美學等都成為他這個系統哲學中的有機部分,因此唯有理解他的整個系統哲學,他的美學思想方可得到真正的理解。以下舉出柏拉圖系統哲學的三個重要思想特徵。

     第一,柏拉圖是理型論的創始者,當然柏拉圖並沒有使用「理型論」這一類的語詞,這個語詞在後世的哲學發展中逐漸為一些哲學家創造並使用,這個外文在漢字世界有不同的譯名,例如「唯心論」、「觀念論」和「理想主義」等等,哲學史最有名和最深刻的觀念論哲學流派是德國觀念論(German idealism)。柏拉圖的理型論和一般哲學史的觀念論或唯心論大相逕庭,柏拉圖所謂的「理型」是客觀的實在,而非主觀的創造或想像,因此柏拉圖的理型論更接近實在論(realism),或者稱之為「理型的實在論」(ideal-realism),因為柏拉圖的理型是客觀實在的。

     第二,柏拉圖的思想很明顯有二元論的傾向,也就是區分為理型界和現象界,而且以前者為真實的,後者為不真實的,然而哲學研究就是要引導人從不真實的世界上升到真實的世界,從對假象的猜測上升到實物的相信,然後再上升到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最後達到最高的、善的理型的理解。這種追求真理的進程可以稱為辯證法,也就是從最片面的知識發展為完整的知識的發展過程。蘇格拉底透過對話,使無知者透過心靈的回憶過程,將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固有知識挖掘出來,而哲學活動就是介於無知和有知之間的對話或辯證過程。對柏拉圖而言,辯證法就是連結從現象界爬升到理型界的階梯。在柏拉圖的美學作品中,《會飲》(Symposium)這篇是以辯證法連結現象界和理型界的典範。

     第三,理型界的最終實在包含了真善美聖的整體性,這個實在可以統稱為「最高的善」,這個最高的善不只是善,而且是真、是美、是聖,在最高的善裡包含了真、善、美、聖於其一身。因此這最高的善是萬物創造的開始,也應是萬物最終的歸宿,它是「存有」,是「一」(整體),也就是作為萬物的本原。這個最高的善幾乎可以說是基督教的上帝了,這個「它」如果予以宗教的神聖化應該稱之為「祂」了,無怪乎柏拉圖的這個思想透過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信仰結合成為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成分。

     我們稱哲學(philosophia)是愛智之學,實質上,“philosophia” 即是以愛為動力去追求智慧,愛是一種渴望、欲望的能力,渴望把凡是美好的都歸自己所有的動力,這個動力推動人去追求真、善、美、聖,並使之永遠歸自己所有,而這個擁有的歷程是以階段性的提升、辯證方式進行的,這更可在柏拉圖的美學對話錄中清楚看到,而柏拉圖關於美的思想和地位也應該放在這個脈絡來理解。


四、「愛與美的階梯」由低而高的追求

     朱光潛所翻譯集結的這本《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其中有四篇對話錄是全譯:〈伊安〉、〈斐德若〉、〈大希庇阿斯〉和〈會飲〉,有三篇是節譯:〈理想國〉、〈斐利布斯〉和〈法律〉。在這些對話錄中,有一部分柏拉圖批評了城邦執政者的教育措施,也批評了詩人,認為他們偏離了文藝的正道,沒有說真話,這些批評的根據是基於柏拉圖的理型論哲學,文藝創作者沒有表現真理,反而與真理隔了三層,描繪假象世界的種種。這種對城邦文藝教育的批評觀點很接近儒家的文藝觀:「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凡是不符合「儒家之道」的文藝創作都是沒價值的,都不應該存在。當然,柏拉圖對文藝的批評背後有他的一套系統哲學,也就是理型論作為基礎,而非泛道德論而已。柏拉圖關於美學的對話錄的重要部分和對後世的影響,茲舉下面幾項略微闡述。

     〈大希庇阿斯〉篇主題是討論「美是什麼?」,本篇是柏拉圖唯一整篇都在談「美」的對話錄。在本篇中蘇格拉底首先揭示出他要問的問題是:「什麼是美?」而不是:「什麼東西是美的?」上述顯示出,蘇格拉底區別出「美」和「美的東西」是不同的,「什麼東西是美的?」表示「美」是附著在「東西」上而能成為「美的東西」(即下面所說的「美之實例」)而造成的提問;「什麼是美?」則抽離了「東西」或「實例」而只提問「美」本身。「美本身」和「美之實例」之間的關係是:「美」一字可以應用在「美之實例」上,而後者有權使用「美」一字。至此我們可以知道蘇格拉底是著重在「美本身」的探討,也就是使一切「美的東西」成為「美的東西」的那個作為類概念的「美自身」。美的事物可以有:「美的母馬」、「美的豎琴」和「美的罐子」等。蘇格拉底在這裡目的並不是在陳述一種分析語句的「同語重複」(tautology)性質,即:「美的母馬是美的」、「美的豎琴是美的」和「美的罐子是美的」,蘇格拉底在這裡舉出這些美的事物主要是揭示出「美的事物都是相對性的」,因此「美的事物同時也是醜的事物」。

在〈伊安〉篇中主要是談文藝創中的靈感與技藝(art)的問題,這篇對話錄的基本預設是:靈感和技藝的關係是不並存的,即「非此即彼」,也就是說如果詩創作不是根據技藝,那麼它就是根據靈感。因為技藝必須(可以)根據法則、知識,因此也是可以透過學習獲得的,而靈感卻與法則、知識無關,因此是無法透過學習獲得的。柏拉圖在此認為靈感不是一種知識,所以不能學習,當然在詩創作中也就沒有所謂的「教學」活動。我們不能透過「作詩指南」之類的書或「詩習作」的課程學到如何作詩。「靈感」(enthousiasmos)一詞在希臘文中源於“entheos”一字,“en”大約相當於英文的“in”,而“theos”是「神」,“entheos”是「在神之中」,意即「入神」或「通神」,我們通常所說的詩人和哲學家往往陷於「出神」、「恍惚」的狀況,其實也是一種「迷狂」,柏拉圖在〈斐德若〉(Phaedrus)中很有名的一句話:「愛情是神聖的迷狂(theia mania)。」,這迷狂是與愛神的愛情有關,也與酒神的狂醉有關。在〈會飲〉(Symposium)這篇對話錄中,悲劇詩人阿伽通說過:「愛神是一位卓越的詩人,一切詩人之所以成為詩人,都由於受到愛神的啟發。一個人不管對詩多麼外行,只要被愛神掌握住了,他馬上成為詩人。」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詩神、愛神和酒神的三者的密切關聯了。

     〈會飲〉這篇對話錄最完整的表現了柏拉圖理型論的整體系統哲學,在哲學的形式和內容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篇對話錄從形式上看可以稱之為「愛之辯證」,而從實質內容看卻是貫穿真、善、美、聖的最高的善的追求。在對話錄中,除了蘇格拉底之外,本篇中對愛情發表高見的有斐德若(Phaedrus)、泡賽尼阿斯(Pausanias)、厄里什馬克(Eryximachus)、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阿伽通(Agathon)和第俄提瑪(Diotima),前後的發言者的觀點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斐德若的觀點最膚淺,而第俄提瑪的觀點最深刻,後者實際上是代表柏拉圖對愛情的觀點。不同對愛情的觀點都有他們的理由,所以都言之成理,只是這些觀點一加以比較即可看出境界的高低,後者都高(豐富)於前者。對愛的理解也從庸俗的觀點發展成神聖的觀點,尤其到阿伽通的談話時,「美」才作為「愛」不可分離的對象出現,到第俄提瑪(代表柏拉圖)的談論時,「真」、「善」、「美」、「聖」四者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

     理解〈會飲〉這篇對話錄應以辯證發展的運動觀點(辯證法)來看待這幾位談話者所提出的愛情觀點,同時也應以愛情之對象的發展和擴大來思考愛情的意義。

  在本篇對話錄中的第俄提瑪而非蘇格拉底代表柏拉圖,這篇對話錄是柏拉圖哲學和美學的最佳入門篇章。茲舉第俄提瑪(柏拉圖)在本篇中對愛情與真、善、美、聖結合的論述,以見出其中思想的深刻:「愛情就是一種欲望,想把凡是好的永遠歸自己所有。」、「追求不朽必然是愛情的一個目的。」 、「男女的結合其實就是生殖」、「靠著生殖,生命成為不朽。」、「只有在美中才有神聖的結合(調和)」、「美是主宰生育的命運女神和助產女神。」、「愛情的目的並不在美。」因此,「愛情就是在美中孕育生殖。」而且「是憑藉身體和心靈。」第俄提瑪(柏拉圖)在此提到愛情的目的是追求不朽,而不是對美的追求。而不朽只能透過生殖(生育)來達成,一種是身體(肉體)的生殖,另一種是心靈(精神)的生殖。美並不是愛情和生殖的目的,而是媒介。實際上第俄提瑪認為「有些人在心靈方面比在身體方面更富於生殖力」,其中最高最美的思想智慧是「用於齊家治國的,它的特質通常叫做明智和正義。」精神的不朽是高於身體的不朽。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中國儒家所謂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要求肉體的不朽、族群的繁殖;而古代所謂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是追求精神的不朽。第俄提瑪認為戰士、英雄都是追求精神的不朽,詩人和藝術家、政治家和立法家也是如此。最後第俄提瑪(柏拉圖)提出了他的總結,也就是「愛與美的階梯」由低而高的追求:首先從感官出發愛慕一個美的身體,隨後追求超越個體的形相上的美和所有美的身體,視心靈美比身體美更珍貴,熱愛各種知識美和學問美,最後洞見美本身。

五、開啟後世對「美」做分析的先河

     柏拉圖的這些美學作品對後世的美學和文藝理論有很深遠的影響,例如他的靈感說探討文藝創作的非理性和神祕的部分,西方在文學史和藝術史上,是非常強調靈感這種狀況對創作的影響,浪漫主義即是一顯著的表現,〈伊安〉篇或許可以說是西方浪漫主義的根源,當然柏拉圖的仍有其他篇章也同樣可以作為這個根源。〈伊安〉這篇對話錄固然對「美是什麼?」沒有得到結論,但它的論述方式開了後世對「美」做分析的先河,無論是康德的「美的分析」 或者是二十世紀的「分析美學」都受到相當程度的啟發,雖然他們的目的各自不同,卻都是「分析的」。

     其次,文藝創作中的美與愛的關係在柏拉圖的對話錄〈會飲〉和〈斐德若〉中有很緊密的連結和闡述,除了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作為這個連結的表徵之外,也與酒神的激情狂熱有關,後世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叔本華、尼采、佛洛依德和勞倫斯(D. H. Lawrence)等人很明顯受到這兩篇對話錄的影響。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張炳陽

柏拉圖﹝Plato﹞ (Plato,Πλάτeων, 西元前427年—西元前347年)
古希臘人,原名為亞裡斯多克勒斯(Aristocles)是取名恰當之意(well-named),後來因其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跟隨蘇格拉底學習,創辦雅典學院。
是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圖與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
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為對話錄,其中絕大部分對話都有蘇格拉底出現。
※譯者簡介
朱光潛
譯注:
朱光潛(1897.9.19—1986.3.6)
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是當代著名美學家,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早年受康德、黑格爾、克羅齊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著有《文藝心理學》介紹了西方美學史上的各家學說、《談美》等並翻譯大量美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如黑格爾的《美學》、萊辛的《拉奧孔》、《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等。

導讀:
張炳陽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專長:悲劇理論、美學、文學理論、先秦諸子

導 讀──
柏拉圖美學思想與愛之辯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張炳陽
伊安篇──論詩的靈感
理想國(卷二至卷三)──統治者的文學音樂教育
理想國(卷十)──詩人的罪狀
斐德羅篇──論修辭術
大希庇阿斯篇──論美
會飲篇──論愛美與哲學修養
斐利布斯篇──論美感
法律篇──論文藝教育
譯後記──柏拉圖的美學思想
人名索引
柏拉圖年表

純粹理性批判(
上)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詩學
形而上學 (限
中國大陸以外地
區銷售)
小邏輯 (限中
國大陸以外地區
銷售)
君主論
存在主義即人文
主義 (限中國
大陸以外地區銷
售)




伊安篇──論詩的靈感

對話人:蘇格拉底
    伊  安


蘇 伊安,歡迎你。你從哪裡來?從你的家鄉以弗所*1嗎?
伊 不是,蘇格拉底。我從厄庇道洛斯*2來。那裡舉行埃斯庫勒普神的祭典,我參加了。
蘇 厄庇道洛斯人在祭典中舉行了誦詩競賽來紀念醫神嗎?
伊 是,不只誦詩,還有各種文藝競賽哩。
蘇 你參加了競賽嗎?結果怎樣?
伊 哈,我全得了頭獎,蘇格拉底。
蘇 好極了,我希望你參加我們的雅典娜神的祭典*3,也得到同樣的成功。
伊 若是老天保佑,我也一定成功。
蘇 我時常羡慕你們誦詩人的這一行業,伊安。因為要做你們的這一行業,就得穿漂亮衣服,盡量打扮得漂亮。而且你們不得不時常接触到許多偉大詩人,尤其是荷馬。荷馬真是一位最偉大,最神聖的詩人,你不但要熟讀他的辭句,而且還要徹底了解他的思想,這真值得羡慕!因為誦詩人要把詩人的意思說出來,讓聽眾了解,要讓人家了解,自己就得先了解;所以一個人若是不了解詩人的意思,就不能做一個誦詩人。這了解和解說的本領都是很值得羡慕的。
伊 你說的對,蘇格拉底。就我來說,我在頌詩技藝上就費過很多的心力啦。談到解說荷馬,我敢說誰也趕不上我。蘭普薩庫人墨特洛德也好,塔索斯人斯忒辛布洛特*4也好,格勞孔也好,無論是誰,都比不上我對荷馬有那樣多的好見解。
蘇 我聽起來很高興,伊安。我知道你肯把你的那些好見解談給我聽聽。
伊 當然,蘇格拉底,你也應該聽我怎樣憑藝術來美化荷馬,我敢說,凡是荷馬的信徒都得用金冠來酬勞我。
蘇 下一回我再找机會聽你朗誦荷馬,現在且只問你一個問題:你只會朗誦荷馬呢,還是對於赫西俄德和阿      喀羅庫斯*5,也同樣朗誦得好?
伊 我只會朗誦荷馬。我看這就很夠啦。
蘇 荷馬和赫西俄德在某些題材上是否說的相同呢?
伊 是,我看他們說的有許多相同。
蘇 在這些相同的題材上,哪一個詩人的話你解說得比較好,荷馬的,還是赫西俄德的?
伊 若是他們說的相同,我對他們就能同樣解說的好。
蘇 在他們說的不相同的那些題材上怎樣呢?比如說占卜,荷馬說過,赫西俄德也說過,是不是?
伊 是。
蘇 假如要你和一位占卜家來解說這兩位詩人說到占卜的話,無論他們說的同不同,誰解說的比較好呢?
伊 占卜家會解說的比較好。
蘇 若是你就是一個占卜家,無論他們說的同不同,你也會對他們都一樣能解說吧?
伊 當然。
蘇 你有本領解說荷馬,卻沒有本領解說赫西俄德或其他詩人,這是什麼緣故?荷馬所用的題材和一般詩人所用的題材不是一樣麼?他所敘述的主要不是戰爭麼?他不是在談人類關係──好人和壞人以及能人和無能人的關係—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天上和地下有些什麼事情發生,以及神和英雄們的由來麼?荷馬所歌詠的不是這些題材麼?
伊 你說的很對,蘇格拉底。
蘇 其他詩人所歌詠的不也正是這些題材麼?
伊 不錯,蘇格拉底。但是他們的方式和荷馬的不同。
蘇 你是說,荷馬的方式比其他詩人的要好些?
伊 好的多,不可比較。
蘇 再請問一句,親愛的伊安,如果有許多人在討論算學,其中某一位說的最好,我們能不能判別出來?
伊 能。
蘇 能判別誰說的好,也就能判別誰說的不好?
伊 是。
蘇 這樣的人一定是一位算學家吧?
伊 不錯。
蘇 再說,如果有許多人在討論食品的營養价值,其中某一位說的最好,一個人既能判別誰說的好,也就能判別誰說的壞,是不是?
伊 是,那是很顯然的。

───────

1   以弗所是小亞細亞的一個城邦。在柏拉圖時代,它還受雅典統治。
2   厄庇道格斯是希腊南部薩若尼克海灣(今埃吉納灣)上一個鎮市,有醫神埃斯庫勒普的廟,他的祭典很隆重,在夏天舉行,每四年一次。
3   雅典娜是雅典的護衛神,傳說她是宙斯的女儿,智勇兼全。她的祭典是雅典人的大事,每年舉行時全國人參加,有戲劇及各種技藝的競賽。
4   這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誦詩人。希腊人稱呼人的習慣往往冠上「某某人的兒子」或「某某地方的人」。蘭普薩庫是小亞細亞的一個重要城市,塔索斯是愛琴海北部的一個島。
5   希腊最大的詩人當然是荷馬,在古代和他齊名的是赫西俄德。他的《工作與日子》寫一年四季的各種工作,摻雜一些實際生活的經驗教訓,《神譜》敘世界創始及堵神起源。阿喀羅庫斯是一位抒情詩人和諷刺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