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推薦人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系名譽教授 孫全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學系所專任副教授暨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邱詠婷 元智大學 藝術與設計系專任副教授暨系主任 阮慶岳 聯合推薦
|
※推薦文 萊特的建築大夢與我們的未完成夢想
邱詠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學系所專任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總還記得當年拜訪萊特在鳳凰城的建築的震撼,朝聖般的參訪,看到我們對建築所有的想望,與自然的觀析與材料基地的結合,建築最第二自然的居所(dwelling)實體詮釋,是任何建築系學生的建築啟蒙。 這個大夢飄洋過海的移植到大西洋的另一頭,成為一個價值與信念,對自然的信念,對材料結構的自然狀態,所有的經驗,在落水山莊中,被看見被推崇。 姑且不論萊特的社會階級屬性,大樓,藝廊,別墅,旅館,別墅他是多產的,他的作品型式是多元的。大部分服務中產階級的家屋設計,理念卻是社會性的公共的,在每一個作品中,他企圖在原有的假設中,突破,改變,對工作的看法,對家的想像,與城市設計的想像,所以他改變的,不只是一種人,是一個城市的風景,一種觀看的方式,他更是環境多樣性的先驅者。然而他的局限性與企圖,在他的草原建築理論與美國郊區化和無盡的都市擴張問題,預言性的加速了美國城市之死亡,讓美國城市在夜晚成為危城,讓高速公路通勤成為上班族的日常生活,再現的,也是美國郊區的私有化的真實寫照,也因此改變了美國都市地景的死亡,這一個人的狂想,與現今郊區化的荒繆規劃現實即使萊特再富有想像力,都超出他的想像範圍。
而我們如何重返他的建築之夢學習,放在台灣,是精神嗎?是理念嗎?成為一個可實踐可參考的夢想而不是白日夢,畢竟再現的不該只是一盞燈或是平面圖,或火爐,作為不想量產,不相信現代主義模組化的美國建築師,所相信的美式個人自由與手感工藝,和永續環境,留給社會的除了草原式建築和有機建築的理念,最後竟讓後代基金會操作成為後現代消費社會下最有行銷概念與另類多產的建築師,正因為其多樣性,而出現我們對他的復刻版的生活型態。必須面對的是建築師再偉大,仍是社會經濟框架下的產物。
反骨建築設計
如同師徒制已經一去不復返,材料的地方性已成傳說,而自然早在全球化下成為奇觀,連萊特燈具都是美國商場上的熱賣品項,可消費而且無須等待,我們如何在網路年代仍對那美國藝術工藝大師學習,而所做的夢是現實可築構的夢想而不是,如白日夢虛幻的喃喃自語。
本書是萊特的自傳式書寫與其論述,討論的除了對建築的思考,環境與社會的關懷和世界觀,在不同層次企圖提出問題表達想法解決問題,也將讓我們看到從建築專業出發的夢想與困境。這對建築設計的同學是有助益的,不再只看圖片的型式模仿,也不再以單一簡單設計論述為對一建築理論的理解,而是透過他文本,得以從中反芻,並觀看一位建築師的養成過程中所遭遇的與其論述的轉化與盲點,包括與人相處的模式,資金和業主等問題,不再將建築師神格化某種程度讓專業者可以開始與其對話。透過此文本必須重新詮釋和閱讀,他所謂草原建築是在美國社會原子家庭的興起與其對家的渴望等脈絡下,得以被接受與建構。作為建築師的養成,更將連結他對專業的熱愛如何連結他感情歷程中的挫折和最終建築如何成為他個人的救贖與啟迪。他對建築,城市,社會輿論的看法,如何透過論述去發聲,實踐,翻轉與改變。唯有不斷的詮釋與思辨,我們才可定位萊特,作為建築師,老闆和環境主義者,如何被蓋棺論定。他是成功的建築師還是位失敗的規劃思想家? 窺視出他論述的盲點,因為時而自我的與偏頗所展現的平凡,得以讓我們看到曙光與建築規畫限制,他呼應的美國民主主義,讓我們看到設計伸展個人理想與發展出的建築型式,然而他所堅信的第二自然的社區規劃卻也讓我們深刻體會美國城市的死亡。這個建築大夢,即使生平備受批判與議論,但世人終究會給與萊特在建築史上該有的地位。而我們身在亞洲的台灣的建築學習又該是甚麼?
台灣版的沉淪與沉溺
經歷了社區營造,在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另一波的空間改造關鍵字,都市更新與都市規劃讓草原式建築成為中產階級不可能或幾乎不合法的夢。而農村條例也讓建築師成為建商的白手套。年輕的建築師的困境沒有減少,熱情卻逐漸下降。無法奢侈的討論如何看到窗外更美好的風景,屬於自然環境融和的設計建造的創意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像等比例模型,我們僅能從暫時性的華麗樣品屋窺視我們短暫的萊特式白日夢與他本人所唾棄的風格。在地性與有機性已是主流價值卻無法被實踐的悲哀。台灣社會有無對應都市更新的建築型式,建築師的白日夢在哪?而真正改變的又是哪一個階級族群與群眾,我們的中產階級,將可擁有的家可以是甚麼圖像?新的辦公室圖書館藝廊是揭示企業的理念還是回到工作的新義涵或是人真正的體驗與自然土地的關係?
萊特展現了面對輿論壓力,面對師徒同業同事的回憶錄式警言反而可以給予我們一些建築職場的警惕。萊特是由媒體所吹捧但已也必須承受於公開輿論的壓力;師徒制的美好傳統卻也必須忍受人事的繁雜甚至專業的情感的背叛,也就是說,即使他的作品是非凡的,他經歷的生命過程與挫折與我們一樣是入世的。也唯有透過他的文本,即使斷裂,我們得以學習,而非片面山寨。反觀台灣建築,客觀評論極少,建築師被神格化或自我神格的書寫多於討論其困境,間接鉗制了真正想走進建築專業的年輕建築師設計師,因為看不到全貌或被蒙蔽。多少帶著夢想進來,卻失望離開的學子。在學習過程中,把這些看不到的真相不予討論並擱置。耽溺於美學型式與意識形態爭辯的學界,在此萊特的看似魯莽言論就顯得真誠許多,至少與他的整個創新思維與不想跟別人一樣的特質是一致的。值得我們藉由他來審視台灣在此專業養成與生涯規劃的缺失。
平凡與非凡
這本跳脫出咖啡桌上的圖像書的建築美學耽溺,在其並不精準的書寫中,翻譯出的是萊特作為非凡建築師的平凡。希望給與讀者的是一個專業對改變社會的無限想望鍾愛與最終的失望與明顯心情上沮喪和軟弱,也因為他的平凡歷程與壯志未果,我們再看他的建築作品,將更能領悟並看到其非凡的建築美學成就。至今,無人能及!
作為建築師,他對市場是不屑一顧的,然而在他生後,他的基金會卻將他變成最有市場性的建築師,遠遠超出他的想像。不僅在大賣場可看到他的複刻版燈或授權的手製工藝椅,連他的平面圖都是可從美國超市購買的藍圖。某種程度,他的民主思維,在後現代消費社會下反而是貼近市場的。
猶記得自己更年輕時朝聖般的參訪了鳳凰城Taliesn萊特的冬季居所與工作室,體會感動於他對於空間居所的呈現,只能意會,文字無法申論,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機乎過低的入口,而導覽員也有所解釋。一是萊特本身不高,所以他覺得開口越小越可感受進門後空間之遼闊。也就是說空間的魔法在於巧妙的創造層次與對比,不在實際坪數。他所運用的幾個建築設計手法,深深影響的,不只是中產階級,不只再美國本土而昰飄洋過海,已移植到許多亞洲建築人身上,將哲學思維空間化,結構與自然的和諧互相尊重等,對家的渴望與詮釋並實踐給予真實空間體驗。他在城市與鄉村,家與商業空間,有機建築與自然環境的尊重他的作品給予不同地景不同詮釋,而他的論述,將夢想成為真實!自己的建築養成與逃離,公民社會的關懷,包括師徒制的教學,也都曾深深受其影響。對與錯,不再是對他建築美學的耽溺,而昰將其文本重新與自己的專業對話與自我生命歷程深刻的省思!
空間詩學
萊特最動人的語言,仍是建築語彙,每個空間每個人每塊基地都有其獨特性有機性和詩意,小至燈具桌子椅子大到房子的外觀都有其特殊性與設計思考的可能,因此無可取代,都須量身訂做,這聽起來與現代國際風格背道而馳卻可相抗衡的思維與設計,終就讓這為反骨天才,不僅確立其無可取代的建築地位,也讓我們篤定這就是建築恆久不變的,永恆之道!
|
 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生於一八六七年,卒於一九五九年,享年九十一歲。他是舉世公認的二十世紀偉大的建築師、藝術家和思想家,更是現代建築的創始人。與勒•柯比意、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沃爾特•格羅佩斯並列為世界四大建築師,更被譽為當代建築界的先驅之一。
萊特設計了超過1000個建築設計,他相信建築的設計應該達到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合諧,稱之為「有機建築」的哲學。有機建築最佳的實例便是萊特所設計的落水山莊(1935年),曾被稱許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建築物」。 在萊特超過70年的建築師生涯中,設計了一系列各式建築,包括辦公室、教堂、摩天大樓、旅館和博物館,另外,還包含許多室內物品的設計,如傢俱、花窗玻璃。萊特一生著作二十本書與許多文章,並且是一位受歡迎的講者。
|
※譯者簡介
于潼 譯
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攻讀英語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譯著有《建築之夢》、《圖案之於建築》等。
|
推薦序-擇善固執、堅持原則的建築師(孫全文) 推薦序-我的靈魂有翅膀(阮慶岳) 推薦序-萊特的建築大夢與我們的未完成夢想(邱詠婷)
導言 為了建築(一) 為了建築(二) 為了建築:東京新帝國飯店 機器的藝術和工藝 拉金公司行政新大樓 研究與已完成的建築 日本木刻版畫:一種詮釋 裝飾的道德標準 廣畝城市:一種新的社區規畫 美國住宅建築物體系 美國風住宅 國際風格 路易斯.沙利文 建築師 受獎演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