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務研究方法
作  者╱
汪明生
出版社別╱
五南
出版日期╱
2010/12/01   (2版 1刷)
  

若無法看見預覽文件請按此下載

目前無庫存
email:
I  S  B  N ╱
978-957-11-6143-3
書  號╱
1H37
頁  數╱
432
開  數╱
16K
定  價╱
570
教學資源╱
投影片((外加))



  「公共管理實用分析方法」旨在介紹公共事務管理必需之基礎分析方法,提供此領域的學習者及實務工作者在處理公共事務課題時能有一套可供參考運用的工具,以獲得較具體實用的說明與解答。所以書中已將複雜難懂的理論模式與艱澀深奧的數學推導略去,而在內容方面則強調概念的形成與方法之結合,以協助讀者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學習與熟悉這些方法。
  本書的主要依據為由作者歸納整理的「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篩選整理了涵蓋區域科學、管理科學及政策科學等之公共事務管理基礎領域所必須瞭解具備的「區域分析」、「專案分析」、「判斷分析」與「政策分析」等四個學域之精要部分,並於每一章末輔以實務案例,俾使讀者更為清晰地瞭解各方法應用的步驟與要領。
  此外,為真正說明公共管理此一學域中多項學科(專業)、多元價值、多重目標,及多方當事人間的交錯綜整結構與需求,本書中特別納入了最近發展的跨域分析及其操作步驟的介紹與案例。

汪明生
學歷: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公共事務博士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永久聘任教授
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管理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東北財經大學
   廣州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武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南開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
   Editor-in-General,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Review,
      Chinese Association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Editorial Board,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diana, U.S.A.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Fairfax, Virginia, U.S.A.
經歷: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者(2003)
   Visiting Professor, School of Public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Houston, Clear Lake, Texas, U.S.A. (1996)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創所所長(1992)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Bloomington)共共與環境事務學院
      School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 講師(1986)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
第二節 本書內容概述
第二章 區域人口分析
第一節 趨勢外推法(Curve Fitting/Extrapolation)
第二節 小區域之人口預測模式(Small Area Population Projection)
第三節 世代分析(Cohort Component   Population Projection)
第四節 比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
第五節 多區域之人口推計(Multiple Region Population Extrapolation)
第三章 區域產業分析
第一節 經濟基礎分析(Economic Base Analysis)
第二節 變動分攤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
第三節 投入產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
第四節 會計價格比率分析(Accounting Price Ratios)
第四章 區域設施分析
第一節 地震風險分析(Earthquake Risk Analysis)
第二節 時間數列分析與橫斷面分析(Simultaneous Time-Series Analysis and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第三節 引力模式(Gravity Model)
第四節 卡方分析(Chi-Squared Analysis)
第五節 生命模式(Life Model)
第五章 專案結構分析
第一節 樹狀圖(Tree Diagrams)
第二節 橢圓圖(Oval Diagram)
第三節 功能擴展法(Functional Expansion)
第四節 意向結構法(Intent Structure)
第五節 形態分析法(Morphological Analysis)
第六節 系統定義矩陣(System Definition Matrix)
第六章 專案程式分析
第一節 類推比擬法(Synectics)
第二節 德菲法(Delphi)
第三節 方案規劃法(Program Planning Method)
第七章 判斷分析 VII
第一節 多屬性效用理論(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第二節 層級分析法-多評准評估(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第三節 社會判斷分析(Social Judgment Analysis)
第八章 政策分析
第一節 政策論證(Policy Argument)
第二節 互動管理(Interactive Management)
第九章 跨域分析 IX
第一節 跨域分析簡述:方法、問題與操作步驟
第二節 高雄市左營區興辟綜合體育場館(高雄巨蛋)對整體發展之分析
第三節 高雄地區人力資源流動之研究
第四節 澎湖與大陸「海西區」區域合作策略之政府面分析
第五節 澎湖社區警政治理之跨域分析

論文統計分析實
務:JASP的
運用
質性研究的五種
取徑
選擇權商品模型
化導論:使用P
ython語言
(附光碟)
NVivo 1
1與網路質性研
究方法論
用JASP完成
論文分析與寫作
(完整版)
財務管理與Py
thon實現


投影片((外加))

若要索取未隨書附送(外加)且未於此提供下載的教學資源,請詳洽業務人員(02-27055066#824)(僅提供教師使用)


第三節 方案規劃法(Program Planning Method)
模式概念
方案規劃法為名義群體技術之擴展,係由組織過程改變理論配合實際經驗予以進行規劃,特別強調安排顧客參與程式及重視不同專業背景之意見,應用範圍除能由組織內部擴大至社區(community)或地區(region)層面之外,亦得以由組織決策延伸至公眾決策。在界定問題時,列出可能化解方案以及所需資源,並將其完成排序,最後選定方案。
方案規劃法,將方案接受者如顧客、消費者、專家或公眾等團體加以組織,共同參與該方案設計,可減少執行方案阻力,增加方案合理性及合法性,且能有效降低誤解發生。正因其能整合專家、決策者與顧客(市民)等意見,故能規劃不同領域方案,例如衛生環保、都市及教育等計畫(Delp等,1977)。
方法步驟
在規劃一項方案前必須先行界定問題,由規劃者與方案執行人員集中專家與當事人(stakeholders),界定問題範圍及排列問題優先順序。
一、 資源條件
(一)技術資源
方案規劃法需要瞭解問題原由、界定標的主體(包括業主群體與接受方案群體),專家及決策者必須共同參加並與名義群體技術合併使用。會議主持人宜具備將規劃過程分解成幾個獨立工作階段之能力,並在每一階段界定及整合參與之目標群體,俾引導成員能更有效率地參與會議。
(二)時間資源
方案規劃法需經過三次以上開會討論之階段,每一次開會約需半天,每階段可間隔數天,必須排定前置作業時間組織參與成員及安排會議。
(三)設備資源
一間會議室和一張能讓小組成員圍繞坐著的會議桌,記錄小組成員之意見與喜好,集合小組依每一專案進行簡短討論,利用投票排序方式,選出主要構成元素與所需資源,完成下一步驟解說後,由成員推派代表參與次階段會議。
二、 運用步驟
(一)組織關係群體
1.確認方案領域中相關的顧客群與消費者,包括不同的年齡、地區及技能等,依問題或服務的特性而定。
2.選定一個小組(通常30至50人)代表成員全體。
3.以小組會議討論方案領域內的一般問題。
(二)界定問題
1.依據每一共同特性(如年齡)將參與成員分成6至9人的小組。
2.說明決策者想要瞭解的利害當事人觀點。
3.指示成員運用名義群體技術。強調會議的目的是找尋確認問題,而非解答問題。
4.要求成員在標示卡的正面列出方案領域的個人問題,並在反面列出組織問題。
5.提供成員大約30分鐘時間安靜思考,並默默地列出自我意見,此段時間不可彼此相互討論。
6.主持人在大紙張上寫下大家所提意見。
7.利用名義群體技術選出最優先的前五項問題。
8.說明有幾位成員將參加進一步之方案規劃,需選出3至4名代表。
(三)產生關於解決方案的想法
1.確認與先前所列專案有關之外界技術專家、組織專家及執行改善方案有關之主要部門內部專家。
2.安排小組會議,包括外界技術專家、組織專家與執行改善方案有關之主要內部專家,以及步驟(二)最後所選出的3至4名代表。
3.展示並解釋由利害當事人所列出之問題。
4.指引該小組準備一份解答問題與執行所需資源陳列表。此表應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現有及容易取得的專案(記錄在標示卡正面),另一部分為需要發展的專案(記錄在標示卡背面)。
5.提供成員約40分鐘時間安靜書寫。
6.整理提出意見並列示於大紙張上。
7.休息5至10分鐘後,集合小組就每一專案進行簡短討論。
8.利用投票排序方式,選出主要問題及所需資源。
9.解說方案規劃法其餘步驟,並由成員推派代表參與次一階段的會議。
(四)產生替代方案
1.確認在第二階段會議所提出的關鍵行政單位與資源控制者。
2.展示步驟(三)所列關於化解方案之意見表,並導引小組討論獲得最佳選擇方案。
(五)設計化解方案
1.將利害當事人、專家、決策者及資源控制者代表組成會議小組。
2.展示步驟(4)所選定的方案並進行簡短討論。
3.運用名義群體技術表決最後計畫。
4.如果意見不能達成一致,可過幾天後再重複步驟(四)及(五)。
5.最後解決方案須能滿足所有的利害當事人。
(六)產出結果
依優先順序排列消費者或顧客問題表、須解決問題之詳細說明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案計畫。
優點與限制
一、 優點
(一)本方法在規劃過程中能整合專家、利害當事人、顧客(市民)等意見,可收集思廣益之效,有效達成化解困難之目的。
(二)能規劃不同領域的方案,如衛生、都市、教育計畫等。
(三)當一個群體決策過程包含了各種不同背景的人時,可利用方案規劃法來達成共識。
(四)將公眾心理的決策予以合理化、合法化,以增加公眾對該方案的接受程度。能有效降低誤解之發生。
二、 限制
(一)需消費者與顧客群參與,於財力、物力與人力支持上或將產生困難。
(二)在三個不同階段最好均由同一位主持人負責,如此方才較能確保本方法之成功運用。
(三)顧客或市民參與規劃過程,由於公民素養程度不同,可能會產生不成熟的期望。
(四)由於組織架構較為系統化,削弱了群體互動參與的效果。
結論與評論
方案規劃法與名義群體技術及德菲法相似,皆係有關程式的專案分析方法,且在國外已有相當成功的應用實例(Delp等,1977)。在目前臺灣諸多公共課題決策效率不彰,造成嚴重爭議延宕的情形下,此類方法應可在臺灣逐步推廣俾提升決策效益,並以常見的公眾參與決策為中心議題。例如,柴山問題攸關高雄都會區之民眾生活品質,其問題未決係政府與市場失靈以及專家議題失靈,屬於典型的公共事務問題。過去屢經爭論卻議而不決,是故解決之道已非傳統方式或以舉辦一般民眾公聽會方式所能處理,而是需要更有效率的團體技術加以決策。只要熟悉此類方法的概念與限制條件,並能真正決心面對問題加以釐清,則在耐心及理性的努力下,必能對問題解決及方法推廣兩者皆能具有正面幫助。
應用案例
茲以「如何落實公務車派遣制度」為例,說明方案規劃法之應用方式。
一、 第一階段
(一)以書面提出意見。首先邀集單位內與本案有關的人員計30人,並將該等人員按職位高低區分為每6人一組,並由主持人說明決策者(單位首長)想瞭解大家對於「如何落實公務車派遣制度?」的觀點或想法;並且簡要介紹名義群體技術與說明會議之目的,並要求參與者僅須列出問題而非解答,同時發給每一位成員一張敘述問題的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列出有關本案領域內的個人問題,背面列出組織問題。):「如何落實公務車派遣制度?」。互動程式參表6-9。所有成員約有30分鐘時間可供列出自我意見。
(二)在一張大紙張上列出大家所提出的意見(每組一張紙)。
(三)針對各意見運用名義群體技術,選出導致公務車派遣制度未能落實的五個最主要原因,並依其重要性賦予分數。表決結果,參表6-10。八項意見經表決以第8、1、3、7、與2項為最主要原因。
(四)主持人再請每一組自行選出3至4名代表參加進一步的方案規劃,並向參與者再次解說名義群體技術,並且展示與解釋由參與者依導致公務車無法落實派遣之主要原因,所列出的幾項問題。另指引該小組準備一份「解答構成元素及執行方案所需資源表」(本表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目前可用及容易取得專案「記錄在標示卡正面」,另一部分是需要發展專案「記錄在標示卡背面」)。
(五)所有參與者約具40分鐘書寫時間。意見敘述,參表6-11。
(六)將分組成員所寫問題,逐一列於大紙張上。
(七)由成員運用名義團體法,選出最優先的前五項問題。
(八)由每一分組自行選出3至4名代表,參加下一階段方案規劃會議。